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论动物福利科学

论动物福利科学

     动物福利关乎人类健康和现代化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有关动物福利的研究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集约化养殖系统下的畜禽福利差,福利问题突出。因此,构建动物福利科学体系框架,加强动物福利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动物福利问题及其科学原理的认识,同时为我国今后的畜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 动物福利概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和国际动物保护组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动物福利的理解。动物福利是动物个体试图适应环境时的一种身体和精神状态[2-3]。动物福利不仅意味着减少动物的疼痛,还要满足动物天性的需要[4]。动物福利是对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实施保护的具体体现,与动物保护不同[5]。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提出动物福利5项指导原则,分别为免受饥渴,免受不适,免受疼痛、伤害和疾病,免受恐惧和痛苦,表达正常行为[6]。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福利定义为动物的一种生存状态,良好的动物福利状态包括健康、舒适、安全的生存环境,充足的营养,免受疼痛、恐惧和压力,表达动物的天性,良好兽医诊治和疾病预防,合理人道的屠宰方法[7]。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改善动物福利,最终消除饥饿和贫困[8]。动物实验替代方法“3R”原则为科研中动物使用提供有用的指导,分别是减少实验动物数、改进动物实验方法、替代实验动物[9]。迄今为止各国的学者或组织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保障动物健康、反对虐待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2 动物福利科学

     严格的说,动物福利科学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由多个独立的学科相互重叠、交叉而成,动物福利科学中的新趋势、新方法突出的反映这些学科的前沿研究。这些学科涉及农业科学及理学领域,如兽医学、畜牧学、生物学,也涉及哲学领域,如伦理学,见图1。动物福利复杂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适合跨学科界限进行综合研究。以下着重介绍动物行为学、动物生理学和动物伦理学的学科内容及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有关我国动物福利科学研究的建议和观点。

     2.1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规律,揭示动物行为产生、发展及进化的学科,起源于自然环境下动物行为表现的研究。利用传统行为学方法解释畜禽在实际生产中的异常行为表现,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改善动物福利。集约化养殖系统因远离自然环境,可能引起动物自然行为的变化,产生刻板行为、恶癖,造成福利状况低下,影响动物健康[10]。近年来,动物行为学与遗传学、神经生物学交互渗透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领域,从微观角度完整、系统的阐述了低动物福利下行为的发生原因和机制,探索动物行为潜在的控制机制有助于理解和实现动物福利[11]。我国在动物行为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内容通常偏重于对动物行为的描述,尤其在畜禽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

     2.2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能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学的核心。其与动物福利科学的交叉领域中,最重要的是应激的研究。动物的应激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应激、适应和疲劳。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激活后皮质醇浓度的定量问题[12-13]该方法有两个局限性:①应激反应是非特异性的,实验人员采集血液样本的过程也是一种应激,易造成结果不准确;②应激过程不痛苦,最大的痛苦来源于应激过后的适应性反应,即亚病理状态。因此,动物应激研究需考虑应激反应的持续时间和不同物种面对环境变化时的反应程度。

     2.3 动物伦理学

     动物伦理学是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14]。20世纪70年代动物权利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动物伦理学的社会基础。近年来,相关学者围绕动物权利、动物福利、动物价值、动物的道德地位展开激烈讨论,目前尚无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动物权利支持者将动物提高到与人对等的地位,搞极端示威活动,甚至影响正常实验类动物的研究,给动物福利的改善带来了负面影响。

3 动物福利评价体系

     畜禽福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畜产品能否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有必要对畜禽的饲养、运输、屠宰环节的福利、健康和管理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指标的选择要有科学依据,并可用于实践。每个指标的选择都是人为根据评价目标而设定,因此,在动物福利的评价体系中,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共存,只能通过不断完善,尽量做到客观评价。动物福利评价指标的确定是该领域一直存在的难点问题,近年来,已经开发出多种科学方法来评估动物福利,主要应用行为和生理指标评价畜禽适应饲养环境的能力。

