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PIC、混血母猪繁殖性状研究
母猪的繁殖性状通常包括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初生窝重、断奶窝重、断奶仔数等指标,其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经济效益。而母猪繁殖性状属于低遗传力性状,因而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少,而与母猪的品种、胎次、繁殖季节及猪舍环境温度、营养、配种等因素密切相关[1]。在现代商品猪的生产体系下,现代种猪生产性能的选择已接近极限,在生产性状上很难有大幅度提升空间,这使得猪生产效益的提高迫切需要从产仔数方面寻找突破口[2]。为了探讨母猪的繁殖性状,许多从业者开展了试验研究工作,但结果不尽相同。长白公猪与大约克母猪杂交生产的长大二元母猪(LY),与杜洛克公猪杂交后生产的杜长大(DLY)商品猪,杂交组合简单、生产性能佳,受到广大母猪养殖户的青睐。PIC猪由于生长性能、繁殖性状好,在生猪养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混血母猪是农村养殖户长期以来通过自繁留种的母猪(具体血缘组成不详),尽管血缘混杂,但有较好的繁殖性状、耐粗饲、适应性强,在农村中有很大的市场。目前,关于不同配种季节对母猪繁殖性状和不同胎次对大约克夏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等报道较多[3-4],而对分娩季节、不同胎次对LY、PIC、混血母猪繁殖性状影响报道较少。本文通过研究不同胎次和分娩季节对LY、PIC、混血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为指导生产实际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云南省红河州某母猪饲养场及当地87个母猪养殖户中进行。
1.2试验动物及管理
母猪饲养场测定LY母猪311窝、PIC母猪138窝,农村小规模养殖户测定血缘混杂母猪753窝。母猪饲养场,母猪发情后采用人工授精方法配种,配种后按4~5头1栏进行小群饲养,1个月后转入限位栏饲养,产前1周转到产房母猪限位栏饲养,日喂3餐,自由饮水。农村小规模养殖户,母猪发情后采用人工授精方法配种,待配、妊娠、分娩为同一圈舍,舍内设仔猪保温箱,内有垫草等,视天气变化用250W红外线灯泡取暖,母猪日喂3餐,自由饮水。
1.3测定指标
结合养殖场(户)母猪群体情况,对不同胎次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个体重、断成活数、断奶窝重、断奶个体重等指标进行连续跟踪测定。
1.4季节时间
根据当地天气变化特点,将母猪分娩季节分为四季:2~4月份为春季(平均气温21℃)、5~7月份为夏季(平均气温23.4℃)、8~10月份为秋季(平均气温19.8℃)、11月至次年1月份为冬季(平均气温14.1℃)。
1.5统计分析
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因母猪断奶时间存在一定差异,故按王昕陟等[5]方法进行校正28d断奶窝重、断奶成活率。28d断奶成活率(%)=1-(1-际成活率)/实际断奶日龄×28;28d断奶窝重=(实际断奶窝重-初生重)/实际断奶日龄×28+初生窝重。
2结果与分析
2.1品种对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
对1~8胎LY、PIC、混血母猪繁殖性状测定结果统计,不同品种间母猪的繁殖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PIC猪的初生个体重略高于混血母猪(P>0.05)外,其它指标均低于LY、混血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28d校正断奶窝重,LY与混血母猪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极显著高于PIC母猪(P0.01);初生窝重,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LY混血>PIC;初生个体重,以LY母猪最佳,极显著高于PIC、混血母猪(P<0.01);28d校正断奶成活率,以混血母猪最好,极显著高于LY和PIC母猪(P<0.01)。详见表1。
2.2胎次对LY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胎次对LY母猪产仔性能影响显著。总体上LY母猪表现出较好的产仔性能,1~8胎总产仔数均达10头以上,其中总产仔数第1胎最低,极显著低于第4胎(P<0.01),显著低于第6、8胎(P<0.05);2~8胎中,以第4胎为高,显著高于第2、7胎(P<0.05),与其它胎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活仔数,以第1胎最低,极显著低于第4胎(P<0.01),著低于第6、8胎(P<0.05);其它胎次间差异不显著(>0.05)。初生窝重,以第1胎最小,极显著低于第6胎(P<0.01),显著低于第2胎(P<0.05);2~8胎初生窝重以6、2、3、4胎为好,均超过15kg以上。28d校断奶成活率,以第8胎最高,显著高于第2、3、4、5、7胎(P<0.05),而第1、2、3、4、5、6、7胎间差异显著(P>0.05)。28d校正断奶窝重,虽然各胎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断奶窝重随着胎次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以第1胎最小(69.92kg),第8胎最大(75.70kg)详见表2。
2.3胎次对PIC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胎次对PIC母猪产仔性能影响显著。总产仔数,以第1胎最低,第4胎最高,2、4、5、6胎总产仔数为佳(10头以上),6胎以后总产仔数逐渐减少,其中第4胎总产仔数显著高于第1、9、10胎(P<0.05),而1、2、3、5、6、7、8、9、10胎间差异不显著(P>0.05)。产活仔数,以第4胎最高,显著高于第10胎(P<0.05),其它胎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以2、3、4、5、6胎为佳(9头以上),6胎以后产活仔数逐渐减少。初生窝重,以第4胎最大,显著高于第1胎(P<0.05),其它胎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28d校正断奶成活率,以第4胎最低,显著低于第3、9胎(P<0.05),其它胎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28d校正断奶窝重,以第3胎最大,显著高于第1、10胎(P<0.05),而其它胎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以第1、10胎最低。详见表3。
