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对2014年春季上海市某猪场猪伪狂犬病暴发调查

对2014年春季上海市某猪场猪伪狂犬病暴发调查

     2014年2月17日,上海市闵行区某猪场(本文简称A猪场)报告,该场妊娠母猪流产率近期异常升高。为查清该场是否暴发疫病,了解疫情具体情况,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测报科和兽医诊断实验室一行4人组成联合调查组,于2月18日实施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定义

     1.1.1疑似病例2014年1月30日—2014年3月14日,A猪场发生流产的母猪。

     1.1.2确诊病例采集病料经实验室PCR检测为猪伪狂犬病病毒阳性的猪。

1.2现场调查

  根据疑似病例的病例定义,在A猪场内寻找发生流产的母猪,记录流产日期,调查流产母猪胎次和妊娠时间。寻找首发病例。与猪场负责人、驻场兽医和饲养员进行现场访谈,填写《蓝耳病和伪狂犬病风险因素调查表》,查询该猪场既往疫病检测记录、日常免疫程序以及已开展的兽医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1.3抽样检测

  病原学检测:对2头分别于妊娠第50d和85d的流产胎猪以及2只10d龄有神经症状的哺乳仔猪进行剖检,采集4份组织样品进行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等与猪流产相关的传染病的病原学检测,每份样品为一头小猪的脑、肝、心、脾、肺等组织的混样。检测方法为PCR或RT-PCR方法,检测试剂均为北京生科尚仪公司出品的检测试剂盒。

     血清学检测:在公母猪群随机采集9份血样,使用美国IDEXX公司出品的PseudorabiesvirusgpIantibodytestkit进行猪伪狂犬病感染抗体检测。

2结果

2.1发病猪场基本情况

     2.1.1生产情况。该猪场位于闵行区浦江镇正义村建于1958年,分别于上世纪90年代和2002年进行了整体翻新改造。圈存猪用途为种用和商品用,饲养品种主要是上海白猪和大约克猪,现场调查时两个品系猪分别占存栏量的22%和73%;生猪总存栏量4980头,其中生产母猪存栏450头,后备母猪169头,种公猪25头,仔猪1118头,育肥猪1970头。平时该场妊娠母猪流产率不超过1%。周边3千米范围内没有动物屠宰场,距离最近的道路为700米,距离最近的活畜交易市场1千米,距离最近的养猪场户3千米。地形图详见图1。
    
     2.1.2免疫情况。该猪场严格按照自定免疫程序对猪群实施免疫,历年来猪伪狂犬病感染抗体一直保持为病原学阴性。免疫程序详见表1。
    
2.2疫病经过

  2014年2月4日,A猪场发生本次暴发的第一例流产病例,于2月12日达到流产高峰,2月17日调查组介入,2月20日对该场实施猪伪狂犬病疫苗紧急免疫接种,3月4日发生最后一例流产病例后暴发结束。该场共有A、B两个母猪定位栏舍,整个疫病期间A栏舍有134头妊娠母猪,B栏舍共有265头妊娠母猪。期间共有34个妊娠母猪流产病例,均发生于母猪定位栏舍A,对该A栏舍的袭击率为35.1%,对A、B两个定位栏舍的袭击率为11.8%。母猪病死率为0。

2.3疫病分布

     2.3.1时间分布。根据猪场流产记录进行病例追踪和追溯,绘制了流行病学曲线。详见图2。
   
     2.3.2空间分布。A猪场三面环水,仅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通。场内共设3道门,均设置了消毒池。生产区与生活区间隔,中间有消毒隔离区。A、B两个母猪定位栏舍之间有宽约3米的走道以及2道墙体隔离。每个栏舍有2排母猪定位栏和1排母猪运动场。每排母猪定位栏有100个栏位,全场共有400个母猪定位栏位。首发病例发生于该栏舍的3号定位栏,该栏位紧靠东侧大门,邻近养殖区域的出入口。猪场布局图和示意图见图3,定位栏舍布局图见图4。
   
