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岭猪的保护、利用及启示
——关于湘潭市沙子岭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调查
沙子岭猪,原产于湖南省湘潭市城郊的沙子岭一带,是该省的主要地方生猪品种,属华中两头乌猪的主要类群,具有“点头墨尾”的独特毛色特征,并具有产仔多(经产12.5头)、生长较快(日增重502g)瘦肉率较高(42.5%)、肉质佳(肌内脂肪含量3.5%~4.5%)、性成熟早、杂交效果好、耐粗饲、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等优良的遗传特性。沙子岭猪曾广泛分布于湖南省的湘中、湘南、湘东等地,曾经占到湖南全省养猪数量的50%左右(占湘潭养猪数量的90%以上),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广东、广西、辽宁等省区都曾引种饲养。但受20世纪50年代的地方猪种“杂交改良”运动和80年代以来以大白、长白等外国猪种为终端父本的瘦肉型经济杂交两次冲击,沙子岭猪与我国其他地方猪种一样,饲养区域迅速缩小,饲养量迅速减少,已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据调查,1980年湖南省有沙子岭种猪30多万头,2006年湖南全省沙子岭种猪只有3万头,且主要集中在湘潭市的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的边远山村。为保护沙子岭猪这一珍稀地方猪种资源,湘潭市采取了“集中保种与分散保种相结合、原种利用与改良利用相结合”的两个结合方式,成功走出一条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的新路。
1沙子岭猪的保护———集中保护与分散保护相结合
在冻精保种、冻胚保种、基因保种等技术尚未过关或推广之前,活体保种是保存猪种资源唯一有效的方式。湘潭市根据沙子岭猪的地域分布、生长特性以及农户饲养行为等因素,科学制定了集中保护与分散保护相结合的活体保种方式。
集中保护即建设专门的沙子岭猪原种保种场,按照沙子岭猪的固有生长特性,制定严谨的保种方案,实行标准化饲养、选育和保护。2010年,湘潭市在湘潭县梅林桥镇白云村建成占地56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生产设施设备齐全的沙子岭猪原种场,是湖南省标准最高、设施最好的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场和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沙子岭猪原种场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保护措施:一是扩大猪群规模,目前原种场有纯种沙子岭猪539头;二是每年从保种区引入新的血统,扩大公猪数量,目前原种场有纯种沙子岭公猪12个血统26头;三是结合沙子岭猪的生产性能测定,开展后备种猪的培育和选择,不断提高沙子岭猪的生产性能;四是建立沙子岭猪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系谱、公母猪生产性能和其他各项生产记录进行信息化管理,定期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实行精细化保种;五是实行沙子岭猪保种标准化饲养管理,先后组织制订了《沙子岭猪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沙子岭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沙子岭猪的猪场布局、栏舍建设、饲养密度、饲料营养、疾病防控、种猪饲养、资料档案等都进行了严格规范。沙子岭猪原种保种场因此被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分别授予了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和国家级生猪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并通过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验收。
分散保护就是在沙子岭猪分布最集中、农户一直保持传统饲养习惯和饲养方式的地方建立保种区,湘潭市已在湘潭县的云湖桥、石鼓、花石建成了3个沙子岭猪保种区。对保种区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保种区的所有生猪饲养户全部实行备案登记制度,对沙子岭猪饲养全部实行挂牌管理,定期组织开展保种区沙子岭猪数量普查、血缘检测和种猪性能测定,准确掌握保种区内的沙子岭猪生产动态;二是由县级以上畜牧部门对保种区的种公猪进行严格管理,对农户饲养的纯种沙子岭公猪给予财政补贴,同时禁止非保种区的公进入保种区,禁止农户擅自外引公猪,以保证沙子岭猪的纯正血统;三是对农户饲养的纯种沙子岭母猪全部进行良种登记,并采取良种补贴等激励机制,稳定沙子岭猪母猪数量;四是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安排和生猪标准化改造项目上对沙子岭猪饲养专业户给予优先安排,支持发展采用传统饲养方式的沙子岭猪中小规模养殖场,稳定沙子岭猪的保种主体;五是保种区内的沙子岭猪杂交改良全部实行人工授精,且必须在当地生猪人工授精站的指导下进行,实行沙子岭猪人工授精补贴,保种区内不推行三元杂交,不养杂种母猪,防止饲养户随意杂交造成血缘混乱。目前,3个沙子岭猪保种区发展沙子岭猪保种户5000户,常年存栏纯种沙子岭母猪2万头,年出栏沙子岭猪及杂交育肥猪25万头。
2沙子岭猪的利用———原种利用与改良利用相结合
对于地方猪种,保种是基础,利用是关键;保种注重社会效益,利用突出经济效益;只有保种与利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湘潭市在做好沙子岭猪保种工作的基础上,采取原种利用与改良利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探索和挖掘沙子岭猪的潜在生产性能和资源利用价值,推动沙子岭猪的开发利用走向社会化、产业化。
