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如何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

如何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

     母猪生产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母猪生产性能,是养猪生产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国内养猪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据统计我国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量还不到16头,而国外平均水平已达22头以上,我国养猪生产中母猪年生产力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并不在遗传上,更多的是在饲养管理上,要想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就要从关键因素入手,现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从优良种猪的选择、母猪各阶段的营养需要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母猪繁殖节律调控技术、仔猪早期断奶技术、疾病防控技术等提高母猪饲养管理水平方面阐述提高母猪生产性能的关键技术措施,使母猪生产性能得到极大发挥,提高经济效益。使母猪饲养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1选留优秀后备母猪

     选留优秀后备母猪,为母猪的高生产性能打下基础,后备母猪的选留,初选小母猪要从高产的公母猪后代中选留,仔猪断奶后要选择身体健康,体态匀称、性情温顺、乳头排列整齐且间隔均匀、乳头在6对以上外阴发育良好的个体留种;当母猪体重达到60~70kg时,再选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坠、身体各器官发育正常、体型协调匀称、生长发育快、发情明显的个体留种用。后备母猪配种前要测定活体背膘厚,应达到18~22mm的要求。

2调整胎龄结构比例

     在母猪群中,不管是经产母猪还是后备母猪,要求重点选择那些适应性强、健康强壮且配种后容易受孕、产仔多、育成率高的优秀个体;利用自然淘汰法和异常淘汰法,坚决及时淘汰那些适应性较差,老弱病残的个体及发情不及时、不明显、屡配不孕、产仔少、母性差的母猪,按淘汰3头母猪,补充4头母猪的比例,维持健康的母猪群,从而不断提高其繁殖力水平,以求获取更多更健壮的仔猪。母猪的年龄结构对母猪群体繁殖力的影响很大,尤其表现在对排卵数的影响上。胎次同时影响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一般母猪繁殖高峰期为3~6胎,为保证母猪的群体繁殖力,这一胎龄阶段的母猪宜保持在60%左右,1头胎、2胎母猪繁殖性能低,排卵数少,产仔数少,这一胎龄阶段的母猪为30%~35%,7胎以上的母猪繁殖性能有所下降,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下降,这一胎龄阶段的母猪为5%~10%。

3分阶段为母猪提供科学合理的营养与管理

     种母猪的营养和生产性能息息相关,全价、优质的饲料以及合理的饲喂方式,有利于种母猪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营养水平的不均衡可造成生产水平的降低。

3.1后备母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3.1.1后备母猪的营养需要:后备母猪的营养既要保证其本身的各器官的正常发育同时要重视生殖器官的发育,根据品种的不同,当体重达到60~80kg以后,要饲喂专用的后备母猪的饲料,并进行适当的限饲,防止母猪过肥,过肥过瘦都会造成不发情、发情迟缓或发情时配不上种,保持7~8成膘为好。有条件的猪场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含粗纤维高的饲料,多喂青绿饲料。日粮能量10.66MJ/kg、粗蛋白17%、钙0.75%、磷0.6%。日喂量80~100kg喂2.2~2.5kg,100~120kg喂2.5~2.8kg,120~130kg喂2.8~3.0kg。在配种前15d左右,实行短期优饲,增加饲喂量,提高能量的摄入,从而使母猪的排卵数增多2~3枚。周平等(2009)研究发现:提高能量水平能提高后备母猪的发情率。同时有研究建议,要改善后备母猪发情率、排卵率和机体抗应激状况,需要在初情期之前提供较高水平的维生素E(50~100mg/kg)。

