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奶牛乏情的疾病研究进展
1乏情
奶牛产后乏情的概念最早由Hammoud[1]提出,受到广泛重视。从胎衣排出后开始一直到母牛生殖器恢复到经产牛稳定的状态为止,称为产后期[2]。在这期间,母牛无明显的发情表现而处在完全无性欲状态,卵巢无周期性的功能活动。这实际上为产后奶牛生殖器恢复正常提供了有利机会,保证下一次配种和妊娠的正常进行。但对于14月龄以上不发情的后备牛和产后60d不发情的母牛,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寻找病因。据统计,我国奶牛繁殖障碍发生率达20%~40%[3],其中产后乏情奶牛占繁殖障碍的26.68%;美国约有38%奶牛产后60~80d不表现发情[4]。集约化牛场高产奶牛产后乏情的现象更为普遍,乏情率可高达50%以上[5]。
2乏情的病因
影响奶牛产后乏情的主要因素是哺乳、营养、季节和年龄;次要因素如品种、应激、胎次、与公牛接触程度、上次妊娠的遗留作用(双胎、难产、胎衣不下等)等[6]。其中日粮营养水平对奶牛产后乏情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认为,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的短缺会导致机体低血糖,从而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引起奶牛乏情、妊娠率低以及子宫机能减退[7]。奶牛分娩后,泌乳高峰早于采食高峰,产后6~7周,卵巢开始重新恢复周期性活动,体况差的母牛机体内能量代谢出现负平衡,是引起高产奶牛乏情最重要的原因[8]。奶牛乏情主要分为病理性乏情和生理性乏情,而奶牛病理性乏情通常是由卵巢静止所引起的。造成奶牛乏情的疾病有卵巢发育不全、卵巢静止、卵巢萎缩、持久黄体、黄体囊肿、急性卵巢炎、卵巢囊肿、子宫蓄脓、胎衣不下和子宫内膜炎等。
3引发乏情的繁殖性疾病
3.1卵巢发育不全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是由Turner在1938年首先描述[9],也称Turner综合征。ChristopherCunniff等[10]为了了解卵巢发育不全的机制,对36名婴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殖细胞的损坏导致染色体障碍而卵巢发育不全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核型异常。Johnston等[11]研究了卵巢发育不良对乏情的影响,发现促黄体激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的血清浓度明显升高。卵巢中含有固体上皮细胞和大量的间质细胞,但缺乏卵泡和黄体,体细胞没有发现异常,从而导致初情期甚至体成熟以后不见发情。
3.2卵巢静止和卵巢萎缩
Yeguchi[12]对怀孕大鼠进行卵巢切除,并注射黄体酮预防流产,结果导致胎儿肾上腺萎缩,这样的萎缩可通过注射小剂量的雌二醇苯甲酸酯被防止,而不是丙酸睾酮或更大的剂量苯甲酸雌二醇。这些结果表明,怀孕大鼠的卵巢产生一些物质,可能是雌激素,影响胎儿肾上腺或胎儿垂体-肾上腺系统。在手术或一些感染后会导致促性腺激素的缺乏,也会造成卵巢萎缩,通常会合并了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JKumi-Diaka等[13]对尼日利亚北部不同品种和产地的牛进行研究,发现22.7%的乏情在于生殖器异常,而其中19.3%是由于卵巢囊肿,同时发现乏情的发病率无季节性模式且品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营养不足是卵巢萎缩和随后乏情的主要原因。
3.3持久黄体
持久黄体是指母畜在分娩或排卵后,母牛经过一定时间间隔检查,在卵巢的同一部位摸到同样显著突出的黄体,质地一般较硬,是一种常见的繁殖障碍,其发病率达7%~13%[14]。众所周知,黄体的大量形成会抑制排卵[15],影响奶牛产后正常发情。原发性的持久黄体比较少见,多数是继发于某些子宫疾病,如子宫积脓、干尸化、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等,使子宫内膜不能释放前列腺素,不能自发溶解周期性黄体,从而形成持久黄体。Zarco等[16]通过对自发性的持久性黄体的非孕期母羊进行发情周期长度测试,发现发情周期分别延长26、56、139和145d,且持久性黄体的母羊每个脉冲之间的间隔比正常母羊明显增加。这说明持久性黄体的母羊的发情周期将明显延长,影响正常产后发情,即发生产后乏情。
3.4黄体囊肿
黄体囊肿是未经排卵的卵泡壁上皮黄体形成的囊肿[17]。正常黄体是囊性结构,可使卵巢略增大。若囊性黄体持续存在或增长,或黄体血肿含血量较多,血液被吸收后,均可致黄体囊肿。由于囊肿持续分泌孕激素,常使月经周期延迟,引起奶牛产后发情周期紊乱,造成乏情。Hallatt等[18]发现黄体囊肿易诱发破裂,可能有推迟奶牛的伪月经。
