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床养肉鸡试验研究与推广应用
发酵床养鸡是目前国内外正在兴起和提倡的新型养殖模式,以全新的养殖概念、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遵循动物生态福利的自然规律、符合国家无污染零排放的养殖要求等受到重视。采用发酵床养殖技术饲养的动物,具有疾少和抗病力强、成本低、节水省工、肉质好无药物残留、口味好、养殖圈舍无臭味、零排放无污染、等诸多优点[1,2,3]。本试验以AA商品肉鸡为试验研究对象,比较商品肉鸡两种发酵床养殖技术与传统的塑料大棚地面养殖技术对肉鸡生产性能、病死率以及养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比较商品肉鸡在土著菌种发酵床上和商品菌种发酵床上饲养的差异性,筛选出适合本市推广应用的发酵床菌种。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试验动物AA商品肉鸡。选择烟台市2个肉鸡场17日龄健康的AA商品肉鸡共计21000只。
1.1.2发酵床原料熟米、红糖、小麦麸、锯末、稻壳等。
1.1.3商品菌种山东省某饲料有限公司生产。
1.1.4试验用饲料烟台市某饲料公司生产的肉鸡颗粒饲料,包括肉小鸡料、肉中鸡料、肉大鸡料。
1.2方法
1.2.1试验设计本试验设2重复试验,每个重复设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试验1组为土著菌种发酵床饲养+正常饲喂;试验2组为商品菌种发酵床饲养+正常饲喂;对照组传统塑料大棚地面饲养+正常饲喂。参与试验的鸡舍结构、饲养管理、免疫方法等均相同,并采用全进全出的方法。自17日龄开始至45日龄出栏,记录各组耗料量、发病数、死亡数、治疗及用药等数据。重复1由烟台市某肉鸡一场提供17日龄AA肉鸡9000只随机分为3组试验,每组3000只。重复2由烟台市某肉鸡场提供17日龄AA肉鸡1200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4000只。
1.2.2采集土著菌种并做发酵床(1)土著菌种的采集:用八分熟米,不要太湿(手握成团、一触即散为宜)放入木盒容器中,熟米数量以不超过容器高度的70%为宜,用宣纸封好口,在山上落叶或腐殖土较多的地方用树叶或腐植土埋好,再用铁筛扣住(防止野生动物糟蹋),上面再盖以塑料布并用石头压好,春秋经6~7d、夏天经3~5d,周边的土著微生物潜入到熟米中,在熟米上形成白色菌落。(2)土著菌菌种培养:将长满白色菌丝的熟米和红糖以1:1的比例,兑适量水混匀,盖上宣纸封好,放置在温度18~20℃左右地方,继续培养7d后成浆状原菌种。(3)土著菌菌种扩繁:把浆状原菌种用40℃温水稀释成1000倍,再掺入小麦麸皮,湿度调整到60%~70%(用手握时指缝见水但不滴水),搅拌均匀后铺成40cm厚,上盖尼龙袋或草帘,在20℃环境下发酵成熟,每隔2d翻一次,经7~8d即制成扩增菌种。(4)制作发酵床:按1:100的比例,把扩增菌种与原木锯末、粉碎花生壳、稻壳等细料混合堆积发酵,发酵堆30~40cm处温度达70℃,7d左右自然降温即制成“成熟细垫料”。“成熟细垫料”摊平后最上层再加2cm厚稻壳和适量的沙子等,分别建地上式、高度为35cm的发酵床600m2和800m2,24h后进鸡,密度为5~7只/m2。
1.2.3购买商品菌种并做发酵床从山东某饲料有限公司购买商品菌种,按每30m2发酵床用2kg粉状发酵菌种、1kg液态发酵菌种的比例把商品菌种与原木锯末、粉碎花生壳、稻壳等细料混合堆积发酵,发酵堆30~40cm处温度达70℃,7d左右自然降温即制成“成熟细垫料”。“成熟细垫料”摊平后最上层再加2cm厚稻壳和适量的沙子等,分别建地上式、高度为35cm的发酵床600m2和800m2,24h后进鸡,密度为5~7只/m2,发酵床湿度为55%。
1.2.4做好肉鸡入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肉鸡舍内的所有设备、器具及饲养人员的衣物、鞋帽等都经过彻底的冲洗和喷洒消毒。传统鸡舍用甲醛熏蒸后,空舍14d。试验过程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并对17日龄到45日龄肉鸡出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发酵床对AA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1.1对肉鸡增重效果的影响试验1组和2组的平均出栏重分别比对照组高0.16mg和0.17mg,差异显著(P<0.05);试验1组比试验2组平均出栏重高0.01mg,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详见表1。
2.1.2对肉鸡料肉比的影响试验1组和2组的料肉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0.14和0.13,差异显著(P<0.05);试验1组比试验2组的料肉比降低0.01,饲料效率提高0.5%,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详见表1。
2.2发酵床养殖技术对肉鸡发病率的影响
发酵床养殖技术对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疾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详见表2。
2.2.1对呼吸道病疾病影响试验1组和2组的发病率分别比对照组低52.2和51.8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1组比试验2组的发病率低0.4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
