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0引言

     养牛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城乡居民对牛肉的需求也不断增长。1979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保护耕牛和调整屠宰政策的通知》,允许菜牛、杂种牛等肉用牛育肥后出售屠宰,标志着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开始。江西省肉牛产业近年来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活跃的重要产业,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发展为推动农村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牛肉因其瘦肉多,脂肪少,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A,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首选食品。肉牛产业既是保障农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又是推进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结构改善、增加从业人员收入的重要产业。牛肉营养丰富,益于健康,国际上通常把牛肉的人均占有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人均牛肉占有量不足5kg,在世界排名第103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空间。发展肉牛业生产,提高我省牛肉的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是实现农副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居民就业渠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探索肉牛高效生产模式,对提高我省肉牛养殖经济效益,激发农民养牛积极性,推进肉牛业的快速发展有重要作用。

1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江西有着悠久的养牛历史,但长期以来,养牛主要以役用为主,肉牛主要来自淘汰下来的老弱残牛,真正意义上的肉牛产业的出现是最近10来年的事。江西省以地方黄牛为主,主要有吉安黄牛、高安黄牛、广丰铁蹄牛等,个体普遍较小,生长速度慢,出栏率低,屠宰率低。肉牛的发展过程经过役用期、役肉兼用期和肉用期三个阶段。大体划分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役用期,20世纪70年代后为役肉兼用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进入肉用期。

     由于产业链中利益分配不均,养殖户逐渐减少,出现了私屠滥宰的现象,导致基础母牛存栏不足,加上生产方式落后,各地牛源短缺,因此肉牛产业后劲不足。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肉牛存栏数处于下降水平,主要是近几年农业机械化实行推广运用,役用牛使用量减少,特别是2010年比2009年下降了20%的存栏量,是由于2009年江西省加大了小型农机的推广运用。由表2可以看出,农村人均肉牛消费量很低,所占肉类比重都不超过3%;最近几年人们对牛肉消费有所增加。受市场调控牛肉价格不断上升,人们对肉牛养殖知识和意识提高,从2010年开始肉牛存栏头数和出栏头数正在逐步上升,商品率不断提高,使耕用型肉牛不断向商品肉牛的方向转变。近年来江西省肉牛养殖得到恢复性发展,随着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我省肉牛养殖户增加、规模加大,专家指导、广大养殖户技术知识提高,使养殖效益提高,肉牛产业得以平稳发展。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增长以及城市与农村居民对牛肉需求量的显著增加,还会进一步推动居民对牛肉的需求,牛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会非常突出。散户退出肉牛养殖业趋势将减缓,江西省肉牛养殖规模经营能力提升与前几年大规模散养户刚性退出肉牛养殖业不同,大规模机械化以及城镇化替代引起的大量散户退出肉牛养殖业的趋势已经逐渐减缓,肉牛养殖的规模经营能力提升。目前,江西省留在肉牛养殖业的养殖户具备较高的养殖实力、抗风险能力强,如果有政策的推动,投资热情将会显著提升。肉牛养殖业抗风险能力强,也促使规模养殖户留在了肉牛养殖业,替代散养户成为了肉牛养殖群体构成中的主体,与此同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为了应对牛源严重不足以及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纷纷建立规模化的养殖基地,并实现企业与养殖户契约对接解决牛源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提升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2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良种体系、养殖管理体系不健全,养殖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

     近年来江西省肉牛存栏量和牛肉产量开始下滑,牛肉供不应求,牛源短缺,肉牛业发展总体呈短缺态势,牛肉注水、走私进口等问题严重。肉牛产业面临此危机,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牛的用途改变所致。牛从耕牛向肉牛转换,对农户来说,过去养牛既能提供生产性服务,又能作为肉牛卖掉,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但现在只能作为肉牛卖掉,从经济价值上来说与养猪、外出打工相比不具优势,所以出现越来越多的弃养现象。2000年以来大量宰杀母牛和青年牛更对本已危如累卵的肉牛产业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优质畜牧品种是发展高效畜牧业的基础,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实现畜牧业转变方式的载体。江西肉牛目前缺乏良种的支撑,肉牛业生产的主导品种仍然是肉用性能欠佳的地方黄牛品种,导致头均牛肉产量低,屠宰率低。肉牛生产在江西尚处于弱势产业地位,肉牛育肥技术含量低,屯肥速度慢,全省肉牛产业实际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空间巨大。与生猪和奶牛产业所获得的大力扶持和补贴政策相比,对肉牛产业的发展显然缺乏足够重视。全省在肉牛生产与研发上投资力度不足,在饲养管理方面处于由耕牛饲养向肉牛饲养过渡和以总结改进农民饲养经验为主的阶段,在饲料调制上处于模仿奶牛或者“有啥喂啥”以及“琢磨着喂”的阶段,以现有饲草料为主,难以保证饲草料的数量与质量;缺乏规范、科学化的饲草料加工与利用技术,无法保证饲草料的利用效率和育肥效果,更无法保证肉牛的质量与规格,使牛肉质量的稳定性也无法保证,缺乏竞争力。草料单一,导致部分肉牛营养过剩,造成资源浪费,而部分肉牛营养不足,导致肉牛育肥增重慢、育肥生产周期长,肉牛养殖效益不高及牛肉品质差的问题突出,严重地影响肉牛屯肥性能的发挥,这已成为限制江西省肉牛业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

