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及启示
畜牧业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加快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将对全球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卫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世界畜产品供需预测
根据联合国(UN)的预测,估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1亿,并且世界人口的70%以上将生活在城市,城市化将带来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加上收入水平提高的因素,预计到2050年对动物蛋白的需求几乎翻番。
(一)畜产品生产量的增长预测1961—2011年,畜牧业生产日益受到人们饮食习惯和食品消费模式的转变所驱动,呈快速发展势头,并且发展中国家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肉类、蛋类和奶类产量分别增长了5倍、8倍和3倍以上,而发达国家的增长则分别在2倍、0.5倍和0.5倍以下。其中,在世界人口增长较快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肉类的消费量以每年约3%速度增长,乳制品消费量以约5%速度增长。同时,1961—2011年畜牧业生产结构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禽肉大幅增长,比重快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而牛羊肉比重正逐步下降(表1)。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秘书处统计预测,到2022年全球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但由于饲料和能源成本的增加,以及其他价格相对较高的作物与其竞争土地、水和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全球畜产品产量增速减缓,预计未来8年肉类生产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6%,低于上个10年的2.3%(表2)。但预计未来几年内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现有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规模经济的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改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畜产品产量仍将迅速增长。预计2022年肉类产量增量中的80%、奶类产量增量中的74%都来自发展中国家。
(二)畜产品消费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蛋类和肉类增速较快,畜产品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表3)。其中,从肉类产品消费结构看,世界人均禽肉消费比例显著上升,从1961年的13.1%增长到2011年的34.95%,而牛羊肉消费比例显著下降,从50.7%下降到27.43%。另外,蛋类人均消费占有量在整个畜产品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1961年的4.5%上升到2011年的6.34%,而奶类人均消费量所占比重较高,但其所占畜产品消费比例维持稳中有降的趋势。
根据1961—2011年世界人均畜产品占有量,选择回归预测法和趋势外推预测法,分别用指数模型、对数模型、线性模型、增长模型进行模拟,建立世界人均肉类、蛋类、奶类等指标发展趋势模型,预测2015—2022年世界人均肉类、蛋类、奶类占有量发展趋势预测值(表4)。
从2015—2022年世界人均肉类、蛋类、奶类占有量发展趋势预测值可以看出,未来人类对畜产品需求仍会不断增加,到2022年世界人均肉类、蛋类、奶类占有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0.78%、1.54%、0.91%。FAO认为全球对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其中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是未来畜产品生产与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国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和经验
畜牧业产出受上述供需趋势的影响,不仅需要增加牲畜生产本身,而且还需要包括饲料作物供应环节等畜牧业相关产业链的生产联动,来支撑和保障全世界畜产品供需平衡,世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正面临新的重大变化。
(一)建立大规模专门化商品生产服务体系伴随全球畜产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大规模生产单位较小规模生产单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体现出现代畜牧业集约使用投入品、技术和资金的大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特点和趋势。(1)大力推进规模化、工厂化饲养,是国外现代化畜牧业建设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做法。国外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十分注重推进畜禽养殖的规模化和工厂化,以此来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以美国为例,近年来,因大量新技术的采用和设施投入的增加,美国养殖场的数量相对减少,但规模却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工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美国规模在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所饲养的生猪占全国生猪总产量的55%,3家最大的肉鸡公司已能生产美国42%的肉鸡(现代畜牧业课题组,2006)。(2)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善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国家、集体(合作社)和私人组织共同承担,各国的服务组织形式不同,但真正的主角是合作社和私营涉农工商企业,服务内容包含了从良种引进、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灾害预测防范、产品保险供应等各个方面,有力地支撑着畜产品规模化生产,促进了畜牧业的一体化经营。
(二)注重科研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畜牧业发展的动力有市场的拉动,也有政策的引导,但关键是科技的推动。高度重视畜牧科技的研究、扩散与推广工作是发达国家加强畜牧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和主要经验。近年来,国外发达国家通过科研机构和推广部门有机结合,相互配合,形成了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网络,使得一大批高新技术得到有效示范推广应用,大大提升了畜牧业发展水平。(1)禽品种改良和良种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大大提升畜禽的总体生产能力。值得借鉴的是国外整合资源开展联合育种范式和产学研合作利益联结机制。发达国家在政府和协会的统筹协调下,实施全国范围的联合育种,充分挖掘利用优秀种质资源,实施统一遗传评估,建立统一育种信息共享发布机制,从而促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同时,利用跨国育种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寻求伙伴开展联合育种。发达国家育种体系不仅包括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公司和生产者等市场主体在育种过程中也高度参与,美国就以大育种公司为主导,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利益联结机制(李冉,2014)。(2)高度重视畜牧科技推广,促进畜牧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利用。国外发达国家各国政府注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和充足科技推广经费支持,辅助农业推广机构建立的全国性计算机信息推广网络平台,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场、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确保更广范围的人们接受培训并加以实践,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畜牧业的发展。如美国通过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体系,使得美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达8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
(三)注重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防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畜产品贸易往来频繁,但畜产品产地环境的恶化、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添加剂以及动植物疫病的传播等,都为畜产品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动物疫病防疫问题的重视程度高,管理机制完善,检测技术手段先进,有力地保障了本国的食品安全和疫病的防控。(1)畜禽产品安全追溯是一种国际经验举措,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食品信息的可追踪系统等,包括从原材料的产地信息,到产品的加工过程,直到终端用户的各个环节,逐步起到了以统一标准为中心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配套管理体系。(2)畜牧业标准化是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国际发展趋势,是规范畜禽产品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在发达国家,包括注重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与工艺、严格产品质量的畜牧业标准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相对成熟,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3)注重提高动物疫病防疫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的兽医防疫和监测预报体系,鼓励卫生专业人员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跨部门和机构合作,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与协调,确保动物健康免疫,提高产品质量并确保消费者的健康。