     3.1 评价标准

     评价动物福利的高低需要相应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强调动物福利应该以科学为基础,提出动物福利的8个标准,分别为动物海运、动物陆运、动物空运、动物屠宰、基于疫病控制的扑杀动物、流浪狗数量控制、科研和教育目的动物使用、肉牛生产系统和动物福利。目前,动物福利领域存在多种标准共存的局面,有企业标准、行业组织标准、政府标准、国际组织标准等,不同学科建立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在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可操作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动物福利标准。

     3.2 评价方法

     科学评估动物福利要考虑多种因素,没有一种方法是完全可行的,需采用不同方法综合评价动物福利。以下分别介绍以生理行为、疾病、生产和消费者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3.2.1 以生理和行为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在畜禽饲养过程中,“应激原”可能会引起疾病、伤痛和死亡[15]。生理和行为指标可以用来评价福利水平的高低,如心率、温度和呼吸频率变化[16],皮质醇浓度变化[17]、畜禽死亡[18-19]、疾病行[20]、疼痛行为[21]等。然而在设计试验时需要考虑应激的类型和持续时间,畜禽的种类、年龄和状态,才能得到各种生产系统下的不同品种的有效评价结果。

     3.2.2 以疾病和生产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畜禽生理机能受到疾病和过度生产的影响会导致行为和生理发生变化,这些改变产生消极感受(疼痛、不适)和消极情绪(恐惧、沮丧),从而降低福利水平,甚至导致动物死亡。疾病意味着福利低下,良好的福利防止动物个体患病,使动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更强。当生产需求过度,如拥挤的圈舍、快速生产、产奶量高等,疾病的出现会降低畜禽的生产,提高发病率[22]。高产奶牛的代谢消耗问题、跛足问题严重影响奶牛福利水平[23-24],蛋鸡的骨骼问题同样导致福利低下[25]。

     3.2.3 以消费者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畜产品是提供给广大消费者的,对其福利外在的价值进行评估,有助于优化动物生产和消费者对畜产品的需求。贴有动物福利标签的禽蛋和肉类是否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需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询问消费者后即可以得出评价结果和建议,然后将数据反馈给生产者,以此改善畜禽动物福利。由于调查问卷主观意愿强,所以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3.3 评价体系

     2004年欧盟最大的动物福利研究“福利质量”项目开始实施,目的是要研发出能够评估动物福利的科学性工具,将获得的数据反馈给农场管理者和消费者,帮助他们了解动物的福利状况,同时提出改进方法用以改善饲养和屠宰环节的动物福利。“福利质量”首先确定4个主要的福利原则,再划分出12个独立的福利标准,挑选出了评估这些福利标准的30个左右的测量方法,具体方法如图2所示[26]。该项目采用以生理和行为为基础的测量方法,通过农场和屠宰场的实地观察并采集数据,将数据统一录入计算机模型中,计算各标准得分,最后划分动物所处的福利等级,分为极好(福利状况达到很高水平)、好(福利状况是好的)、一般(福利状况达到了最低要求)、差(福利状况低)。该研究项目旨在开发欧洲的畜禽动物福利标准,用以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目前,国内科研工作者已经着手翻译和研究该项目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动物福利标准能否适用于养殖规模大、集约化饲养和散养并存的发展中国家,有待探讨。从根本上加强动物福利分支学科的理论研究,才能有效的收集评价数据,开发适用于本国畜牧业发展的畜禽福利评价体系。


