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与流行性腹泻混合感染的诊治与防控措施
2014年3月,邳州市邢楼镇某猪场多发仔猪腹泻并造成未断乳仔猪的大批死亡,经临床初诊和实验室检测最终确诊为猪瘟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混合感染。通过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该猪场腹泻疫情逐渐得到了有效控制。猪的腹泻病是近几年来养猪场春秋季常见的一种肠道病症候群,既可能是细菌、寄生虫、病毒引起,也可能是饲喂日粮、环境条件变化等引起。在引起猪腹泻病的各种病因中,病毒性腹泻的危害是最为严重的,现结合临床初诊和实验室检测的病例,就病毒性腹泻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点及治疗措施作一分析,并将本次疫情情况报告如下,旨在为临床上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1发病情况
邳州市邢楼镇某猪场存栏生猪1300头左右,自2012年3月份以来,经常爆发仔猪腹泻疫情,产房仔猪和保育猪均发生腹泻,尤其以未断乳仔猪最为严重,母猪无任何临床症状。病猪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脱水,粪便水样、黄色或灰黄色。仔猪濒死前体温下降,呕吐多发生于哺乳或采食后;中猪、肥育猪和成年猪精神萎顿,厌食,持续腹泻3~7d,恢复后多呈生长发育不良。临床剖检病变主要在小肠,表现为小肠黏膜充血,肠壁变薄,充满黄色液体,肠淋巴结充血、水肿等。
猪场使用恩诺沙星、乙酰甲喹及硫酸黏杆菌素等抗生素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进行治疗效果均不佳。仔猪感染后可持续腹泻数日,并逐渐消瘦死亡,但也有个别猪死亡时未见明显消瘦。其中有一区产房共出生仔猪120头,最终断奶时只剩55头;另一区产房共出生仔猪140头,最终断奶时只剩59头,而且在转到保育舍后还有个别猪只持续腹泻。
2临床症状
产房仔猪在出生后第二至三天即发生呕吐现象,呕吐物中有白色或黄色的未消化凝乳块。随后出现腹泻症状,粪便主要呈现黄色水样,另外病程较长的仔猪也可见白色糊状、铁锈色粪便以及个别仔猪的粪便中带有血丝,粪便有腥臭味。发病仔猪皮毛粗乱、精神沉郁、厌食及扎堆现象明显,个别仔猪同时伴有明显的咳嗽症状。腹泻发生后大多数仔猪逐渐消瘦并死亡,也有个别猪在腹泻后未见明显消瘦即发生死亡,大多数仔猪死亡时间可见明显脱水现象。产房母猪无任何临床症状。
3剖检变化
病死仔猪的腹股沟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出血;有些猪肾脏发育不良、表面有出血点;脾脏肿大,边缘有梗死灶;部分猪在膀胱黏膜和喉头同样可见少量出血点。大多数死亡仔猪可见肠管扩张、肠壁变薄及肠道内充满黄色液体。部分病死猪在胃内存有多量凝乳块。
4实验室检测
随机抽取30份产房仔猪血清和10份母猪血清样本,使用IDEXX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样本中猪瘟病毒抗体水平,结果30份仔猪血清样本中有11份为阳性,阳性率为36.67%;在10份母猪血清样本中有6份为阳性,阳性率为60%。检测结果表明,部分产房母猪的猪瘟病毒抗体水平较低,使得仔猪未能通过初乳获得足够抗体;而哺乳仔猪的猪瘟病毒抗体水平普遍较低,容易受到猪瘟病毒的感染。
采取10份发病仔猪的肠道组织及内容物、脾脏、肺脏及淋巴结样本,选取合适的样本,使用PCR/RT-PCR方法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乙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及猪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显示10份样本全部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阳性,有6份样本同时为猪瘟病毒阳性,而其它病毒均为阴性。
5防治措施
5.1母猪在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ST猪瘟弱毒疫苗(来源:广东永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每头猪3头份。同时对产房刚出生仔猪使用该疫苗进行超前免疫,每头仔猪肌肉注射1头份。
5.2妊娠母猪在产前20d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来源: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每头猪3~4mL。同时可配合返饲(每头母猪饲喂10~20g泻仔猪新鲜粪便或肠道内容物),但该法慎用。
5.3对产房发病仔猪,要特别注意防止仔猪脱水引起的酸中毒,在实际治疗中要考虑调整仔猪体内的酸碱平衡以及修复受损肠道粘膜。在临床上可以将“痢菌净”(主要成分:乙酰甲喹)或庆大霉素和口服补液盐加入水中让仔猪自由饮用,可以防止仔猪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以及腹泻导致的严重脱水。腹泻严重仔猪可通过静脉或腹腔注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可以纠正酸中毒。