     3.1.2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1)群饲单喂:每5头左右饲养在一起,每头母猪有固定的饲槽,占地面积保持在1.5~2.0m2;(2)诱情:后备母猪到初情期时,饲养在性欲旺盛的种公猪圈周围或每日将性欲旺盛的试情公猪与后备母猪接触15~20min,也可与老龄母猪接触或混群促进后备母猪发情;(3)免疫接种:预计配种前要提前接种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乙型脑炎、蓝耳病、伪狂犬病等疫苗,要注意时间间隔。同时要驱除体内外寄生虫;(4)发情鉴定:压背出现静立反射;耳朵竖立,目光呆滞;外阴红肿,并有黏性液体流出。要及时作好发情记录;(5)适时配种:后备母猪初配条件:年龄7.5个月以上,体重100kg以上,背膘厚(P2)18~20mm,第二或第三情期配种为宜(体重较轻和背膘较薄的后备母猪容易被淘汰);细致观察母猪发情,适时配种,不漏配。配种的有效时间是发情开始后12~36h,第一次配种应在静立发情被检出之后12~16h完成,过12h后再进行第二次配种。母猪配种后如果两个情期观察未见发情表现,则可初步判定母猪受胎;也可用妊娠测定仪,在配种30d左右测试母猪是否受胎;严格按照配种计划进行配种,防止乱配,配种后立即记录清楚。

3.2妊娠母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目标:提高排卵数,确保妊娠成功,保证母猪产出数量多、活力强、个体大的仔猪,产后母猪能顺利泌乳。关键措施是限制好采食量,使母猪达到标准体况。

     3.2.1妊娠母猪的营养:(1)妊娠初期(配种后4周内),胚胎发育较慢,有研究表明此时若母猪采食量过大,会影响母猪的基础代谢,破坏子宫内部环境,对胚泡的附植有抑制作用。将会增加胚胎死亡,所以此阶段应限制采食,一般日饲喂量为1.5~2.0kg,对体况特别差的断奶母猪可以多喂一些饲料。(2)妊娠中期(配种后4周至产前4周),这一阶段根据母猪体况限制饲喂量,日喂1.8~2.2kg,以保持母猪的膘情在3.5~4.0分,同时饲粮应适当提高粗纤维的水平,增加饱感,防止便秘。要严防日粮采食过多,导致母猪肥胖。(3)妊娠后期(产前4周至产仔),对产前4周的妊娠母猪应加强营养,促进胎儿快速生长,并为产乳作一些储备。袁圣等研究也表明妊娠100d后,如果营养供应不上,不仅会导致胎儿生长发育不良,而且可能造成大量死胎。一般在妊娠后期就可开始饲喂哺乳母猪料(邓小丽等研究表明90d换哺乳料的妊娠母猪其仔猪合格率、初生重均大于84d换料,死胎率低于84d换料)日饲喂量为2.5~3.0kg,但在产前5~7d要逐渐减量,特别是肥胖的母猪在产前7d就要减料,直到产仔当天停喂饲料。优质青绿和青贮饲料特别适合于饲喂妊娠母猪,既有利于维持旺盛食欲,促进消化吸收和粪便排泄,又有利于提高产仔数和降低饲料生产成本,所以有条件的猪场每天可适当加喂青饲料。

     另外,初产母猪最好能与经产母猪分开饲养,因为经产母猪妊娠阶段需要较高的能量来提高P2背膘厚度,而初产母猪配种后背膘厚度在正常范围,不需要提供额外的热能恢复背膘储备。研究表明初产母猪妊娠阶段需要严格控制饲料喂量,否则会导致泌乳期母猪采食量严重下降。

     3.2.2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1)配种后尽快将群饲改为个体饲养(妊娠前期可采用3~5头的小群饲养,后期单栏饲养),在适温的情况下保持安静,使子宫能有效地埋植更多的受精卵。此时期的母猪应尽量少受应激的刺激,减少运动量,特别是要避免热应激,不得鞭打、追赶及粗暴对待母猪,不得大声吆喝,不得饲喂发霉、变质、冰冻的饲料,以防止死胎和流产。(2)根据发情周期和妊娠症状诊断或配种后30d左右利用妊娠测定仪做妊娠诊断,及时发现返情母猪,并作好记录。(3)调教定点排便,保持圈舍干燥卫生;做好夏防暑冬保暖工作,使温度保持在20℃左右,严禁舍内高温、潮湿、结冰、打滑,防止流产。(4)妊娠1个月后,应让母猪充分运动,妊娠后期减少运动量,临产前停止运动,有利于产仔。(5)发现病猪及时治疗并全群消毒,禁止使用容易引起流产的药物(如地塞米松等);严防高烧,造成流产。(6)母猪在产前7~10d转入产房适应环境,同时注意乳房、腿、阴户部分的刷洗,保持圈舍及猪体的清洁卫生。