2.4胎次对混血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胎次对农村散养户饲养母猪产仔性能影响显著。总产仔数,以第1胎最低,极显著低于6、7、8、9、10及10胎以上(P<0.01);1~9胎总产仔数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6胎以上表现出了较好的总产仔数(11头以上)。产活仔数,以第1胎最少,极显著低于6、7、8、9、10及10胎以上(P<0.01);产活仔数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6~10胎表现出了较好的产活仔数(11头以上)。初生窝重,以第1胎最小,极显著低于6、7、8、9、10胎(P<0.01);初生窝重也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6~10胎表现出了较好的初生窝重(13kg以上),且均极显著高于1、2胎(P<0.01);28d校正断奶成活率,各胎次间差异显著(P>0.05)。28d校正断奶窝重,以第1、2为低,极显著低于6、7、8胎(P<0.01);3~8胎校正奶窝重较佳,并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9胎以后,校正断奶窝重逐渐减少。详见表4。
2.5分娩季节对LY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分娩季节对LY母猪总产仔数、初生窝重、28d校正断奶窝重影响不显著(P>0.05)。分娩季节对产活仔数产生了显著影响,产活仔数由高至低顺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其中冬季产活仔数极显著高于夏季、秋季(P<0.01),而与春季产活仔数差异不显著(P>0.05);夏季、秋季产活仔数差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春季(P<0.05)。分娩季节对28d校正断奶成活率存在显著影响,以冬季最高,显著高于春季(P<0.05),而与夏、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春、夏、秋季间差异不显著(P>0.05)。详见表5。
2.6分娩季节对PIC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分娩季节对PIC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28d校正断奶成活率、28d校正断奶窝重无显著影响(P>0.05),以秋季分娩相对较佳。详见表6。
2.7分娩季节对混血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分娩季节对农村散养户饲养母猪产仔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春季总产仔数、产活仔数、28d校正断奶窝重相对其它季节较佳。详见表7。
3讨论
3.1品种对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母猪繁殖性状存在显著差异。LY母猪由长白公猪、大约克母猪杂交组合而成,国外长白经产、大约克经产母猪的平均窝产仔数在10~12头、10.5头[6]。本试验显示,LY母猪表现出了较好的繁殖性状,从而验证了LY母猪在繁殖性状上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混血母猪的父本大多数是大约克,母本有梅山、长白、大约克等血缘,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28d校正断奶窝重与LY母猪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出了较好的繁殖性状,但初窝重、初生个体重极显著低于LY母猪(P<0.01),因可能与含地方品种血缘及农户饲养管理等有关。本次试验中,PIC母猪的总产仔数(9.98头)、产活仔数(9.08头)、28d校正断奶窝重极显著低于LY和混血母猪(P<0.01),与李晓霞等[7]报道不一致,究原因,可能与该场统一用LY母猪料饲喂及饲养管理条件有关。
3.2胎次对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
综合试验结果显示,胎次对LY、PIC、混血母猪的繁殖性状产生显著影响,第1胎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均低于其它胎次,LY母猪2~8胎、PIC母猪2、4、5、6胎、混血母猪3~10胎的总仔数均在10头以上,其中LY、PIC母猪第4胎的产仔数、初生窝重较佳,结果与王昕陟等[5]、杨云等[8]大多数报道一致。无论是LY、PIC母猪还是混血母猪,第1胎的总产仔数均最少,而产仔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排卵数。国内试验显示,繁殖母猪第1胎的排卵最少,以后随胎次增加而上升,至第8胎最高[9]。试验
中,农村中普遍饲养的混血母猪6~10胎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均在11头以上,而且初生窝重、28d校正断奶窝重均优于其它胎次,说明混血母猪有较长的使用年限,10胎后下降幅度大,建议混血母猪10胎后及时淘汰,以加快猪群周转,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3.3分娩季节对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
分娩季节对LY、PIC、混血母猪的总产仔数、初生窝重、28d校正断奶窝重无显著影响(P>0.05),这与杨云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但PIC秋季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28d校正断奶窝重均好于冬、春、夏季,这一结果与杨云等[8]报道窝产仔数方面冬春季稍高于夏秋季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当地的天气环境有关。当地秋季(8~10月份)平均气温19.8℃,而哺乳母猪最适宜温度为15~20℃[10]。
4结论
不同品种间母猪的繁殖性状存在显著差异,LY、混血母猪较PIC母猪表现出了较好的繁殖性状,建议加强PIC母猪的饲养管理;胎次对不同品种母猪的繁殖性状有显著影响,第1胎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均最低,LY母猪2~8胎、PIC母猪2、4、5、6胎、混血母猪3~10胎的总产仔数较高,以第4胎最佳,建议适当增加2~7胎母猪数量,淘汰8胎以后母猪,优化猪群结构;由于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分娩季节对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已不明显。
(1.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畜牧技术推广站,曹林,孔凡勇,苏建伟,;2.云南省建水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周建雄,吴建强,罗春莉,张红梅,朱琼芬)
上一篇: 母猪第1胎与后面几胎繁殖成绩的关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