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专业“落地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宠物经济悄然兴起,围绕着宠物而产生的一系列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产业方兴未艾,发展强劲。传统畜牧业和现代宠物医疗保健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特别是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为保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农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承担起培养“落地人才”的重任,需要大量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畜牧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为地方农业院校,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五十多年来一直承载着为我国输送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重任。目前,培养出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安心、肯扎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畜牧兽医“落地人才”,是新时期畜牧兽医相关专业教师的责任所在。因此,抓住我国重视畜牧业发展的契机,全面分析畜牧兽医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弊端,借鉴相关项目的研究成果,依托区域资源优势,运用自然辩证法原理,探索新的“落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黑龙江省乃至我国培养出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创新”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服务。
1确定畜牧兽医专业发展方向及目标
畜牧兽医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主要培养直接从事畜禽养殖、疾病防治、饲料生产、畜禽产品加工与卫生检疫、畜牧业产品开发与营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畜牧兽医人才需求量增大,改革畜牧兽医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一定数量的优秀畜牧兽医人才是本专业的最终选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产业化情况、本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遵循国内外畜牧兽医专业发展规律,突出了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的动物冷应激、牛病防治、新兽药研发等研究优势,形成了动物应激生物学与调控技术、牛病发病机理与诊断制剂开发、牛病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制剂开发、新兽药的研制及产业化技术研究等研究方向。专业发展方向的确定决定了人才引进的方向,也凝练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2畜牧兽医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根据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强化办学特色,培养出踏实敬业,会学善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畜牧兽医“落地人才”是当务之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为地方农业院校,按照专业服从本地区市场,课程服务于专业的理念,本着“厚基础、重专业、高素质、强实践”的原则,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从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四方面着手,极大优化了课程体系,深化了制度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2.1按照社会需求,以行业为背景整合专业课程内容
将相关专业课程合并,削减重复内容,组建综合课程。例如,动物生殖生理这部分内容,原来在动物生理学、动物药理学这2门课程中都分别进行讲解,通过调整,决定将这部分内容在动物生理学课程中讲述,动物药理学课程中去除。
为增强实验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优化组合了部分实验课程,增加了多学科综合性实验比例及部分设计性实验,设立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将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学以及动物药理学3门专业基础课程有机整合,并在原来自编的实验教材基础上,重新编写了动物机能学实验指导,打破了学科和课程间的壁垒,精选实验内容,删减重复性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保留3门实验课程中的的经典实验。在动物机能学实验中,还设立了学生实验设计模块,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落地人才”奠定基础。
2.2增强并突出课程实用性,调整课程的内涵与外延结构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选用本校教师编写的地方特色教材,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临床经验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对本地区畜牧业发展和现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作风。同时,根据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家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加强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在提高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通过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专业“落地人才”培养标准。
2.3采用分层次、分专业方向教学方式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依据学生志向,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有志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者,这类学生采用“高级科技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层次为准备参加工作者,依据学生兴趣和志向采用“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落地人才”。属于第二层次的学生,依据其兴趣和志向进行专业分流教育。将动物医学分为小动物医学方向和普通兽医学两个方向。其中小动物医学主要进行小动物,如犬、猫等小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教学工作,普通兽医学主要进行奶牛、猪、羊及禽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教学工作。
3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畜牧兽医专业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教学正在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的教学模式转变。
3.1制订实践教学双导师制并有效实施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从入学第三学期开始,属于“落地人才”方向培养的第二层次学生(2.3中叙述的层次划分依据),依据其个人发展趋势,确定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校外实习基地导师,来全面负责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通过校内导师的指导,第二层次学生中90%以上参与了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近两年,畜牧兽医专业学生21人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34人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获批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试点项目24项,其中包括国家级2项,省级6项;公开发表论文7篇。
3.2加强实践技能培训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利用课余、周六日和假期时间进入校内外实习基地,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小动物方向学生在宠物医院进行实习,学习宠物诊疗的全过程,包括接诊、化验、诊断、治疗等。深入奶牛场实习的学生,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年多的临床实习,基本全面掌握了奶牛的生产过程及相关的疾病防治技术。
3.3进入生产一线,强化实践成果
通过课余实的实践学习,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畜牧生产的整个过程,对所从事的专业有了全面的了解,并在入学的第七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第八学期进行毕业实习时,在拟签约的单位(大型现代养殖场、动物医院、规模化饲料生产企业等)进行定岗实习,提前进入生产一线,完成三个月的试用考核期,毕业后即可成为正式职工参加工作。
4畜牧兽医学专业“落地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估
通过畜牧兽医学专业“落地人才”培养模式的整改,学生的品德修养及专业知识储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据统计,2009级动物医学专业专升本班级执业兽医师和执业兽医师助理通过率为37.7%;学生张欣鑫等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学生王健等参加由教育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兽医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大学生“生泰尔”杯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并荣获二等奖,开辟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先河。目前,共建立畜牧兽医专业相关院企合作班4个,其中2012年后新增的企业合作班3个;2013年通过院企合作就业的学生占就业学生的69%。近2年来,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6%,研究生平均考取率达38%。通过与畜牧兽医相关企业沟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已成长为教学、科研、生产等岗位中的骨干,有的毕业生已经担任企业的中层或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优异的表现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社会声誉较高。
5结语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思想上应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长期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基层工作的决心;在能力上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特别是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落地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和实践,培养了一批符合畜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郭景茹,赵铁丰,倪宏波,赵清华,张旭,计红)
上一篇: 饲料添加剂对仔猪生产性能及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