     2.3.3畜间分布。首发病例流产母猪品种为上海白,精液来自本场D80607号杜洛克公猪。暴发期间整场有399头妊娠母猪进入定位栏舍,其精液来源均为该场自有的6只大约克和长白猪种公猪。流产母猪精液来源分布覆盖这全部6头公猪。

     2.3.3.1不同妊娠阶段的流产频数。母猪妊娠阶段生理上可分为4个阶段:配种后8~21天为妊娠初配期,22~81天为妊娠前期,82~107天为妊娠后期,108~114天为围产期。以妊娠阶段为单位计,妊娠前期共发生25例流产,妊娠后期共发生9例流产,分别占整个妊娠阶段的73.5%和26.5%。而妊娠初配期和围产期均未发生流产。详见图5。
    
     2.3.3.2不同胎次的流产频数对疫病期间流产的34头母猪的胎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第6胎母猪流产率最高,达到23.5%;其次为第3胎13.6%。表明这两个胎次最易发生流产。详见表2和图6。
     
2.4临诊观察及实验室检测

     2.4.1临床症状与病变。场内后备母猪、公猪、保育猪、育肥猪暂无明显症状。妊娠母猪主要发生流产,食欲并无明显变化,未进行体温检测。有数量极少的哺乳仔猪发生神经症状,至2月17日共有3窝约10天的哺乳仔猪出现角弓反张、转圈等症状,2~3天后转归死亡。对2头流产胎猪以及2哺乳仔猪进行剖检,发现的主要病变有:流产胎猪全身出血水肿,10日龄哺乳仔猪脑膜水肿、出血,肺脏肺炎、出血等。

     2.4.2实验室检测结果对现场采集的4份组织病料进行了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的RT-PCR或PCR病原学实验室检测,结果所有样品均为猪伪狂犬病病原学阳性,其余病毒检测均为阴性。详见表3。
    
     现场采集了9份母猪血样进行猪伪狂犬病的野毒感染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样品的PRV野毒感染抗体阳性率33.3%。这是该场首次检测到PRV野毒感染抗体阳性。检测结果详见表4。
    
2.5采取的疫情控制措施

     综合以上证据,初步判定A猪场暴发了猪伪狂犬病疫情。为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建议该猪场进行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紧急免疫接种。2月20日该场紧急免疫接种,3月4日发生最后一例流产病例后,再无流产发生。处理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场的疫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引起。

3讨论

     疫情发生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猪场在一个月内聚集性发生34起妊娠母猪流产案例,袭击率高达11.8%。母猪流产症状、哺乳仔猪神经症状以及剖检病变疑似暴发猪伪狂犬病。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紧急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后成功疫情处置的情况,综合判断本次疫情为猪伪狂犬病暴发。根据该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A猪场自身存在的特点,试分析本次疫情的起因和结果。

3.1病原的释放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的传播途主要包括气溶胶、鼻分泌、精液和带毒的犬猫等动物。资料显示,猪伪狂犬病疫点周围1km,气溶胶传播导致发病的OR值为5000;2~6千米内,OR值为500。根据本市对猪伪狂犬病的连续监测,2010—2013年本地区PR野毒感染抗体阳性场的占比达80%以上,气溶胶传播PRV的风险较大。在接触性传播方面,病毒由人、车辆器具以及野生动物等引入病毒,并通过场内工作人员等在场内传播扩散的能力较强。

