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规律的调查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多种家畜的一种传染病,是严重危害猪群的原发性疾病之一。魏玉明等、王晓玲等、刘有昌等先后对甘肃、青海、湖南、北京等地猪场应用PRVgE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进行野毒监测,最高感染率为100%,平均感染率为49.1%。用基因缺失弱毒疫苗能降低野毒的阳性率,卫秀余等报道用基因缺失活疫苗接种后8个月,野毒阳性率较免疫前降低50%。规模化猪场一旦检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阳性猪,就应该果断淘汰,这是控制伪狂犬病的最佳方案。
目前对此类病毒的诊断有多种方法。我国已经应用单克隆抗体介导的固相微球直接ELISA,可检出5.63和2.85mg/mL的抗体蛋白。在美国曾用壁赤酵母表达系统高效表达伪狂犬病毒糖蛋白gE(可达106.7mg/mL)后将其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经交叉试验证实特异性良好。用HRPO标记纯化的兔抗猪IgG,制备出高效价的酶标抗体,经各种条件的筛选,建立了检测猪伪狂犬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阳性检出符合率均为100%。将PRVgD基因插入杆状病毒载体中进行表达,制备重组抗原,建立了竞争ELISA,特异性100%,敏感性为96%~98%。根据疫苗株所缺失的糖蛋白构建的gE-ELISA、gC-ELISA、gG-EliSA可用来区分疫苗接种猪和野毒感染猪,以gE-ELISA灵敏度最高。利用大肠杆菌表达gE基因N末端氨基酸1~125位的融合蛋白为基础而建立的重组gE-ELISA;利用亲和层析技术从病毒粒子中提纯的天然gE蛋白为基础而建立的亲和层析gE-ELISA,这2种间接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能区分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的动物与野毒感染动物。目前我国也建立了可以测定gE抗体的野毒鉴别诊断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解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状况与特点,本试验应用PRVgE-ELISA对送检血样进行检测,分析种公猪群与种母猪群带毒率的相关性以及种猪群与商品猪群野毒感染的相关性,为在不同情况下制订伪狂犬病控制净化措施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待检血清
种猪群待检血清672份,采自国内24个大型规模化种猪场。每组根据猪场规模大小取5~10头种猪作为采样基数。有条件的可以把公猪群全部采血。采样时,耳静脉或前腔静脉采血5mL,按常规方法分离血清。
河南省几个大型规模化种猪场采集待检血清1062份。第1组按照种公猪有伪狂犬病野毒感染,仔猪群进行了滴鼻免疫的条件选择了17个场870份样品;第2组按照种公猪没有伪狂犬病野毒感染,仔猪群也没有滴鼻免疫的条件选择了5个场192份样品。采样时,每组根据猪场规模大小取5~10头猪作为采样基数。
PRVgE抗体检测试剂盒来自北京爱德士元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酶标检测仪、微量移液器等由河南农业大学畜禽疫病防治研究室提供。
1.2方法
1.2.1伪狂犬病gE抗体水平测定
应用PRVgE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送检血清,从而判定其是否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操作方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1)用样品稀释液将被测样品作2倍稀释;(2)取样品后更换滴头,准确记录每个样品在板上的位置,每个样品滴加到伪狂犬包被板前应充分混匀;(3)取出抗原包被板,在记录表上记录样品位置;(4)在Al、A2、A3,孔内加入100μL两倍稀释的阴性对照;(5)在A4、A5空内加入100μL两倍稀释的阳性对照;(6)其余孔内分别加入100μL已稀释好的被检样品;(7)室温下孵育1h或2~7℃过夜;(8)用大约300μL洗涤液洗涤板孔,重复3~5次每次洗涤时洗涤液都应吸出弃去。在洗涤和加入标识物之间应避免包被板变干,在最后一次洗涤液吸出后,将板中残留洗涤液扣拍到吸水材料上;(9)每孔加入100μL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识PRVgE抗体;(10)室温下孵育20min;(11)重复(8);(12)每孔加入100μLTMB底物液,室温下孵育15min;(13)每孔加入50μL终止液,便反应终止;(14)自动酶标读数仪上测量并记录被检样品和对照的A650计算:
阴性对照平均值:NcX=[Al+A2+A3]/3;
阳性对照平均值:PcX=[A4+A5]/2;
样品与阴性对照的比率:S/N=样品A650/NcX
1.2.2结果判定
