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白水牛品种资源介绍与开发利用
贵州白水牛在黔北地区又称“凤冈白水牛”“亮毛牛”,是贵州特有的地方水牛遗传资源,具有抗病力强、役用性能好、持久力好、屠宰性能高、繁殖性能良好、性格温顺、易于管理、适应粗放饲养等优点。贵州白水牛个体比贵州青毛水牛略大,主要集中于黔北地区的凤冈县、务川县等地,中心产区为凤冈县石径乡、花坪镇、永和镇、土溪镇、永安镇等乡(镇)。在黔北地区的民间还有用白水牛角蹄作药引的传统。但是,近十几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对牛的役用功能的依赖性逐年减弱,且白水牛适宜生活的地区为山区,因此缺乏科学的选育和保种技术,加之近亲繁殖频繁或常与青毛水牛杂交,从而导致白水牛品种严重退化、数量逐年减少。
1概况
贵州白水牛生产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2′~108°39′,北纬27°72′~28°59′,平均海拔890m(750~1203m),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水量1400mm,全年日照时数为1180h,无霜期为286d。该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野生牧草种类繁多,农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黄豆、油菜等为主,能够为白水牛提供大量的饲草饲料资源。贵州白水牛饲养历史悠久,据《遵义地区畜牧资源与畜牧区划》记载,在清朝末年当地就有白水牛繁衍。白水牛耐粗饲,生活力强,抗病力极强。据调查,1981年,凤冈县永和镇发生水牛霉稻草中毒病(腐蹄病),发病水牛数百头,死亡、致残几十头,唯独白水牛未发生病症。1982—1984年,凤冈县农业局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全县白水牛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将凤冈白水牛品种资源上报贵州省畜牧局,该品种后被确定为地方优良品种,定名为贵州白水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省畜牧局、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曾对贵州白水牛进行了综合研究,从而对贵州白水牛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2006年11月,贵州大学与贵州省饲料研究所、贵州省畜牧局相关专家到凤冈县对白水牛品种进行了屠宰测定,其屠宰率为51.20%、净肉率为41.80%、骨肉比为1∶5,与当地青毛水牛屠宰率47.76%、净肉率36.66%相比,分别高出3.44和5.14个百分点,且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特别是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在市场交易方面,贵州白水牛也深受福建、广东、湖南、江西、甘肃等地客商的喜爱。
2资源现状
凤冈县畜牧局1997年、2006年、2012年3次对辖区内白水牛进行了普查统计,其统计结果见表1。
从统计结果来看,2012年,贵州白水牛的存栏数比1997年减少了近80%,比2006年减少了30%左右。目前,凤冈县白水牛能繁母牛的存栏数量不足300头,该品种已面临灭绝的危险,由此可见,对贵州白水牛这一宝贵的遗传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已迫在眉睫。
3体形外貌与生产性能
3.1体形外貌贵州白水牛全身被毛白色有光泽,夏秋季节被毛稀疏而短,冬春季节被毛致密且较长,皮肤呈粉红色,口为“红口”,鼻镜上常见黑灰斑点,体格紧凑匀称。公牛头型粗重,母牛头型稍小;眼睛明亮有神,额宽大,鼻部偏长,双角多为圆盘状,稍向后上方弯曲,角舌呈蜡色半透明;双耳直立灵活,大小适中;颈部细长,鬐甲稍高,胸部宽深;背腰平直,腹部圆大,尻长稍斜,后躯肌肉发育良好,四肢粗壮,蹄质坚实,多为木碗蹄,呈琥珀色,尾多至飞节。
3.2生产性能
3.2.1体尺、体重:贵州白水牛长期生长在武陵山地区的山区,由于饲养管理及饲养条件的不同,其个体差异也较大。根据凤冈县畜牧局2012年对46头白水牛的测定结果可知,成年公牛体高126.0cm,体斜长148.9cm,胸围190.0cm,管围22.3cm,胸宽51.5cm,胸深69.1cm,背高126.0cm,十字部高125.0cm,体重476kg;白水牛母牛一般生长到4岁达到成年,成年白水母牛体高125.0cm,体斜长147.3cm,胸围189.0cm,胸宽50.6cm,胸深67.9cm,背高124.0cm,十字部高123.5cm,管围21.2cm,体重450kg左右;初生犊牛体重(27.5±5.2)kg;12月龄雄性小牛体高92.3cm,体斜长109.6cm,胸围116.0cm,胸宽28.2cm,胸深48.0cm,背高91.1cm,管围13.9cm,十字部高91.3cm,体重140kg。
3.2.2繁殖性能:贵州白水牛繁殖性能较强,公牛1~1.5岁就开始有性行为,2.5~3岁达到性成熟开始配种,5~10岁的配种能力最强,以后逐渐减弱。在过去,贵州省凤冈县有阉割劣质公牛的习惯,其目的是为了选留体格强壮、毛色较好的公牛配种,这一做法对保证白水牛的优良性能可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近年来随着母牛数量的减少和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阉割公牛的情况也在逐渐减少。白水母牛1.5~2岁开始发情,3岁左右开始配种繁殖,发情周期19~24d,怀孕期310~330d,常年发情。但是,由于冬末春初的劳役较重,且缺乏草料而使其营养状况下降,因此母牛的发情比例仅占20%~30%,夏末秋初由于气温较适宜,膘情良好,母牛的发情比例可达70%~80%,这一期间为母牛发情旺季,所以经常出现母牛在次年同一季节产犊的现象。白水牛母牛终身产犊8~10头,终产年龄18岁左右,个别母牛20岁以上还有繁殖能力。公犊初生重28~30kg,断奶重110~150kg;母犊初生重25~30kg,断奶重100~150kg;哺乳期10~12个月,断奶成活率98.8%。