3.3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目标:提高母猪的泌乳能力,较少的体损失,饲养出大量、健康、体重大的仔猪。

     3.3.1哺乳母猪的营养:(1)哺乳母猪营养的核心是增加哺乳母猪的采食量,这样体损失将会很少,否则将会大量动用体储备而严重影响其泌乳量和随后的生产性能,使断奶至发情间隔延长、受胎率和胚胎成活率降低;(2)因为初产母猪体重小,基础营养储备总量偏小,在泌乳期要采取与经产母猪不同的饲养策略,一是提高母猪采食量,二是泌乳母猪饲粮的营养浓度。哺乳母猪的日粮配制应分为初产母猪日粮和经产母猪日粮,初产哺乳母猪的日粮营养标准为:粗蛋白17%~18%,消化能13.794MJ/kg,赖氨酸0.9%以上,钙0.85%~0.90%,总磷0.6%以上;经产哺乳母猪的日粮营养标准为:粗蛋白16%以上,消化能3200~13.794MJ/kg,赖氨酸0.85%以上,钙0.85%~0.90%,总磷0.6%以上。3.3.2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1)产前7d母猪进入分娩舍,保持产房干燥、清洁卫生,并逐渐减少饲喂量,对膘情较差的可少减料或不减料。(2)产前将母猪乳房、阴部清洗,再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消毒;产后注射1针青、链霉素,防止产期疾病。(3)母猪在分娩过程中,要有专人细心照顾,接产时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干燥、冬暖夏凉,严防产房高温,若有难产,通常用催产素肌肉注射,若30min后还未产出,则要进行人工助产;母猪产后最好做子宫清洗及注射前列腺素,以帮助恶露排出和子宫复位,也有利于母猪断奶后再发情。(4)母猪产仔当天10h内不要饲喂,只给充足饮水,1周内喂量逐渐增加,至泌乳高峰过后停止加料;饲喂遵循“少给勤添”的原则,要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在泌乳期还要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防止母猪便秘,影响采食量。(5)要及时检查母猪的乳房,对发生乳房炎的母猪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疗。(6)母猪断奶前2~3d减少饲喂量,断奶当天少喂或不喂,并适当减少饮水量,待断奶后2~3d乳房出现皱纹,方能增大饲料喂量,开始催情饲养,这样可避免断奶后母猪发生乳房炎。

3.4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

     3.4.1空怀母猪的营养:空怀母猪应饲喂高营养水平日粮,一般饲喂哺乳母猪日粮。

     3.4.2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1)将断奶的母猪根据胎次膘情体型大小分小群饲养(一般每圈3~5头),有利于母猪的发情和配种,尤其是初产母猪,效果更好。(2)断奶2~3d后,实行短期优饲,每日饲喂3~4kg,有利于母猪恢复体况和促进母猪的发情和排卵。(3)做好母猪发情观察和发情鉴定,并适时做好配种。(4)断奶后对于乏情、异常发情和反复发情的母猪要做好详细记录,给予更多的关注,可采用公猪诱情、应激法刺激发情和药物催情:及时淘汰失去种用价值的母猪。

4提高母猪生产性能的其他关键技术措施

4.1繁殖节律调控技术

     4.1.1同期发情:就是利用外源激素制剂人为地控制并调整母猪发情周期的进程,使之在预定时间内集中发情。在严格科学管理和饲养的基础上,合理利用PG-600催情素,能有效地诱导母猪同期发情,并能使猪正常排卵受孕,是繁殖调控的重要手段,能使母猪断奶至发情间歇缩短。