阴性对照A650平均值减去阳性对照A650平均值必须大于或等于0.3,试验方有效,否则应重做。如S/N值低于或等于0.60,则为PRVgE抗体阳性;如S/N值在0.60(大于)-0.70(小于或等于)之间样品应重测(可疑);如S/N值大于0.70,则为PRVgE抗体阴性。
1.2.3数据分析与统计
利用这种检测方法,我们可以把不同的省份、地区,不同的猪场、猪群的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状况做一对比,综合评定该地区、猪场伪狂犬病感染的压力大小。进而采用不同的控制、免疫方案和措施。
1.2.4数据统计和分析
根据种猪群伪狂犬病gE抗体的测定情况,调查和分析种公猪群、种母猪群之间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率之间的关系,评价和确定公猪在伪狂犬病野毒感染和传播中的作用;观察种母猪群之间随着胎次的不同,其感染特点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根据猪场种猪群不同的感染现状和免疫方法,调查和分析种猪群与商品猪群之间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率有没有内在的关系,为不同猪群采用不同的控制净化方案提供实践依据。
2结果
2.1种猪群血清伪狂犬病gE抗体测定
我国不同猪场种猪群伪狂犬病gE抗体检测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检测的672份种猪群血清中,有394份是伪狂犬病野毒阳性。不同的猪场、不同的种猪群(公猪、母猪及其不同胎次)野毒感染比例差异显著。种母猪群与种公猪群的感染比例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种母猪群之间随着胎次的增加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2.2分组试验的伪狂犬病gE抗体测定
由表2可以看出,第1组17个场870份样品,其中有286份阳性,阳性率33%。其中种猪群的阳性率56%,商品猪群的阳性率5.8%,阳性猪数量中种猪群比例远远高于商品猪群。第2组5个场192份样品,其中有51份阳性,阳性率26.6%。其中种猪群的阳性率17.6%,商品猪群的阳性率48.2%,阳性猪数量中商品猪群比例远远高于种猪群。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猪的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率与种猪群的伪狂犬野毒感染率没有明显相关性。
3讨论
种猪群试验结果表明,种母猪群的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率与公猪群的野毒感染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母猪群的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率随着母猪胎次的增加感染比例也逐渐增加。从生产实际来看,种猪群每年3次的免疫程序(伪狂犬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进口疫苗居多)其水平传播的可能性很小。那么种母猪群的伪狂犬病野毒传播的主要来源应该是与配种的次数相关,与配种次数相关的感染来源无疑要考虑的就是公猪带毒并通过配种传播。这样看来,母猪群的伪狂犬病野毒感染与公猪密切相关。因此,在种猪群的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控制中,公猪应是重中之重。
分组试验结果表明,种猪群与商品猪群伪狂犬感染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种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比例很高,但实行了伪狂犬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滴鼻免疫的商品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比例很低;而在另一些猪场,种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比例很低,但没有实行滴鼻免疫的商品猪群,特别是中、大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比例很高。因此,在养猪生产实际过程中,规模化猪场在生物安全、硬件设施、管理水平等生产状况大致相同的条件下,种猪群、商品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感染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可能是免疫控制方案(程序、方式、方法等)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结果。经现场调查,也证实了这一分析结果,即仔猪的早期滴鼻免疫对控制商品猪群伪狂犬感染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焦显芹;河南长葛市石固镇政府,杜红喜;北京世纪元亨动物防疫技术有限公司,贺纪云)
上一篇: 舍饲养羊的疾病综合防控技术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