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大数据时代的生猪信息服务
生猪生产是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猪粮安天下”的说法。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受到了政府、民众及生产者的普遍关注。生猪生产波动,是我国生猪生产长期以来存在的各种问题的集中反映,一直以来,生产者和消费者始终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猪价“上涨→下降→上涨→下降”的局面,随着各种因素的叠加,猪价涨跌幅度越来越大,进入“猪贱伤农,肉贵伤民”的恶性循环,给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辽宁省是畜牧业大省,是全国主要的生猪生产供应基地,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全省生猪产业是否平稳直接影响周边地区,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保障供给、稳定物价,充盈养殖户的“钱袋子”和消费者的“菜篮子”,已成为了城乡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对政府部门是否作为的一种考验。
当前,生猪产业正处于快速转型升级阶段,生产结构变化大,疫情因素影响多,外部环境复杂,生产大起大落风险加大,结构性、周期性、供需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在生猪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但是大数据所固有的“数据量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又会让养殖户眼花缭乱,无法甄别。如果盲目跟风,不但不利于生产,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体系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2006年以来,辽宁省动物卫生监测预警中心(以下简称省预警中心),积极构建全省生猪统计监测预警体系,以监测为抓手,大力服务生猪生产。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创新,逐步建成比较健全的监测预警组织体系、数据采集报送体系、数据核查体系、专家评估体系、信息发布体系,通过与院校专家联合攻关,把握了影响生猪生产风险的关键因子,建立了生猪监测预警模型,实现了生猪监测预警的科学化智能化管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广泛应用于行业,受到广大养猪户欢迎。
1构建大数据采集体系,夯实信息服务基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季一报的全面业务统计所收集的数据无法再适应生猪生产与市场信息“变化迅速、内容复杂、工作量大、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等特点,建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统计监测预警体系迫在眉睫。
1.1构建数据采集体系,实时掌握大量基础数据2007年底,辽宁省以沈阳市苏家屯区、沈阳市新民市、抚顺市新宾县、铁岭市开原市4个生猪主产县为试点,开始建设全省生猪监测数据采集体系。利用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每个县抽取10个监测村作为样本采集点,监测全村养猪户生产信息;在每个监测村中抽取3个固定养猪户,监测其养猪成本效益情况。经过2年运行,数据采集体系运行良好,能够反应当地的实际生产情况。因此,2012年,全省数据采集点从4个县增加到16个县,监测村增加到160个,监测户增加到320个;2013年,数据采集点再次扩大,如今省内已建成了12个地级市(除鞍山市、盘锦市)、24个县(市、区)、240个行政村、480个固定户、87个大型养殖场、17个大型集贸市场的生猪监测站(点),分别执行每月、周周、每日监测报告制度,涵盖养殖数量、成本效益、市场价格等4类报表30项监测指标,每月数据量10万余条。数据采集体系的建成,使生产数据采集频率越来越快,数据更新率、及时率大大提高,攻克了“生猪生产流动性强、变化迅速,不易采集”这一最大难题。
1.2构建监测预警组织体系,保障数据采集顺利完成2006年,借助全省畜牧兽医机构改革东风,组建了覆盖全省的统计监测预警组织体系,成立省级预警中心1家,地市级预警中心5家,县级预警中心2家,没有成立独立机构的市、县设立独立科室或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统计监测工作首次被纳入乡镇区域所和村防疫员工作职能,省市县乡村五级组织体系初具雏形。形成村级负责数据采集、乡镇负责数据汇总上报、市县两级负责数据核实、省级负责数据分析分工明确环环相扣的组织架构。每年定期组织的各层级人员培训确保组织体系运行畅通。
1.3建立数据核查机制,保证采集数据准确无论是在过去的信息匮乏时代,还是在今天大数据的泛滥时期,信息的准确无疑是保证正确生产的前提。多年来,畜牧业统计尤其是生猪统计数据的准确一直是个难点问题。为提高数据质量,省预警中心不仅要求各市县每年对所有监测县百分百核查,而且每年组织开展市县交叉检查。这种市县交叉互查的工作方式,经过几年的摸索证明是最适合的方法,一是定期核查可以评估数据质量的好坏,二是通过核查可以提高数据采集人员采集真实数据的能力,三是交叉互查可以促进各市县的交流沟通,通过学习共同提高。
2加强数据分析研究,使数据转化成有效信息,提升服务精准度