     4.1.2同期分娩:就是利用氯前列烯醇人为地控制并调整母猪的分娩时间,使之在预定时间内集中分娩。氯前列烯醇能有效控制母猪分娩时间集中在白天,降低死胎率,缩短产程,提高母猪的生产成绩。氯前列烯醇可有效地控制母猪的分娩时间,改变了分娩白天晚上各50%的自然规律,使其控制在白天分娩,白天分娩率达96.36%,这一点经济意义非常大,因为白天既便于饲养人员接产助产、帮助猪定乳头等管理,还可大大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从而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尚芳(2013)试验发现氯前列烯醇药物诱导分娩的母猪其仔猪死亡率低于自然分娩母猪,断奶重均高于自然分娩母猪。

4.2仔猪早期断奶技术

     仔猪早期断奶是缩短分娩间隔、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重要措施。理论上断奶越早,母猪年产仔窝数就越多,但断奶过早对母猪繁殖力不利,同时增加仔猪培育的难度,丹麦Chris-tensen(1994)认为,经产母猪可在21~28d断奶,青年母猪的断奶时间可以推迟到35d,这样可以缩短发情间隔5~6d,以提高母猪年产胎次。技术路线:固定乳头,吃足初乳,保温防压,补铁补料,适时断奶。

     4.2.1固定乳头:为使全窝仔猪发育整齐,宜将强壮的仔猪固定在后边奶少的乳头(体大仔猪按摩乳房有力,能增加泌乳量),将弱仔固定在前边奶水多的乳头,以弥补其先天不足。

     4.2.2吃足初乳:仔猪出生后1个月内,主要从母猪乳中获得各种营养物质和抗体。母猪产后3~5d内分泌的乳汁为初乳,在出生0.5~2h吃足初乳。

     4.2.3保温防压:不同日龄仔猪最适宜温度为:1~3d,30~32℃;4~7d,28~30℃;8~15d,25~27℃;16~27d,22~24℃;28~35d,20~22℃。相对湿度以70%~80%为宜。保温的措施是单独为仔猪创造温暖的小气候环境。在保温过程中,饲养员要经常观看保温箱的温度计,观察仔猪的状态,如堆在一起、集中于保温灯下,说明保温房内温度不够,要把保温灯放低些;如仔猪远离而分散在保温箱的四周,则说明温度过高,应把保温灯升高些。初生仔猪防踩压:仔猪出生后即放入保育箱内休息,定期放出哺乳,一般每隔1~1.5h哺乳1次,仔猪通过2~3d训练,即可养成自由进出保育箱的习惯。这是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

     4.2.4补铁补料:初生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很少,为了防止仔猪发生缺铁性贫血,应及时为仔猪补铁。补铁的方法很多,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仔猪肌肉注射铁制剂,如培亚铁针剂、右旋糖酐铁注射液、牲血素等,一般在仔猪1~3d注射100~150mg。生后7~10d,用颗粒乳猪料教槽补料

     4.2.5适时断奶:母猪产仔后,子宫复旧的时间一般在24d左右,完全恢复需要35d。研究证明,仔猪生后3~5周龄断奶较为有利,过早断奶会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实践证明仔猪4~5周龄断奶已被推广应用。仔猪实行早期断奶,可使母猪的生产周期缩短,可较传统的断奶年多产0.2~0.3胎,提高母猪年产胎数,增加提供商品猪的数量,仔猪成活率提高,有效的提高了母猪的生产性能。

4.3疫病防控技术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瘟、猪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猪衣原体、猪布氏杆菌病等。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除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等综合防治净化措施外,还要建立严格的抗体监测制度,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搞好预防接种免疫工作,减少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消除或降低繁殖障碍性疾病对母猪繁殖力的影响。

5小结

     科学饲养和管理是提高母猪生产性能的关键和保证,通过对后备母猪的培育,母猪营养调控、繁殖节律调控技术的应用,仔猪早期断奶技术研究实施;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重大的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进行抗体检测,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等,以达到缩短母猪繁殖周期,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实现养猪经济效益最大化。

(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吴志娟李文刚焦福林)

上一篇: 如何克服猪舍环境对猪饲料的影响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