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常见瘦肉精检测方法比较分析
“瘦肉精”是一类药物的统称,主要是肾上腺类、β激动剂、β-兴奋剂。我国所说的“瘦肉精”是指克伦特罗,对大多数动物具有促生长作用,增加动物的瘦肉量,提高饲料转化率,使动物及其肉品提早上市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据报道,使用“瘦肉精”的生猪平均每100kg可多获利40~60元。但人食用了含有较高残留量的“瘦肉精”动物产品后,会出现心跳加快、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头痛等中毒症状。同时“瘦肉精”还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产生蓄积,从而对子代产生严重的危害。“瘦肉精”残留对人体危害的典型案例就是西班牙克伦特罗牛肝中毒事件。我国政府早在1997年《关于严禁非法使用兽药的通知》(农牧发【1997】3号)文件中明确禁止“瘦肉精”在饲料和畜牧生产中使用。然而,近几年国内屡屡出现非法使用“瘦肉精”饲喂食猪、羊、牛等牲畜事件,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在对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过程中,检测则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常用“瘦肉精”检测方法主要有四种,即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色谱质谱串联法。这四种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其优缺点,本文结合“瘦肉精”监管工作实际,予以对比分析。
1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T)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检测卡含有被事先固定于NC膜检测区(T)的抗原和控制区(C)Ⅱ抗以及固定于结合垫上的金标抗体。当样品中的“瘦肉精”抗原在流动的过程中与胶体金标记的抗体结合,阻止了抗体和NC膜T线上的抗原结合,从而导致检测线颜色深浅的变化。当样本中没有“瘦肉精”或“瘦肉精”浓度低于检测限时,T线显色,检测结果为阴性:当样本中的“瘦肉精”浓度等于或高于检测限时,T线不显色,检测结果为阳性;而无论样本中是否含有“瘦肉精”,C线都会显色,以示检测有效。该检测方法是一种快速定性的检测方法,其特点是成本低,检测流程简单,不需要仪器设备,使用便捷,结果易于判读,可以用于现场检测,因此基层监督检测人员一般采用该检测法对活体动物进行大量筛查,检测样本一般为尿液或血液。但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低,检测限相对较高,约3ng/mL,检测结果易受人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误差,实验重复性差,检测结果只能作为一种初步判定,如出现阳性样品,需按照国家检测标准的法定程序进一步确证。
2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法是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的一种免疫测定技术。ELISA检测方法有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间接法测抗体、竞争法测抗体等,其基本原理是“瘦肉精”抗体或者抗原以物理性吸附于固象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抗体或抗原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此种酶结合物仍保持其免疫学和酶学活性。加入待测样品中的“瘦肉精”与酶结合物竞争性与固相载体上的“瘦肉精”抗体结合,酶结合物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洗涤后加底物,根据加入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断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若待测样本中“瘦肉精”含量高,则被结合的酶结合物少,显色就浅。加入终止液后在酶标仪上450nm波长处读取结果测定样品中“瘦肉精”的含量。该检测方法操作方法简单,对设备的要求不高,成本较低,灵敏度较高,检测限较低,一般尿液0.1μg/L,肉类0.3μg/kg~0.5μg/kg,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初步筛查,但不适用于现场检测。此方法虽然灵敏度较高,但特异性较高效液相色谱法差,不能同时分析多种成分,对有相似结构的物质具有一定的交叉反应,易出现假阳性,如出现阳性样品,需按照国家检测标准的法定程序进一步确证。推荐性检测标准主要有猪肝中克伦特罗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测定法(NY/XQ430-2003)、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GB/T5009.192-2003)、农牧发[2001]38号文件“猪尿中克伦特罗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测定法”、动物性食品中莱克多巴胺残留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农业部1025公告-6-2008)等。
3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又叫高压或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或近代柱色谱,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原理是溶于流动相中的各组分经过固定相时,由于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也就不同,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而分离。HPLC是我国检测“瘦肉精”的半确证法,适合测定热不稳定和强极性的β-激动剂及其代谢产物。该检测方法速度快,特异性强,分辨率高,灵敏度高,检测限低,一般尿液、肉类大约为0.5μg/L,且假阳性率低,可一次检测多种参数。但不足之处是步骤多、耗时长、费用高,对仪器设备及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难以在基层检测部门推广应用。推荐性检测标准主要有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方法NY438-2001、饲料中莱克多巴胺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20189-2006等。
4色谱质谱串联法
色谱质谱串联法分为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其原理是样品经气相或液相分离的分子受离子源轰击,电离裂解成分子离子,并进一步碎裂为碎片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综合作用下,按照M/Z大小进行分离,到达检测器检测、记录和整理,得到质谱图,实现样品定性定量分析。它的优点是把色谱高效快速的分离效果和质谱高灵敏度的定性分析有机合起来,能在多种残留物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对某种特定的残留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HPLC法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检测线,最低检测限可达到0.025ng,假阳性率更低,因此我国将GC-MS/LC-MS法定为检测“瘦肉精”的确证方法。但它的缺点同样是操作步骤多、耗时长、费用高,对仪器及检测人员检测水平要求更高,在基层检测部门基本无法推广应用推荐性检测标准主要有猪肝和猪尿中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气相色谱—质谱法(农业部1031号公告-3-2008)、饲料中13种β-受体激动剂的检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农业部1063号公告-6-2008)、猪尿中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农业部1025号公告-11-2008)、动物源性食品中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农业部1025号公告-18-2008)等。
5结语
以上四种检测方法是目前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检测“瘦肉精”残留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各有特点和不足之处,使用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性选择合适本部门的检测方法,以实现畜产品中“瘦肉精”残留的有效监测,进而杜绝“瘦肉精”的非法使用,提高畜产品食用品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武汉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裴小英)
上一篇: 结束俄罗斯之行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