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因素所致猪黄膘肉的判定与处置
猪黄膘肉是由于黄色素沉积于脂肪组织所致,进而降低猪肉品质和利用价值。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饲料使用不当所引起,我国多省市均有报道。因其通过群饲而引起群发,且宰前不易发现,故对生猪养殖场(户)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1产生原因
1.1饲料中微量元素添加过量
高铜制剂或添加剂在养猪业中被广泛应用,在生长肥育猪中添加高于正常需要量10倍的铜可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但长期采食过量含铜日粮会导致黄膘,因高铜本身的催化氧化作用可使饲料中的油脂氧化加快,增大了维生素E的需要量,当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和维生素E含量不足并存时,腊样质在脂肪组织中沉积加快从而形成黄膘肉。
1.2饲料中维生素E缺乏
在一般条件下籽实饲料贮存6个月约损失维生素E30%~50%;在降雨多的年份,籽实因含水分多会造成维生素E流出;在有氧条件下,烘干饲料或加工颗粒饲料时温度过高,会破坏维生素E;饲料酵母中既无维生素E,又是维生素E的颉颃剂。
1.3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
当日粮含有高脂肪性易酸败原料(如鱼粉、鱼肝油下脚料、比目鱼和鲑鱼的副产品、蚕蛹粕、米糠、亚麻饼、蝇饲料等)≥20%,或日粮维生素E含量不足时,为降解被吸收进入机体的大量过氧化物质,体内的维生素E会大量消耗,加上其他抗氧化剂不足的共同作用,导致抗酸色素在脂肪组织中沉积,并使脂肪组织形成一种棕色或黄色无定性的叠合物小体,从而产生黄膘。
1.4饲料加工贮存不当
如在玉米粉碎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和水蒸气,若饲料生产线通风不良,水汽凝结在粉碎玉米表面,导致玉米中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配合料贮存时间越长,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越高,特别在高温、高湿的季节,更易发生酸败霉变;采用调质制粒工艺生产的颗粒饲料,因在制粒前需对粉状物料进行水热处理,加上高铜制剂的添加,使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最易发生酸败。
1.5饲料霉变
除了酸败霉变的预混料和全价料会导致黄膘外,如果将发生霉变含有大量黄曲霉素的玉米、花生饼等作为饲料原料使用,也会引发猪只中毒,尸检全身脂肪呈淡黄色。
1.6长期饲喂含有黄色素的原料
南瓜、紫云英、芜菁、胡萝卜等原料中的胡萝卜素和叶红素含量较高,若长期大量饲喂,则会在体内由于代谢不全引起黄膘;若不法原料商供给的原料本身就是染色的,如染色掺假棉粕、柠檬酸渣、假DDGS(豆粕替代品,用玉米皮、尿素和黄染料制成)等,猪采食此类原料制成的饲料后,染料会沉积到脂肪上变成黄膘。
2致病机理
猪黄膘肉的致病机理是脂肪组织明显发炎,蜡样色素沉积到脂肪细胞中所致,因脂肪组织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易被氧化生成蜡样质。当饲喂过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缺乏同时存在时,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增强,蜡样质在脂肪组织中沉积加快,脂肪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脂肪变黄形成黄膘肉。
蜡样质为2~40μm的棕色或黄色小滴或无定形小体,不溶于脂肪溶剂,在抗酸性染色中呈很深的复红色,这种抗酸色素是脂肪组织变黄的根本原因。
维生素E能抑制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过程,是天然的脂溶性抗氧化剂,但维生素E只能阻止或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身氧化作用,促使脂肪细胞把不饱和脂肪酸转变为脂肪贮存。当日粮中不饱和脂肪酸过高,会使维生素E的活性部分(α-生育酚)中的羟基与脂肪酸结合成酯而失去抗氧化活性。
3判定方法
本病可综合用料情况、生前症状、检疫判定、实验室判定进行确诊。
用料情况:主要查看饲料用量、配方、进货渠道、贮存时间等,分析饲料是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或者生育酚含量不足。
生前症状:生前很难判断,临床症状不明显,大多数病猪食欲不振,精神倦怠,衰弱,被毛粗糙,增重缓慢,结膜色淡,有时发生跛行,眼有分泌物;病情严重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有低色素性贫血的倾向,个别病猪突然死亡。
