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主要猪病流行现状、防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主要猪病流行现状、防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

(一)基本情况

     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又称蓝耳病,是一种全球性疫病,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第一大病毒疫病,大家称其为“神秘病” ,到现在仍然神秘。那么为什么猪蓝耳病如此难以控制?首先来看看蓝耳病的特性 :极易变异、极易重组、毒株的多样性—高致病性毒株、低致病性毒株、持续感染、病毒增殖的抗体依懒性作用、免疫抑制。目前,2006 年出现的高致病性毒株现在仍是优势流行毒株,危害大引起疫病,流行数年之后,其致病性和毒力仍未明显降低,临床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疫情总体稳定,呈散发,中、小型猪场与散养户多发。

     高、低致病性毒株感染的临床差异, (1)高致病性发病率与死亡率高,高热、持续数天,呼吸道症状(喘气、咳嗽、呼吸困难)明显且严重, 消化道症状(腹泻)病例多,有神经症状,母猪繁殖障碍(流行)有发生,免疫抑制细菌继发感染严重。 (2) 低致病性发病率与死亡率低,在有继发感染时,感染猪死亡,体温升高不明显、 偶有, 呼吸道症状(喘气、咳嗽、呼吸困难)不明显、轻,消化道症状(腹泻)难见到,无神经症状,母猪繁殖障碍(流行)有发生,免疫抑制细菌继发感染。

     我国蓝耳病毒株多样化趋势加重, 以北美洲型 (基因 2 型) 毒株为主,但呈现致病性和基因组变异的多样性,至少可以分为三个亚群,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疫苗毒株,猪场多个毒株共存,从多个猪场引进带毒种猪,野毒、疫苗毒、重组毒株—野毒间的重组毒株、疫苗毒株和重组毒株,疫苗毒株演化而来的毒株。

(二)防控

     1. 猪蓝耳病防疫中的误区 : (1)不重视生物安全措施在防控猪蓝耳病中的重要作用;(2)过分依赖疫苗;(3)猪场缺乏对猪群蓝耳病毒感染的监测与评估,盲目使用活疫苗。

     蓝耳病减毒活疫苗使用误区 :(1)盲目、过度、长时间使用减毒活疫苗,包括活疫苗强制免疫、普遍免疫、高频度免疫。 (2)同一个猪场使用两种(不同毒株)以上的活疫苗。 (3)随意更换不毒株的疫苗。

     活疫苗的安全性 : 临床反应大,一是直接导致免疫猪群的发病,对妊娠母猪的致病性,免疫母猪引发流产,对仔猪的致病性,免疫仔猪发病。二是免疫猪群的继发细菌病的发病率上升。

     活疫苗的过度使用导致猪蓝耳病临床的复杂性加剧,难以区分发病猪群是疫苗免疫引起的还是由野毒感染引起的。高致病性减毒活疫苗使用后的问题已突显,许多猪场的蓝耳病已由“疫苗毒”所致,而非野毒感染。

     2. 防控对策。重点防控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感染,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稳定控制。
     
     (1)生物安全措施 :①强化猪场外部生物安全措施,防止引入蓝耳病毒新毒株,人员、车辆、物品等的控制、卫生消毒,实施闭群管理, 不轻易从其他猪场种, 引种监测,避免引入带毒种猪。②做好猪场内部生物安全措施,降低或阻断蓝耳病毒在猪场的循环和传播,蓝耳病毒可在猪与猪之间传播,人员、猪场设备、器械如注射针头、运输猪的工具也可传播蓝耳病毒。

     (2)免疫管理 :蓝耳病活疫苗适用于猪蓝耳稳定 / 活动猪场、不稳定猪场,选择安全性较好活疫苗,实施猪场个性化的免疫程序,一个猪场仅使用一种活疫苗、 “一次免疫” ,猪群稳定后,应停止使用活疫苗。经产且抗体阳性母猪群不免疫,后备母猪可在配种前 1 ~ 3 个月免疫 1 次,猪蓝耳病阴性和稳定猪场,不宜使用活疫苗。

     (3)蓝耳病感染猪场的监测、评估与疫苗使用。①猪蓝耳病阴性猪场 :不用疫苗,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人员控制、环境控制、运输工具清洗消毒等) ,防止蓝耳病毒传入猪场 ;闭群饲养,不引种 ;需引种的必须监测和检疫,绝对不能引入阳性猪(抗体阳性、病毒阳性) ; 定期对猪场进行监测,保持阴性状态。②猪蓝耳病稳定 / 不活动猪场(即母猪群阳性,但繁殖性能不受影响,生长猪群无感染) : 不用减毒活疫苗;加强母猪饲养管理,定期监测感染状况 ;强化猪场的消毒卫生,防止母猪排毒在猪场内传播 ;后备阴性母猪及早(配种前)与经产母猪混群饲养 ; 不引入阴性母猪应及早(配种前)与经产母猪进行混群饲养 ; 监测生长猪群(临床、血清学。 )③蓝耳病稳定/活动猪场 (即母猪群阳性,但是繁殖性能不受影响 ;生长猪群有感染) : 强化猪场的消毒卫生,降低或杜绝病毒在猪场内传播 ;适当使用减毒活疫苗,依据生长猪群感染和发病阶段(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 。提前 3 ~ 4 周给生长猪群一次免疫(注 :猪群稳定后应停止活疫苗的使用) ; 控制感染猪群的继发性细菌感染疾病,即做好药物保健和预防 ;引进的隐性母猪或后备母猪应及早(配种前)与经产母猪进行混群饲养。④猪蓝耳病不稳定猪场 :(即母猪存在繁殖障碍问题,临床和实验室确诊是由蓝耳病毒感染所致,高致病性毒株感染母猪可表现为发热等症状,低致病性毒株可能无症状 ; 生长猪群有临床发病。 )使用减毒疫苗,合理的免疫程序。一次免疫—母猪在配种前进行免疫 ;根据生长猪感染和发病阶段,提前 3 ~ 4周进行免疫,可免疫 1 ~ 2 次,2 次免疫可间隔 1 个月(注 :猪群稳定后应停止活疫苗的使用) ; 控制好发病猪群的继发性细菌感染疾病,即做好药物保健和预防 ;强化猪场的消毒卫生,降低病毒在猪场内传播 ;引进的阴性母猪或后备母猪及早(配种前)与经产母猪混群饲养。

