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奶牛酮病的防治

奶牛酮病的防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提倡健康生活的理念,对于营养食品牛奶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这对扩大奶牛养殖产业,提高养殖人员收入水平是非常有利的。但频发的各类奶牛疾病却成为制约奶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以烈性传染病的危害最为严重,而奶牛酮病、奶牛产后瘫痪、瘤胃酸中毒、白肌病、铜缺乏症等营养代谢病对牛奶产量与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也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损失。

     奶牛酮病是一种全身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大多发生于产后6周内的泌乳奶牛[1-2]。该病在世界各国的奶牛养殖场均有发生,它可使奶牛的产奶量下降,
奶牛产后子宫恢复慢,下次发情时间延后,从而延长奶牛的产犊间隔,致使其繁殖力下降,同时还可能使所产犊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3]。笔者详细阐述了奶牛酮病的病因、发生规律、临床症状,并总结了防治技术,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1病因

     奶牛酮病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的,病因一般有以下几种[4]:高粱、玉米、大麦等碳水化合物饲料供应不足,并长期饲喂豆粕、花生粕等高蛋白、高脂肪饲料,而导致奶牛身体机能失调,随着产奶量增加,机体代谢紊乱,从而产生大量酮体;饲喂过多丁酸、乙酸含量丰富的青贮饲料,在奶牛体内经过一些酶的作用也可以转变成酮体,从而引起奶牛酮病;饲料质量低劣、供应不足或种类单一,导致奶牛营养极度缺乏,也会因机体过度被消耗而引发酮病。

     此外,奶牛酮病还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一般来说,奶牛患胃部疾病、乳房炎、产褥热、子宫炎以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时,食欲不振,甚至不食,则会因营养不足而发生酮病。当奶牛发生脂肪肝等疾病时,也会因代谢失调,而继发酮病。

2发病规律

     奶牛酮病多发于产奶量高、处于产奶高峰期的奶牛,其发病率与胎次及产奶量密切相关:处在第1胎次的奶牛发病率较低,第2胎次发病率上升,处在第3至第5胎次(奶牛一生中产奶的高峰期)的奶牛发病率最高,第6胎次以后发病率逐渐下降;一般产奶量在7000kg以上的奶牛更易发生奶牛酮病,且产奶量达10000kg以上的奶牛发病率最高。

3临床症状

     患病奶牛一般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少食精料,机体消瘦明显;产奶量下降,乳汁易呈泡沫状;乳汁、尿和血中可检测到高浓度酮体,严重时尿液及呼出的气体均散发出犹如烂苹果味的酮味;少数病牛会突然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兴奋、狂躁、乱冲乱撞、走路不稳等;还有些奶牛会在产后数天瘫痪,采用钙剂治疗也不见效。若酮病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那么奶牛同时还会表现出相应疾病的症状。

4预防措施

     奶牛酮病的防治重在预防,应早在奶牛进入产奶高峰期前,就开始控制精饲料的饲喂量,以防奶牛因过肥而导致酮病的发生。

     母牛产前2个月应停奶,以保证胎儿和母牛的营养。停奶后,应减少精料的饲喂量,增加优质干草的饲喂量,不要饲喂劣质饲料以及含乙酸、丁酸较多的青贮饲料。此时应当注意使用干奶期精料,不可使用产奶期精料;产前2周开始给奶牛补饲产奶期精料,并适当补钙;还可应用瘤胃调节剂,促进奶牛食欲。

     母牛产后应立即恢复饲喂高钙饲料,在日粮中可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氧化镁、草木灰等,能有效地防止奶牛发生瘤胃酸中毒,提高其抗病能力;如果母牛食欲不佳还可适当喂食龙胆町、人工盐等健胃消食药。在产奶期间,应根据产奶量的升高,及时调整日粮营养水平,必要时可用过瘤胃脂肪和过瘤胃蛋白额外补充能量和蛋白质,在产奶高峰期,一般每千克精料要添加脂肪60~80g,而日粮中粗蛋白质水平需达20%。同时应注意认真调配日粮,根据不同产奶阶段保持合理的精料和粗料比例。

5治疗方法

     在奶牛已出现酮病后,要注意根据相应症状做出诊断,及时治疗,除改变过去不当的饲养方式外,还应用药对症治疗,如果并发其他疾病,还需同时治疗其他疾病。

     治疗酮病,首先应做好病牛护理工作,减少饼粕类蛋白质、脂肪饲料的饲喂量,多喂胡萝卜、甘薯等块根饲料和优质干草。另外,应用药物进行综合治疗:50%葡萄糖1000mL、地塞米松磷酸钠40mg、VC50mL,一次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5d;25%~50%葡萄糖注射液1000~2000mL、葡萄糖酸钙50g、VC50mL、VB50mL,静脉注射,连续使用5~7d;丙二醇500g,内服,每天2次,连服2d后,改为250g/次,再服用2d;为解除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1000mL,一次静脉注射,必要时隔日再注射1次;为促进食欲,可用人工盐200~250g,一次灌服;对于出现神经症状的病牛,可用水合氯醛内服,第1次剂量为30g,之后每次7g,每天2次,连服几天神经症状消失后停用。

6结语

     奶牛营养代谢病是养牛生产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它的发生与饲养管理的好坏密切相关,因此在生产中养殖户必须有意识地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只要养殖户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注意疾病的预防工作,应该就能避免该类疾病的发生,从而保证较高的经济收入。

(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镇畜牧兽医站,刘俊,张建华)

上一篇: 奶牛低磷血症的综合诊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