3.5子宫内膜炎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在产后普遍发生的子宫内膜的炎症。奶牛患子宫内膜炎时,子宫内膜不能释放前列腺素,体内溶解黄体的机制遭到破坏,一般会出现产后首次发情时间推迟、发情不规律;也有的发情周期规律,但是屡配不孕。该病对繁殖的影响依据炎症的程度、子宫内膜损伤恢复需要的时间、子宫内膜腺体的损伤、输卵管环境的改变不同而不同[19]。该病是导致奶牛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国报导不孕牛中约95%为子宫内膜炎[20]。Gilbert等[21]对纽约商业中心牛场的产后40~60d的141头奶牛进行细胞学诊断,发现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为53%,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得出P<0.0001,这说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显著降低了奶牛的繁殖性能。Barbu等[22]报道不孕牛中有70%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在国内,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也很高,瞿自明等[23]1983~1985年对北京、上海、南宁、兰州等16个城市41个奶牛场调查的结果显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为17.26%,占不孕牛的68.34%。Bartlett[24]估计在每个感染牛的泌乳期花费为106美元。由此可见,奶牛子宫内膜炎所造成的繁殖障碍及经济损失是相当严重的。
4危害
奶牛一般产后40~60d发情,只有及时配种,才能保持一年一胎。众所周知,奶牛业的经济效率主要在于奶牛泌乳,奶牛产后乏情会导致发情周期紊乱,妊娠推迟,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泌乳。同时由疾病引起的奶牛乏情,会导致奶牛出现食欲下降、精神沉郁等状态,很容易出现恶性循环,增加诊断治疗的难度。这必将给奶牛业的发展带来不可计量的损失。
5治疗
Broeck等[25]对人类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进行生长激素试验,测其试验后的高度,结果证实,在适合的年龄进行生长激素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Turner等[26]使用莫能菌素对奶牛产后第一次发情时间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使用莫能菌素后,第一次发情时间明显缩短。
Gong等[27]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对牛卵巢功能进行慢性治疗,发现其有抑制LH的脉冲式分泌、防止排卵期前LH峰的作用,因此保证了奶牛产后正常的发情周期。
祁生旺等[28]用自制的中药散剂——奶牛“催情促孕散”,对615例奶牛产后由于子宫内膜炎等症状引起的乏情病例进行治疗试验。1个疗程后试验组发情率达76.2%,治愈率达78.1%,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奶牛“催情促孕散”在治疗产后乏情是具有一定效果的。
周继等[29]使用新斯的明配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奶牛乏情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绒促性素能促进性腺活动,使母牛体内黄体素水平相对增高,从而有明显的促孕作用。新斯的明能兴奋母牛子宫平滑肌促进子宫收缩,增强卵巢功能从而促使母牛发情。单独使用绒促性素,其发情率和受胎率都明显低于配合使用新斯的明。由于新斯的明配合绒促性素使用效果显著,且操作方法简便、价格便利,因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廖厚祥等[30]利用奶牛初乳对23头乏情母牛进行治疗,经过治疗有18头母牛发情明显,通过人工授精已经怀孕,治愈率达78%,这是由于牛初乳含有雌激素、助孕素、多种酶和抗体等物质,对治疗奶牛胎衣停滞和促奶牛发情起一定作用。
6展望
目前,奶牛繁殖障碍和繁殖疾病已经上升并且成为影响我国奶牛业发展的第二大原因[31]。理想的奶牛管理应在整个泌乳期始终监测奶牛的体况和奶牛日粮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含量,避免营养素的不平衡而引发的奶牛繁殖障碍,同时应避免奶牛过肥或过瘦,防止由肥胖母牛综合征而引发其他的繁殖疾病。俗话说,养大于防,防大于治。必须从根本上找出奶牛产后乏情的机制,从而更好地进行对症治疗。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很多学者都在尝试各种办法研究奶牛乏情,虽然奶牛乏情对奶牛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威胁,也有很多未知的因素需要探索,但是人类的力量是伟大的,虽说不能保证将奶牛产后病理性乏情彻底铲除,但是经过广大学者的努力和奋斗,必定会为奶牛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高阳,钱伟东,牛聪,夏成,张洪友,徐闯,吴凌)
上一篇: 如何提高中小猪场肉猪饲料转化率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