数据采集体系的良好运行提供了海量数据,将这些数据转化成有用的信息,才能运用于生猪生产。2008年,提出“抓统计、重分析”的理念,数据经过“数据筛选-逻辑分析-专家评估”等多个环节,将数据转化成有价值的信息。
2.1使用两种手段分析有效数据一是采用计算机软件平台进行初筛,二是专业人员检验核准。早在2006年就组织研发了辽宁省畜牧业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并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潮流,先后于2009年和2013年2次对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增加功能、扩容数据库等。该套系统设立生猪散养户、养殖小区(场)、种猪场、加工企业、畜产品加工流通、集贸市场价格等6大数据库,实行基层直报省级数据库、养殖户实名认证、地图定位、分层报表四大制度,全覆盖省内养猪户,既避免了“地方”对数据的干扰,也解决了生产经营方式造成的数据不好采集的问题,改变了以往情况清、底数不明的被动局面,将原来数据初筛从2个星期缩短到1天时间,效率大大提高。全省14个市、77个涉农县、13000多个行政村,养猪情况在系统中全部能够查询到,查到的数据都是准确的,而且随时进行更新。经过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分析处理过的这些数据,再经过统计和专业人员校验核准,与实际调研情况对比,剔除了与实际不符的数据,保证数据真实、可信。
2.2引入经济学理论辅助信息转化与沈阳农业大学联合攻关,将经济学理论引入到生猪生产信息服务当中。通过多种模型筛选,建立了符合我省生产实际、精度较高的预测模型。利用采集到的大量监测数据,通过模型转化,对未来的生猪产量、价格变化分别进行月度、季度、年度预测,采用综合评分法,对未来生产和市场变化进行分级预警,提前预判生产和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能够实现事前预警,及时调整生产,有效规避生产风险的目标。
2.3专家团队评估预测预警结果组建一支由大专院校教授、生产实践专家、生猪企业代表等资深从业人员组织的专家评估团队,对预测预警结果进行定性定量评估。专家评估团队每月召开一次数据会商会,评估监测数据可用性;每季度召开一次形势分析会,客观点评数据反映生产情况及预测预警模型判定结果,并与实际生产相比较,得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确定对外发布的监测预警信息内容。
3提升服务手段,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如何将有用的信息及时发布给养殖户,让其根据信息提早安排生产,是信息服务最为重要的一环。为此省预警中心探索并建立了多套信息发布渠道,确保信息发布全覆盖,让广大养殖户早知道早决定。一是开发MAS短信平台,每周都向养殖户发送价格监测信息,时效性快;每月月底向养殖户发送预警预报信息,直观明了的分析生产变化情况,指导养殖户根据预报结果调整生产情况。二是以省畜牧局文件形式发布,权威性强,发布的文件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数据采集监测体系层层下达至村,村里再通过设置的监测站点对外公布预测预警信息,也能使养猪户及时了解目前的生产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三是设置了门户网站——畜牧兽医在线,在网站首页设置生猪预测预报专栏,扩大了发布范围。信息更新时间与短信平台发布时间同步,内容更丰富、信息更具体。四在是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上发布,受众面宽,与省级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大众媒体建立良好协作,在形势变化敏感时期发布预测预警信息,指导养殖户调整生产,同时引导社会舆论,避免盲从。五是设立专家热线,与养猪户“面对面”交流,沟通性好,指导深入。
4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服务显效力
自辽宁省成立监测预警体系以来,通过数据采集体系、报送分析体系、数据核查体系、信息发布体系及组织体系的协同运转,开创了全省生猪监测预警的新天地,养猪户安排生产不再迷茫。几年间,省内有70%的养猪户通过不同渠道接收到生猪预警信息,并有30%的养猪户根据预警信息调整了生产,在价格波动中减损增效,得到了实惠。全省的生猪产业发展也因此得到有效调节,趋于平稳运行。
2009年5月,甲型H1N1流感在暴发初期被误报为“猪流感”疫情,全国生猪价格受到严重影响,生猪价格快速下降。此时,各大媒体对未来生猪市场普遍看跌。我们通过监测评估,于5月14日发布与媒体上截然相反的生产预警信息——《生猪价格筑底》,生猪市场即将迎来反弹,指导养殖户不要盲目跟风出栏生猪,等待将要出现的价格反弹。后经实践检验,这一预警结果完全正确,5月底,省内生猪价格开始上涨,比全国生猪价格上涨时间提前了3周,6月15日,在全国猪价刚刚止跌回升时,省内猪粮比价平均值达到6.22∶1,回升至盈亏平衡点之上。预警信息的发布缓解了养殖户的恐慌心理,避免了集中大量抛售现象的出现,平抑了价格低谷,养猪户减少了损失。
中央电视台曾专程来辽宁省采访生猪监测预警情况,先后三次在中央电视台二套、七套《新闻直播间》《聚集三农》等栏目播出。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3年间,辽宁省生猪养殖因生猪监测预警信息减少经济损失、增加收益额达到84亿元,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
(辽宁省动物卫生监测预警中心,李英,刘全,程彬)
上一篇: 畜牧企业团队建设力避的30个错误做法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