三、国外畜牧业发展趋势给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启示
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正处于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阶段,借鉴国外畜牧业发展经验,推动畜牧业的现代化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动力。
(一)我国畜牧业发展潜力较大我国畜牧业发展较快,2013年,人均肉类占有量62.7kg,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禽蛋占有量21.1kg,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奶类占有量26.8kg,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肉类和禽蛋产量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世界第三。数量扩张已不再是首要任务,而且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供给过剩,买方市场特征明显。但世界畜产品生产和消费增长趋势显示,未来中国每年700万新增人口、1000万新增城镇化人口,加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农村居民对畜产品消费能力的提升,我国畜产品消费增长的空间还较大。当前,我国畜产品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以禽肉生产为例,我国肉鸡上市比发达国家日龄长5~8d,体重低0.3kg,成活率低8%~10%,生产效率是欧美的1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14),这意味着我国畜产品生产能力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预测未来几年内我国要着重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优化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结构,为城乡居民提供有质量保证的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将是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强化动物疫病防疫和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动物疫病和食品安全问题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冲击和影响行业发展、损害政府公信力,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畜牧业生产及其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与我国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在动物疫病和食品安全上高度重视,以及完善的疫病防疫和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一是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包括兽药研制、基层兽医防疫体系构建、疫病监测预报网络等。二是应制定统一标准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整合现有追溯系统,按照猪、牛、鸡等品种特点或企业特点改进现有的可追溯技术,并推广和示范,建立全国统一的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和推广标准化养殖。标准化养殖能有效避免或控制产地环境污染、养殖源头污染和动物疫病。美国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和欧盟的良好农业规范(GAP)对我国推广和发展标准化养殖提供了有益借鉴。四是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借鉴国外市场准入制度,强制要求从事畜产品生产、销售的相关企业必须通过ISO9000、HACCP认证,限制企业数量的盲目增长,规范和提高政府监管(白裕兵和浦华,2013)。
(三)建立健全商品化社会生产服务体系从发达国家看,畜牧业商品化社会生产服务体系是随着畜牧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大,直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者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专门从事为畜牧业生产的劳动者提供所必需的产前良种繁育,产后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以及生产过程中疾病防治、检疫监测、灾害预测防范、产品保险供应等各种生产性服务。当前我国畜牧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商品化程度不高,私营涉农部门发展薄弱,畜牧业商品化社会生产服务体系中养殖、加工、经营、销售等环节不配套,家庭经营制度下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流通的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为此,我国畜牧业商品化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一是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商品化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应把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点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畜产品商品化率上,从我国区域资源禀赋特征出发,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符合条件的地区扩大商品化生产规模。二是构建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格局,鼓励合作社和私营涉农工商企业参与畜牧业商品化社会生产服务网络分工体系,加强畜产品运销和加工等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最薄弱环节建设。
(四)增强畜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国外发达国家科研院所、农场、企业及政府等构成的多元化畜牧业科研及成果推广体系,大力提升了其饲料生产、育种、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含量和贡献率。目前,我国畜牧业科学技术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我国二元经济发展结构,农村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条件尚不适应现代养殖业的发展。与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仍较低,许多科技进步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利用,制约了畜产品生产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为此,一是要加强对畜牧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掌握一批关键性技术。畜牧业不仅需要高新技术的引领,还需要基础应用技术的支撑。围绕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环节、技术,依托资金、人才投入,组织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的重大科研成果,提升畜牧业的科技引领和支撑能力。二是加快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要不断提升各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支持和鼓励应用型畜牧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服务公司、涉农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技术推广服务,加快推广优质饲草生产、舍饲半舍饲、品种改良、疫病防控、产品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养殖者生产技术水平。
(五)实施畜牧业“走出去”开发战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日益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资源和环保问题。据测算,目前养殖业每年消耗3.2亿t配合饲料,其中65%左右是饲料粮,折合2.15亿t谷物,粮食安全压力主要在饲料粮。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畜产品需求,亟需加快畜牧业“走出去”开发战略,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因素与畜牧业的发展相协调。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制定中国畜牧业“走出去”开发战略规划,并制定重点产品和重点国家的投资合作规划,加强对国内企业赴境外无疫区开展畜牧业投资合作的宏观指导与引导;二是充分利用多双边农业合作机制,立足畜牧业生产资源和市场互补性要求,发挥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支持国内企业境外投资畜牧业育种、生产、加工、物流、贸易等产业链开发;三是建立畜牧业合作专项促进基金,以补贴或贴息等形式对一些重大合作项目,尤其是在畜牧业科技合作领域的合作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促进国内外畜牧资源更好配置,实现我国与合作国畜牧业的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畜牧业生产力和竞争力,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刘志颐,张弦)
上一篇: 中国兽药经销商转型发展风云对话高峰论坛在南昌顺利召开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