     肉牛养殖生产周期较长、投资大,养殖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在其中,例如牲畜疫病、饲养管理等因素。人们通常理解牛肉是肉牛肉、奶牛肉、水牛肉等所有牛种类的总和,不区分犊牛肉、小牛肉和老牛肉,把这些统称为所谓的牛肉。养殖户受教育程度低,学习养殖技术较困难,接受先进养殖管理理念差,从事肉牛养殖主要靠经验,缺乏科技理论指导,对先进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缺乏认知,学习和运用科技能力的自觉性、主动性差。发生肉牛疫情,很多养殖户对情况不了解,苦无对策,又缺乏技术人员指导,仅凭传统的养殖经验和养殖方式处理,耽误救治和控制疫病的时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疫病、设计圈舍、选择场址等都需要技术人才的专门指导,肉牛产业过程就更需要专业技术指导。因此,肉牛产业各方面的科技人才缺乏,严重制约着江西省肉牛产业的发展。肉牛产品加工比较滞后,肉牛的精、深加工发展较缓慢,肉牛产业加工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现有肉牛加工企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科学技术、资金的投入支撑。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肉牛知名品牌稀缺。

3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对策

3.1建设并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利用基因组合等高新育种新技术培育新品种,以提高肉牛品质,确保在肉牛市场上竞争力。江西省可以利用地方品种牛耐粗饲、抗应激性强、出肉率高、肉质口感好、脂肪沉积好等优点,选择初生体重大、骨架大、臀部大,肥育效果好、产肉率高、市场反应好、经济效益高的个体后代,采用配套的杂交技术,实施肉牛良种杂交,建设肉牛繁育场和肉牛原种场。加强宣传力度,为地方肉牛品种保护与开发创造良好条件。肉牛主产区根据肉牛品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种选育方案并加以积极实施。对地方肉牛品种质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技术进行研究,做到以保为主,保育结合,以育促保,在保持种质资源特性的前提下,根据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选育,把潜在的商业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并加以选育和提高。适时引进优秀种公牛,用导入杂交育种模式,探索出优质肉牛专门化品种并推广应用。提高外来遗传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品种改良中心(站、点)建设,提高良种培育与供种能力,增强肉牛产业发展,提高养牛业生产水平,彻底改变江西肉牛种质和高档牛肉依靠进口的局面。肉牛良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要通过加强品种改良研究、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建立公牛站及技术推广站等一系列措施,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保障肉牛产业持续发展。提高肉牛存栏量,加强对杂交一代母牛的选留和保护力度,不断巩固改良效果。

3.2健全肉牛科学饲养管理

     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是肉牛养殖生产的基础。饲料营养要全面,平衡以免出现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等代谢性疾病,饲料质量要严格把关,严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饲料加工、贮存要严格遵守程序制度,防止营养成分的破坏及农药等化学物质污染,饲料和饮水要布局合理防止引起肉牛进食竞争。发达国家对肉牛饲养管理和营养调控已达到标准化、精准化水平,对肉牛饲料原料资源了如指掌。而目前江西肉牛生产中,多沿用传统的役牛饲养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发展。肉牛养殖是一项综合技术工程,包括草料加工生产、日粮配制、饲养管理、扩群繁育等技术的配套实施,是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肉牛养殖应根据不同生长、生理阶段、不同生产目标和水平的营养需要,科学配制日粮,提高肉牛草料转化利用率。在2013年的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暨秸秆养畜现场会上相关负责人提出努力增强牛羊肉综合生产能力,将成为畜牧业保证供给的一项重点任务,将下大力气推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秸秆养畜模式。江西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资源及草山草坡资源十分丰富,但利用率很低,仅为10%~30%,资源浪费巨大。农作物秸秆体积大,营养成分浓度低且不平衡,应对农作物秸秆进行青贮加工、添加发酵菌贮存等方法使秸秆饲料化,形成适于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较高的饲料。可借鉴肉牛饲养标准(2004)全混合日粮配制技术,饲料中混合农作物秸秆,配制日粮营养适宜、饲粮结构优化并能维护肉牛瘤胃环境的均衡性饲料。提高肉牛生长速度,加大肉牛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广肉牛科学饲养管理技术,要做到五个改变:①改变过去一牛一户单槽饲养为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和标准化规模养殖;②改变过去“有啥喂啥”为按肉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饲养、饲料合理搭配的科学喂养;③改变过去粗放管理为科学化管理,做到三定(定时、定量、定位)、四勤(勤添、勤拌、勤检查、勤刷拭)、六净(草净、料净、槽净、圈净、氺净、牛体净);④改变治病为防病;⑤改变养老龄牛为适时出栏牛,研究开发与组装应用现代肉牛饲养管理和快速育肥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水平,适时出栏获得高质量肉品及取得较高经济效益。

3.3肉牛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

     江西省肉牛业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于消费需求增长,肉牛生产出现产不足需的状况。当前,省内肉牛饲养方式正逐渐由放牧向全舍饲和舍牧结合的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肉牛生产正在形成产业化雏形,并将成为全省农业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对肉牛产业应进行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把分散农户养殖与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组成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产业化体系。产业化形式应多种多样,“龙头”可以是专业市场、加工企业、养殖大场、流通企业或中介服务组织。肉牛养殖的当务之急应以“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大技术投资,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形成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加快养牛业专业化、系列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进程,向生产集约化、过程无害化和产品优质化方向迈进,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提升肉牛养殖档次和水平,推进肉牛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肉牛生产效益,让肉牛产业实现突破式发展。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营养饲料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包淋斌)

上一篇: 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