3.2易感动物的暴露

  猪伪狂犬病潜伏期一般为3~6d,最长10d。连续性监测结果显示,上海地区2010—2013年PR血清学抗体个体阳性率在商品猪场达45.7%,且逐年上升;在已发病的门诊病例中PRV病原学阳性的比例达到28.3%。本地区猪伪狂犬病防疫形势与全国形势一致,感染压力较大。近年来对猪伪狂犬病流行株的研究发现,2011—2013年国内流行株免疫原性gB基因出现部分碱基缺失,与传统疫苗主流疫苗株Bartha-K61遗传距离较远,使用勃林格Bartha-K61毒株的伪狂犬活疫苗只能提供大约50%的保护力。当猪群免疫抗体水平下降时,部分猪只成为猪伪狂犬病的易感动物。该场日常免疫中使用德国勃林格伪狂犬活疫苗(k-61株),对公猪母猪每年免疫3次,免疫效果良好,历年检测数据表明,A场猪群一直保持猪伪狂犬病感染抗体阴性。但本次小规模暴发表明该猪场依然存在少量猪伪狂犬病易感猪。

3.3释放和暴露的结果

  流行病学曲线表明,该场猪虽然暴发猪伪狂犬病,但疫情并不严重,疫病期间整场袭击率仅11.8%,疫病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行,这主要是因为该场历来猪伪狂犬病免疫良好,易感猪数量相对较少,同时这也与该猪场空间布局比较合理以及日常监管比较严格有关。

3.4本次暴发的流行特征

  描述性统计发现,本次暴发流产母猪多集中于妊娠前期,流产胎次主要集中于第6胎,其次为第3胎。这提醒我们,预防母猪发生猪伪狂犬病时,应提高监测频次,严密关注猪群的免疫抗体水平,尤其是注意母猪第6胎和第3胎的免疫状况,加强免疫,保持母猪免疫抗体水平维持较高水平,减少易感动物数量。另外,还应着力提高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防止各种应激性因素诱发妊娠前期发生聚集性流产。

4局限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是未能调查出疫情暴发的确切原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对A猪场周边其它猪场猪伪狂犬病的发病或带毒情况应进一步作深入了解,对气溶胶的传播风险无法进行定量评估;虽调查得知暴发前2周有饲养员外出的情况,但缺乏病原接触性传入的证据;调查还发现疫病暴发前5天,该地区正经历极低气温,且紧靠首发病例的3个运动场门没有关闭(而其它门均一直关闭),推测低温应激性可能也是本次暴发的一个诱因,但未知首发病例以及其它相关病例发病前的免疫抗体水平;未找到两个母猪定位栏舍之间的确切不同点,对疫病释放过程未能进行确切的分析和评估;对造成本次暴发的野毒株的认识较少,其与K61疫苗株以及近年来的流行株之间的异同仍在研究中等。

5建议

5.1立即更新免疫程序

  根据流行病学曲线可见,2月20日该场实施猪伪狂犬病活疫苗紧急免疫,1周后猪群产生较强抗体,2月27日至3月4日该场仅发生2个流产病例,3月4日后在猪伪狂犬病的一个最长潜伏期(10d)内,未发现新的流产病例,暴发结束。可见,现有猪伪狂犬疫苗仍然能有效保护大部分猪群中的多数个体。根据该场防疫现状,建议修改现有免疫程序,提高猪群免疫抗体水平,有效抵御猪伪狂犬病的攻击。免疫程序调整表详见表5。

5.2尽快落实净化方案
     
  鉴于这是该场首次发生猪伪狂犬病疫情,建议该场尽快部署、落实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方案,加强猪群感染抗体水平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坚决淘汰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阳性母猪,同时严格限制从外地引入新种猪,对新引入的种猪坚决实施先隔离检测后混群的措施,降低猪伪狂犬病净化成本。

5.3加强流行病学研究

  由于本地区猪伪狂犬病流行甚广,但目前掌握的流行病学数据较少,为配合国家和本市兽医中长期规划的顺利实施,应尽快组织实施猪伪狂犬病等疫病的兽医现场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分析猪伪狂犬病传入阴性猪场的风险,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猪伪狂犬病的群流行率和群相关系数等关键数据,为顺利实现猪伪狂犬病净化目标奠定基础,为预警预测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卢 军,孙泉云,夏炉明,刘佩红;2.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韩雪)

上一篇: 畜禽养殖产业链回暖,猪肉需求或提升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