原种利用就是对纯种沙子岭猪进行开发利用。目前,沙子岭猪的原种利用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进行仔猪加工。沙子岭猪经产母猪的平均窝产仔数为12.5头,繁殖性能较高,是仔猪生产的最好猪种;湘潭每年出口香港、澳门等地的烤乳猪超过20万头,是湖南最大的中仔猪出口基地,其烤乳猪的加工原料主要是沙子岭杂交猪。二是生产高档猪肉。沙子岭猪肉质细嫩,肌内脂肪、锌和γ-亚麻酸的含量高,其肉中锌的含量比其他地方猪种高30%~50%,γ-亚麻酸含量也是目前研究文献报道中最高的;因此,沙子岭猪猪肉上市后均成为高档猪肉,目前,纯种沙子岭猪猪肉的市场价格为100元/kg,比普通猪肉高70多元,主要销往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三是医学开发利用。据中南大学研究发现,沙子岭猪核苷酸序列与人类的同源性最高,在国内众多地方猪种中最适合作为猪人异种移植供体,特别是在猪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011年,湘潭市沙子岭猪原种场与中南大学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研究所联合建立了沙子岭猪供体培育基地,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改良利用就是将外来血缘导入沙子岭猪,进行品种改良或培育新品系,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开发。沙子岭猪耐粗饲,生长速度相对较慢,适宜传统的中小规模养殖,但不适应现代化的精饲料喂养、大规模养殖、高产出饲养等养殖需求;因此,导入外来血缘进行改良利用已成为沙子岭猪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其方法一是杂交改良利用。一些沙子岭猪的原产区和保种区内的部分养殖场在当地畜牧部门的指导下,采取人工授精方式,对沙子岭猪导入长白、大白等外来血缘进行杂交改良,在保持沙子岭猪抗病性强、肉质佳等优良种性的基础上,提高其瘦肉率、生长速度和对精饲料喂养的适应性,并进行规模化养殖。实验表明,以沙子岭猪为母本,加系双肌臀大白、美系杜洛克、丹系长白为父本进行杂交组合,最终筛选出的二元杂交组合“双×沙”和三元杂交组合双×长×沙”均表现出较好的杂交优势:“双×长×沙”组合和“双×沙”组合的日增重、料肉比、瘦肉率分别达到640g和563.53g、3.2︰1和3.67︰1、61.7%和54.54%。目前,这二个优势杂交组合在湘潭市农村专业户的养猪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湘潭市出栏生猪中含沙子岭猪血缘的杂交猪约占30%。二是新品系培育。传统的杂交改良普遍带有随意性和生产性能的不稳定性,要使杂交改良后的沙子岭猪生产性能好而且稳定,必须进行新品系的培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湘潭市就开始以沙子岭猪为育种素材,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新品系培育和选育工作,先后开展了“沙子岭猪筛选最佳杂交组合提高瘦肉率的究”、“加系双肌臀大约克杂交猪产业化开发”、“以沙子岭猪作母本的优质瘦肉猪配套系选育研究”等系列研究。目前,采用沙子岭猪基因资源与巴克夏、杜洛克等引进品种资源、使用生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培育的“杜巴沙”杂交组合,在肥育性能、繁殖性能和胴体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特性,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预计可在2018年通过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并进行产业化开发。
3沙子岭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启示
湘潭市采取“两个结合”的方式持续深入地开展沙子岭猪的保护和利用,使面临濒危的沙子岭猪得到较好保护,并不断挖掘其在繁殖、肉质、抗逆性、医学利用等方面独特的潜在价值,使沙子岭猪的保护与利用走向社会化和产业化,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从湘潭市沙子岭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可以得到以下四点有益启示。
3.1必须强化政策支持,既重视保种场建设,又重视保种区建设
遗传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丢失,将无法恢复。地方猪种在繁殖、肉质、抗逆性等方面的优良性能,既是生产高档肉品、满足不同猪肉需求层次的需要,也是利用地方良种培育新品种的需要;同时,地方猪种还可能拥有像沙子岭猪具有医学利用价值一样的潜在基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预见的潜在价值。
湘潭沙子岭猪由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湖南的广泛饲养,到1980年的30万头,再到2006年的3万头,半个世纪的时间就由主导品种沦为濒危品种;可见,地方猪种如不采取有力的保护和利用措施,衰减很快,甚至可能出现物种消亡。
从湘潭市保护沙子岭猪的措施来看,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必须划在政府公益支持范畴,因为进行传统养殖的地方猪保护费时、费力、比较效益低,如果没有政策和资金支持,很难长期坚持,也很难持续保种;要加大支持力度,建立起必要的保种场和保种区,保护养殖地方猪种的积极性,稳定其养殖收益;保种场要有该地方猪遗传资源的所有血缘和合理的纯种母猪数量,应推行地方猪种保护信息管理系统,随时掌握保种动态并进行性能监测,做到地方猪保护精准化、精细化;保种区是保种场优质地方猪种的来源基地,要建有严格的保种管理机制及农户养殖激励机制,以防止地方猪种血缘减少;要根据地方猪种的耐粗饲性和传统养殖习惯,支持和培育适合农村节粮型的中小规模地方猪种专业养殖户。
3.2必须强化科技支撑,既充分挖掘猪种资源,又合理利用猪种资源