5.4无害化处理没有治疗价值的仔猪。加强对猪舍环境卫生的控制,使用干粉消毒剂对产房进行定期消毒,该法可以在杀灭病原微生物同时保持产房干燥,有利于腹泻疫情的控制。对产房外部环境可使用戊二醛等消毒剂直接进行喷洒消毒,进而切断传播途径。
6讨论
6.1猪瘟目前依然是危害养猪业的最大障碍,在各种规模的猪场均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猪瘟病毒感染。猪瘟病毒的感染不仅会直接导致一些猪只的发病和死亡,还会导致受感染猪只的抵抗力严重下降,从而容易继发感染其它病原。因此控制好猪瘟是维持猪群稳定的重要前提。
6.2针对腹泻病,目前兽医临床一般采用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免疫,结合对母猪的返饲用于控制好仔猪的病毒性腹泻,效果较好。但是返饲对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只有规范操作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否则不但达不到效果,还可能存在散布其他病原的风险。为了获取新鲜且高浓度病原材料,最好的来源是没有治疗价值的腹泻仔猪肠道组织及内容物。在进行返饲前应使用PCR等方法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及蓝耳病病毒等,若被检样本中含有这些病毒,则该份材料不能用于返饲,以免导致妊娠母猪感染,进而造成猪场更大的损失。有些专家认为近年来部分猪场猪伪狂犬病的发生也可能与很多猪场发生腹泻后不科学、不合理地利用返饲技术有关,值得思考和警惕。
6.3猪场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目前很多疫病流行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不像以往那么明显,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予以充分考虑。另外,由于许多猪场潜存有猪圆环病毒、蓝耳病及猪气喘病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再加上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影响,导致临床上一些疫苗免疫后部分免疫猪的抗体并未达到有效保护水平以上。因此,猪场应建立重要猪病疫苗免疫后的抗体监测机制,根据抗体检测结果检验免疫效果,对于免疫后一定时间内抗体水平仍不合格的猪只应及时补免,而且剂量要适当加大。
6.4流行性腹泻发病急,传播快,几天内可蔓延到全群。各种年龄的猪都可以感染,可以引起7~10日龄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可达100%)为特征。而同龄较大或成年猪只虽然几乎没有死亡,但是生长缓慢,饲料报酬较低,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8~18h,长者为2~3d或者说更长。严重腹泻的仔猪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气味腥臭。发病时间和死亡率与猪年龄呈反向关系。不足11日龄仔猪出现临床症状后2~7d死亡。2~3周龄以上仔猪一般可以存活,但在一段时间内体质虚弱,也可能形成僵猪。肥猪、母猪和公猪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样,普遍为厌食,个别呕吐,严重腹泻的猪排粪呈喷射状,泌乳母猪发病严重体温升高、厌食、呕吐、腹泻,泌乳停止,这也是造成仔猪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
6.5猪瘟和猪流行性腹泻均为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疫病,临床上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不断发展,抗猪瘟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高免血清在临床上已有大量的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对某些特定病原的高免血清抗体对临床上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有条件的猪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针对特定疫病的高免血清制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江苏省邳州市畜牧兽医站,王吉传)
上一篇: 猪顽固性便秘的诊疗技术初探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