2.2.2对消化道疾病影响试验1组和2组的发病率分别比对照组低48.4和48.2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1组比试验2组的发病率低0.2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
2.2.3对球虫病影响试验1组和2组的发病率分别比对照组低42.8和43.3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1组比试验2组的发病率低0.5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
2.2.4对法氏囊病影响试验1组和2组的发病率分别比对照组低0.7和0.6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组比试验2组的发病率低0.1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
2.3发酵床对肉鸡成活率、用药情况的影响
2.3.1对肉鸡成活率的影响试验1组和2组的成活率分别比对照组高8.5和8.3个百分点,分别提高9.4%和9.2%,差异显著(P<0.05);试验1组比试验2组的成活率高0.2个百分点,提高0.2%,差异不显著(P>0.05)。详见表3。
2.3.2对肉鸡用药情况的影响试验1组和2组的平均医药费分别比对照组低0.60元和0.56元,分别降低55.6%和51.9%,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1组比试验2组的平均医药费低0.04元,降低7.7%,差异不显著(P>0.05)。详见表3。
3讨论
(1)试验表明商品肉鸡发酵床上饲养,呼吸道病和消化道病的发病率均显著降低[1]。由于肉鸡发酵床上饲养技术一方面能显著减少肉鸡舍内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空气质量大大提高,使鸡呼吸道病发病率降低;另一方面肉鸡长期生活在发酵床上,啄食发酵床里的有益微生物,使肠道里的有益微生物显著增多、致病菌减少,从而降低消化道病的发生。(2)球虫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由于发酵床垫料基本保持干爽,不利于球虫卵囊生存,所以鸡在发酵床上不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发生球虫病的几率明显减少。(3)出栏重提高、料肉比降低[3]。应用发酵床饲养肉鸡,能够给肉食鸡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肉鸡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提高了出栏重,同时粪便被分解后,生成的菌体蛋白,可以作为禽类的可口饲料,减少饲料的喂饲量,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料肉比。(4)应用发酵床饲养肉鸡,能够大大改善肉鸡产品品质。由于发病率低,少用或者不用抗生素,能够提高肉蛋品质,增加口感,健康绿色,更有市场竞争优势[1]。(5)清洁生产,洁净环保。发酵过程完全分解了鸡粪,实现养鸡过程无污染、零排放、不脏不臭。由于土著菌菌床上,生活着大量的有益微生物,以鸡的粪便作为食物,鸡的粪尿能达到及时、充分的分解,鸡舍内垫料5~10年不需要清理。有益微生物在畜禽肠道中净化了有毒物质,畜禽粪便无臭味,畜禽饲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不生蛆无苍蝇[1]。推广这一技术可有效地解决城乡畜禽养殖环境净化问题。(6)节省能源、用水和劳动力。发酵床上饲养的鸡比较健康,减少了药物使用。在饲养过程中,除了添加饲料和补充垫料外,繁重鸡群管理工作得以简化,节省了人力。发酵床产生的热量使鸡舍内供暖的能源使用减少,能节省能源一半以上,发酵床养鸡仅需饮用的水即可,而采用机械水洗冲排污清粪的需水量是发酵床养鸡的5~8倍,对我国这样一个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1,2]。(7)因养殖密度较低、精细技术还待改进等其他条件的限制,本试验鸡群只限于17日龄的商品肉鸡,而17日龄以前的商品肉鸡在发酵床上饲养技术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探讨,以充分发挥本技术在养禽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4结论
两个试验组商品肉鸡发酵床上饲养与对照组传统大棚地面饲养比较,均能明显减轻鸡舍氨味、臭味,大大改善了肉鸡的饲养环境,显著降低呼吸道病、消化道病和球虫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提高成活率和出栏重,降低医药费和料肉比,但2个试验组之间差异却不大。由于土著发酵菌种制作发酵床垫料的费用比商品发酵菌种低,经济效益更高,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因此,土著菌种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发酵床菌种。
(山东省烟台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王彬,王俊卿,刘洪明,宋玉财,于晓云,于小川,赵明晓)
上一篇: 波尔山羊破伤风病的诊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