湘潭市一直将沙子岭猪“两个结合”的方式作为科研支持重点,不论是从肉品生产到医学利用,还是从纯种选育到改良利用,始终坚持科技先行,以科研攻关作为沙子岭猪保护与利用的坚强支撑。《湘潭市生猪产业化发展规划(2009—2020)》提出,要加强地方品种沙子岭猪的保种选育力度,利用5~7年的时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湘沙”优质猪配套系。2009年湘潭市对“以沙子岭猪作母本的优质瘦肉猪配套系选育研究”项目立项,2010年将“湘沙优质瘦肉猪配套系选育与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重点项目支持和《湘潭市促进产学研结合行动方案(2009—2012年)》的重点攻关支持项目,2011年列入《湘潭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支撑行动方案(2011—2015)》,2013年列入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范围,2014年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教授及其团队、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同就沙子岭猪全基因组测序、湘沙猪配套系选育等开展研究,建立起湘潭市首家生猪产业院士工作站。湘潭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吴买生研究员组织课题组成员从1984年起持续30年开展沙子岭猪保护与利用研究,对沙子岭猪的生长发育、肥育性能、肉质特性、繁殖性能、毛色遗传、母猪行为、精液品质、蛋白质多态性、DNA遗传多样性、优势杂交组合筛选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先后发表研究沙子岭猪的论文40多篇;《沙子岭猪种质研究与应用》、《沙子岭猪杂交组合筛选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等四个项目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从我国生猪生产的发展形势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肉类消费的多样性越来越明显,优质、特色、风味的地方猪猪肉越来越受欢迎,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利用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生猪育种和养殖的战略方向。因此,必须借鉴湘潭沙子岭猪的保护与利用经验,突出科技支撑作用,利用地方猪种作母本与外来猪种杂交利用,或利用地方猪种导入外来血缘培育新品系进行优质生猪生产。
3.3必须强化产业发展,既壮大养殖基地,又延伸产业链条
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利用只有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才能让地方猪种资源成为地方特色产业。沙子岭猪保种和利用的“两个结合”,就是一条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湘潭市政府在沙子岭猪保种工作基本走上正轨后,迅速提出“抓住沙子岭猪获批国家地理标志的有利时机,加快构筑较为完整的集生猪养殖、深加工及相关产业一体发展的生猪产业链”。2011年全市规划建设1个市级万头沙子岭猪原种场,建立云湖桥、石鼓、龙洞三个保种区,建设5个县级沙子岭猪扩繁场,配套建设20个乡镇沙子岭猪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年出栏100万头优质生猪的产业化体系。2011年,湖南湘格旺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率先瞄准高档优质猪肉市场,开发绿色风味沙子岭猪肉系列产品;金都集团控股后的湘潭沙子岭土猪科技开发公司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发展形势很好。沙子岭猪正由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湘潭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湘潭市采取“两个结合”方式推进沙子岭猪保护与利用的实践表明,地方猪种的资源保护与利用,要坚持以保种为基础,以利用为方向,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地方猪种的保种选育、种猪扩繁、规模养殖、肉品加工、品牌营销等产业化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3.4必须注重品牌塑造,既打出地方特色,又做响特色品牌
沙子岭猪保种与利用的“两个结合”,实质上就是立足特色,打造特色,做响特色。沙子岭猪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后,湘潭市立即组织制订并发布了《沙子岭猪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和《沙子岭猪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围绕沙子岭猪开发注册了沙子岭、砂子岭、湘沙、潭州等四个商标。2012年,沙子岭猪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产品认证,被中国美食文化节认定为毛氏红烧肉的指定用肉;2013年湘潭市建立了沙子岭猪肉产品溯源系统;2014年《沙子岭猪》国家标准已进入审查发布阶段。
地方猪种资源有着特色明显的地域优势和地方养殖优势,是打造养殖品牌的最有利条件,要通过“两个结合”在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对地方猪种生产中的饲料、养殖、防疫、屠宰、加工、储存、运输、终端消费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确保产品质量;有条件的地方和规模企业,要逐步建立地方猪种质量可追溯体系,对每头生猪、每块猪肉进行信息化管理,做到“来源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保存,责任可追查”,真正打造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武深树,刘靖,刘芳)
上一篇: 李克强见证华西希望集团与意大利TWB集团40亿元生猪养殖合作项目签约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