     猪群药物预防与保健,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可选择注射用抗生素,对猪群进行药物保健或在饲料中添加合适的抗生素哺乳仔猪、保育猪、生长猪肥猪。

     (4)猪蓝耳病控制的其他措施。闭群饲养,训化(阳性猪场 / 病毒活动猪场) 、自然感染(阴性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混群) 、 活病毒接种(猪场带毒猪血清) 、 减毒活疫苗接种(选择合适的疫苗) ,单一毒株在猪场传播。我国控制蓝耳病的方向是减少或不用蓝耳病减毒活疫苗,猪场净化和区域净化。

二、仔猪流行性腹泻

(一)基本情况

     从 2010 年底开始,不少地区的很多猪场发生仔猪腹泻,流行面较广,呈暴发性流行。2011—2012 流行面进一步扩大,疫情继续蔓延,2013 年以来相对缓和,但仍有不少猪场发生。多发生于哺乳仔猪,大多 3 ~ 10 日龄以内,发病最严重,呈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整窝发病、整窝死亡。发病率 100%,病率 80% ~ 100%,发病猪呈水样腹泻。其他阶段的猪和母猪也有发病,但症状轻,发病猪场疫情可持续一个月以上,死亡仔猪数千头。病原学监测结果表明,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是流行性腹泻病毒,对流行毒株监测表明,是一种新的毒株,该毒株的 S 基因与我国领国韩国的毒株同源性最高。

     美国猪场暴发猪流行性腹泻,首次发生,病毒序列与中国毒株高度同源,从 2013 年 4 ~ 7 月,迄今已波及 30 多个州,高死亡率,并且现有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不能提供有效免疫保护。

(二)防控对策

     1. 疫苗免疫。可使用现有的猪流行性腹泻疫苗或猪流行性腹泻
毒—猪传染性胃炎病毒二联活疫苗,或活疫苗对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我们需要针对新流行毒株的疫苗。

     2. 产房的卫生消毒。猪场应严格做到全进全出,特别是要加强对产房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仔猪断奶后,产房母猪应全部移出,然后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洗,喷洒消毒剂和进行熏蒸消毒,空舍 5 ~ 7?d; 同时,应对产房的饲槽等饲喂工具进行清洗和消毒。

     3. 发病猪场应对切断病原的传播。关键在于对产房彻底进行消毒,严格采用,清洗—喷洒消毒剂—熏蒸—火焰消毒—空舍干燥的消毒程序,以杀灭污染的病毒。待产母猪进行彻底清洗后,方能进入产房。

     4. 返饲—在规模化养猪场不提倡。发病猪场,可尝试采集发病仔猪粪便和小肠内容物,经生理盐水沉降,用上清液饲喂妊娠母猪。

三、伪狂犬病

(一)基本情况

     2011 年以前,我国普遍应用疫苗预防猪伪狂犬病,控制较好,发病率下降,存在母猪带毒现象,有的猪场很普遍,带毒率很高。2011 年以来,伪狂犬病再度流行,已波及我国所有主要养猪地区, 河北、 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省。

     猪伪狂犬病的典型临床症状 :发生于疫苗免疫猪群、母猪流产、仔猪和生长猪神经症状,仔猪死亡率高、育肥猪出现死亡。流行过后,伪狂犬阴性猪场变为阳性猪场,发病 (母) 猪群野毒感染抗体 (gE 抗体)阳性率近 100%。从死亡仔猪和流产胎能分离到伪狂犬病毒,猪场样的犬收到感染、发病、死亡,从死亡犬监测和分离到伪狂犬病毒。与以前的毒株相比,新的流行毒株的抗原性已发生变异,且对仔猪的致病性增强。现有的疫苗不能完全保护流行毒株的感染,伪狂犬病毒新的流行株还会继续流行。

     我们现在急需要反思,导致伪狂犬病毒新毒株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是长期使用伪狂犬病疫苗?猪场种猪群带毒?猪场不实施净化?还是阳性猪场(带毒猪)长期免疫,因免疫压力造成病毒变异。

     如何使用伪狂犬疫苗呢?使用期限(3 ~ 5 年) ,带毒种猪的检测与淘汰,猪场净化,停止使用疫苗。

(二)防疫对策

     1. 疫苗免疫。

     疫苗接种可减少临床发病,但并不能预防或减少猪伪狂犬病毒的潜伏,不能清除带毒。

     研制新毒株的基因缺失疫苗是方向。

     其他措施、引种监测与检疫、加强卫生消毒与灭鼠工作、感染与带毒种毒的检测与淘汰、后备种猪检测—阴性留种、阳性淘汰 / 育肥。

     净化是控制伪狂犬病唯一出路,种猪群监测——阳性种猪坚决淘汰,不能再作疫苗免疫,补充阴性后备种猪。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杨汉春)

上一篇: 猪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