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单胃动物胃液的成分及作用

单胃动物胃液的成分及作用

     胃底腺是胃的主要消化腺,占据整个胃底部,由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三类细胞组成。他们分别分泌胃消化酶原、盐酸和粘液。此外壁细胞还分泌一种称为“内因子”的物质,该物质与小肠钴胺素的吸收有关。幽门腺分布于幽门部,可分泌碱性粘液。胃液即是有这三种腺体和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共同组成。胃黏膜内还含有一些内分泌细胞,除了位于幽门腺区的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外,还有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分泌胰多肽的PP细胞和分泌组胺的肥大细胞。

1盐酸

     通常所说的胃酸,即为盐酸。盐酸由壁细胞分泌出后,小部分与粘液中的有机物结合,称为结合酸。大部分以游离方式存在,称为游离酸。二者合称为总酸。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被胃蛋白酶水解。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抑制和杀灭随饲料进入胃内的微生物,维持胃和小肠的无菌状态)。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铁和钙的吸收。

     壁细胞分泌盐酸的基本过程。壁细胞胞浆内氯离子主动转进入小管腔,同时主动将钠离子从小管腔转运进入胞浆,这两个过程在管内外形成了-40~-70毫伏的电位差,进而引起钾离子及少量钠离子向管内的被动转运。胞浆中的水解离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氢离子、钾离子及ATP酶即质子泵的作用下,氢离子和钾离子交换,主动将氢离子分泌入小管腔内。此外,钠离子在独立的钠泵作用下被主动重吸收。因此,大部分进入管内的钾离子、钠离子被重吸收进入胞浆,而氢离子则代替它们在管内与氯离子结合形成盐酸,而后经小管末端开口分泌进入腺泡腔。壁细胞中二氧化碳(由代谢产生或来自血液)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形成碳酸氢根,从胞浆扩散进入细胞外液以交换氯离子,氯离子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此后,被分泌进入小管。由于钠离子、氯离子、钾离子进入小管内,渗透压升高,吸收水进入官腔,使小管的最终分泌物中含有150~160毫摩/升的盐酸、15毫摩/升的氯化钾以及少量的氯化钾。

2胃消化酶

     胃蛋白酶。胃液中的主要消化酶,由胃腺主细胞分泌。以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形式存在于主细胞内,分泌入胃腔经盐酸激活后,成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后者也可以激活其他胃蛋白酶原,称为自身激活作用。胃蛋白酶作用的最适pH值为2,在低于pH6的酸环境中也具有活性,pH值大于6时,酶活性消失。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分解为眎和胨,产生多肽和氨基酸较少。

     凝乳酶。哺乳期幼畜的胃液内含量颇高。刚分泌的凝乳酶为没有活性的酶原,在酸性条件下激活。凝乳酶先将乳中的酪蛋白原转变为酪蛋白,然后与钙离子结合成不溶性酪蛋白钙,于是乳汁凝固,使乳汁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乳汁在胃内消化。

     胃脂肪酶。在肉食动物胃液含有少量丁酸甘油酯酶。

3粘液

     胃液中粘液含有蛋白质、粘多糖等,分为可溶性粘液和不溶性粘液两种。可溶性粘液由粘液细胞分泌,又称腺性粘液,迷走神经兴奋时引起分泌。可溶性粘液较稀薄,由胃腺分泌,具有润滑食物、保护粘膜免受机械损伤的作用。不溶性粘液呈胶冻状,由胃表面上皮持续地自发性分泌,覆盖于胃黏膜表面,机械刺激时分泌增加。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厚约1毫米的粘液层,他除了具有可溶性粘液的作用外,还与胃黏膜非泌酸细胞分泌的碳酸氢根离子一起构成了“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该屏障的主要作用在于,当胃腔中的氢离子向胃壁扩散时,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碳酸氢根离子在粘液中相遇并发生表面中和作用,使粘液中的pH值由胃腔面至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呈递增梯度,从而防止了胃酸对胃黏膜的直接侵蚀,也使胃蛋白酶在粘液深层的中性pH环境中失活,丧失对蛋白质的水解作用。前列腺素可促使胃黏膜碳酸氢盐分泌而抑制胃酸分泌,能有效防止“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受损。相反,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胃液分泌,抑制胃粘液分泌,这可能是应激性胃溃疡发生的机理。

4内因子

     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与钴胺素结合,一方面保护钴胺素免受破坏,另一方面促进钴胺素在回肠内的吸收。

(黑龙江省汤原县畜牧兽医局,王凤丽)

上一篇: “万头牧场”是奶业发展必然趋势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