3.2.3役用性能:白水牛具有役力大、持久力好等特点,由于其性情温驯,一般长到1.5~2岁时即可开始调教使役。白水牛拉力大,犁田、犁地行走快,并且体力恢复快,最适宜在山区使役。据测算,白水牛犁板田的速度为平均每小时耕田280m2,且在停止使役15~20min后其生理指标即可恢复正常。一般情况下,白水牛的使役年限为15年,饲养管理良好时其使役年限可达20年以上。
3.2.4肉用性能:粗放条件下,成年白水牛的屠宰率为49.66%,净肉率为39.52%,骨肉比为1∶4.72,眼肌面积为48.3cm2。在经过短期育肥后,其屠宰率为51.20%,净肉率为41.80%,骨肉比为1∶5,且育肥增重快,肉质好。
3.2.5乳用性能:因受相关条件限制,笔者对白水牛的乳用性能未作测定。
4市场前景与开发价值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追求城市慢生活,因此,开发利用白水牛应从其观赏价值、肉用价值、角工艺品、皮革工艺品等方面着手。同时,还可利用白水牛抗病力强、屠宰性能高、遗传性能稳定等生产性能,进行扩繁发展,以实现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目的。
4.1肉用性能的开发由于贵州白水牛具有短期育肥快、肉质好的特点,且其屠宰率及净肉率较高,因此,其肉用性能潜力较大。经实践对比可知,采用莫拉水牛冻精输配白水牛生产的杂交牛,其毛色为青色且体格高大、产肉性能良好。
4.2贵州白水牛抗病特性及耐热特性的开发贵州白水牛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对秸秆类农副产品利用能力极高,在粗放管理环境内也能够生长发育良好。据养殖户反映,贵州白水牛抗病力极强,很少发病。笔者从凤冈县多位老兽医处还了解到,因饲草饲料霉变而发生的耕牛腐蹄病病例中,尚未发现贵州白水牛,且白水牛的其他疾病也很少见。白水牛的耐热性能极强,在夏天酷暑季节,青毛水牛需要每天水浴,否则就容易发生结膜炎、中暑等疾病,而白水牛三五天一次水浴也能耐暑不生病。
4.3贵州白水牛相关产品的开发贵州白水牛全身被毛白色,经屠宰剥皮后其皮也呈天然的白色,是高档皮革制品的原材料;其角呈蜡色且半透明,既可以做成很多精美工艺品,也可以直接入药。
4.4结合乡村旅游和地方特色开发其观赏价值贵州白水牛是贵州省特有的品种,外地游客对其较为好奇,因此,若在黔北地区的旅游景区沿线合理设置白水牛养殖场,则可以让更多的游客能够看到白水牛,并进一步认识这一贵州省地方品种,从而更多地了解贵州的原生态产品。
5保护与开发
①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提高对贵州白水牛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的认识,增强保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资源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中,加强组织领导,并做好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宏观调控等工作。建议由遵义市人民政府牵头制定《贵州白水牛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行动方案》,相关部门及涉及县(市、区)和乡(镇)负责组织实施。
②对黔北地区的贵州白水牛进行全面的普查摸底,首先是掌握贵州白水牛的分布情况,再划定保护区域,并在中心产区的乡(镇)建立保护区和保种群,建立数量在50头以上的贵州白水牛核心群,并选育优良白水牛公牛,严格选配,控制近交,从而进一步提高贵州白水牛的优质性能。
③扩大贵州白水牛种群,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对白水牛饲养户实行档案登记动态管理,并由凤冈县畜牧局统一管理,统一建档,选育优秀种公牛,统一配种,严格控制青毛水牛种公牛与白水牛母牛配种,统一饲养技术指导。通过选种选配、提纯复壮、定向培育等方式来保持贵州白水牛的原始特性。
④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适宜凤冈县自然环境条件的高效、优质的肉牛品种(如莫拉水牛等)进行杂交改良,以发展肉牛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⑤加大对贵州白水牛品种资源的宣传力度,做好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养牛户的饲养水平和对贵州白水牛品种资源的保护意识。
⑥扩大贵州白水牛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在黔北山区,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该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白水牛是主要役畜,但是这些地方大多为丘陵斜坡地区,山多坡广,草山草坡资源和农作物资源丰富,适宜白水牛的生长繁殖。如果利用白水牛耐粗饲、育肥增重快、肉用潜力大等特点,正确引导农户由专门饲养役用白水牛向饲养役肉兼用和肉用、观赏用白水牛转变,改变养牛为耕田的思想,扩大白水牛的饲养规模,并进行肉牛、观赏牛生产,发挥白水牛的最大潜力,则可达到养牛赚钱奔小康目的。
(贵州省凤冈县畜牧产业办公室,杨宗禄,梁正文,陶林,邱佑乾,胡春玲,冷成利)
上一篇: 规模化羊场小反刍兽疫的诊断与防控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