4 关于动物福利的观点

     4.1 “精神福利”的争议

     动物福利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术语,任何对动物福利的定义都必须考虑与其相关的可用科学证据,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应用、法律文件中精确的使用这个概念。动物福利5项指导原则中的免受恐惧可将其简单的归纳为精神福利,解释为情感表达,但精神状态是主观和感性的,如疼痛、挫败、恐惧、焦虑等,无法直接进行科学研究,只能对其进行间接研究。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物是可以感受到生理疼痛的[27],包括所有脊椎动物和部分无脊椎动物[28]。动物在精神上是否具有“情感”存在争议[29],有学者认为只有人类才有“情感”,有学者认为哺乳动物也是有“情感”的,因为哺乳动物具有超过250种细胞类型及非常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30]。动物能否体验“快乐”有待于动物行为学和神经生物学进一步研究。因此,在集约化养殖普遍存在和国人对动物福利普遍不了解的情况下,引入“精神福利”是不现实的。

     4.2 “福利”翻译问题

     目前,国际学者或组织对动物福利定义中涉及一些国人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如“感知力”、“心灵状态”、“情感”、“动物伦理”等,还包括一些容易产生歧义或反感的词语,如“快乐”、“舒适”、“自由”等,这种拟人化的翻译模糊了国人对动物福利的理解,认为动物福利高不可攀,难以接受,中国人所理解的动物福利从本质上远高于西方国家解释的动物福利,而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加大了动物福利在我国立法的难度。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可将“快乐”译为“感觉良好”,“情感”译为“知觉”,“舒适”译为“良好”,“自由”译为“需求”。回避引起争议的词语,有利于初期动物福利在我国的发展。

     4.3 学科背景对于动物福利定义的差异

     动物福利是涉及农业、经济、文化、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不同学科背景对动物福利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兽医考虑动物的健康问题,行为学家研究福利与行为的对应关系,生理学家研究应激带来的影响,畜牧业关注畜禽的生产性能。在诸多标准共存的情况下,对动物福利的定义必然不相同。

     4.4 动物福利区别于动物权利和动物解放

     动物福利并不是反对利用动物,而是反对残忍、非人道的虐待动物。动物福利和人的福利是不同的,动物并不是要求额外好处,而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动物福利的目的就是要人类合理利用动物的同时兼顾他们最基本的福利,而非“禁食肉”、“禁穿皮毛制品”、“禁养动物”等激进思想。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两项基本原则:①在伦理道德上,人类有权利饲养动物用以生产食物;②科学研究证明,人类饲养的大多数动物都可以感受到疼痛,减少动物的疼痛是人类应尽的义务。

     4.5 动物福利和人类健康

     对于动物本身,福利被定义为生理、行为得到满足,没有虐待,对于人类则意味着安全、健康的畜产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动物源食品需求,也带来了大量的动物源食品安全问题。低福利畜舍饲养密度大,环境差,有利于致病菌的传播,进而兽药使用量增加,肉类残留抗生素等药物。研究显示,通过改善动物福利,可以有效的提高畜产品品质,获得更高的产品价格,提高农场主的总体利润[31]。由此可见,动物福利既可以减少动物的痛苦,也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4.6 动物福利需符合国情

     就我国而言,动物福利应与人自身情况和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尤其是集约化饲养与散养并存的畜牧业现状,因此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应是提高动物福利的首要原则。笔者认为动物福利是动物的一种良好生存状态,包括充足的食物饮水、良好的饲养环境、疫病的及时预防和治疗、适当的行为表达。

5 总结

     动物福利就是满足动物最基本的需求,减少动物的痛苦,反对虐待和非必要的伤害。兽医科研人员作为动物福利的主要研究者和宣传者有责任增强动物生产者的福利意识,实施福利化的养殖、运输和屠宰措施,帮助民众走出误区,使他们认识到改善动物福利是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动物产品和适宜的生活环境。

     我国动物福利科学研究起步晚,还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畜牧学、兽医学、行为学、生理学和伦理学的跨学科研究还非常薄弱。建议动物福利的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团队统一协调,形成可靠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加快开展动物福利基础研究的合作项目,动物福利科学才能迅速发展,并早日应用于生产实践。


(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孙忠超,贾幼陵)

上一篇: 双胞胎暖春大行动 亿元回馈养猪户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