检疫判定:宰前检疫主要检疫可视黏膜、口腔黏膜和舌苔,若有黄染现象,则将其确定为宰后黄膘肉和黄疸肉的重点检疫对象;宰后检疫黄膘肉可见皮下脂肪、肾脏周围脂肪组织呈黄色,肌间脂肪着色程度较浅,其他组织均没有黄染现象。将其悬挂24h后黄色变浅或消失,内脏正常无变化、无异味;黄疸肉除了脂肪组织发黄外,皮肤、黏膜、结膜、关节囊液、组织液、血管壁、肌腱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黄染现象。随着放置时间延长黄色加深,且脂肪松软不坚实、伴有异常腥味、外观差。
实验室判定:称取脂肪2g,剪碎置入试管中,加入约5%NaOH水溶液5mL,在火焰上煮沸约1min,振荡试管,在流水下降温冷却到40~50℃(手摸有温热感)。然后小心向试管中加入乙醇或汽油1~2滴轻轻混匀,再微微加热后加塞静止,待溶液分层后观察。若上层乙醚呈无色,下层液体呈黄绿色,表明检样中有胆红素存在,即检样为黄疸肉;若上层乙醚呈黄色,下层液体无色,表明检样中含有天然色素而无胆红素,即检样为黄膘肉;若试管上下层均为黄色,则表明检样中2种色素均存在,说明既有黄疸又有黄膘。
4处置措施
4.1对确诊黄膘肉,应分析病因,分类处置
如饲喂黄玉米、南瓜、胡萝卜等,皮下脂肪和机体其他脂肪呈现淡黄色,其他黏膜组织不发黄,且肉质良好,一般观察1~2h,黄色有消退现象的准予出场鲜销食用;皮肤、皮下脂肪、机体其他脂肪及体液、组织液都呈现黄色,但是肉质良好,可将肝脏和胆囊等按GBl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规定进行销毁,肉体腌制处理后再食用。
如饲喂蚕蛹粕、鱼及鱼碎屑、过量鱼粉、火锅店的油脂等,有黄膘且气味特殊的肉尸,不能作为食用,可按GBl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规定进行化制。
如饲喂变质淀粉等引起的黄膘与黄疸并存的肉尸,不能作为食用,要按照GBl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的规定进行销毁或化制,并对病肉污染的场地和工具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4.2对出现黄膘肉的养殖场(户),需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立即停喂致病饲料,若为饲料厂购入饲料,应马上与饲料厂联系,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根据饲喂的饲料种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紫云英和胡萝卜饲喂量应<30%。芜青、南瓜、紫云英、胡萝卜等多种饲料搭配饲喂,避免单一饲喂,在育肥后期最好不喂或少喂。米糠、玉米、豆饼、亚麻饼等:宰前2个月改换含不饱和脂肪酸低的饲料。剩菜饭泔水下脚料:宰前2个月改换含不饱和脂肪酸低的饲料。鱼粉、鱼肝油下脚料、蚕蛹粕等:控制饲喂量,一般≤100~250g·头-1·d-1,并在宰前2个月停喂。
预混料:载体应使用脱脂油糠或换用其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原料。增加抗氧化剂的用量,包括脂溶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A,类胡萝卜素)、水溶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泛醌、谷胱甘肽和尿酸等)、微量元素(硒、锌、铜和锰等)。
浓缩料:减少鱼粉的用量或使用高质量的脱脂鱼粉;如果添加油脂类物质,应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原料用量(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红花籽油、印加果油、茶油、橄榄油、阿甘油、芥花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大豆油等);若油脂量无法减少,可以改换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原料(如猪油、羊油、獾油、黄油、干酪、全脂奶、冰淇淋、奶油和肥肉等,或椰油、棕榈油和棕榈仁油等)。全价料: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原料用量,特别是鱼粉;中大猪阶段要严格控制米糠和小麦麸的质量和用量,可以用沸石粉代替部分糠麸类原料。
对各级饲料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严把原料质量关,凡酸败霉变饲料一律禁喂,使用陈玉米时,要测定脂肪酸价,同时补充抗氧化剂和霉菌毒素吸附剂,联合使用防止霉菌毒素的产生。自配料最好现配现用,饲料厂应以销定产,尽量缩短库存时间。
上一篇: 四种仔猪保暖方法的比较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