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杂交鹿肠毒血症的诊断与治疗

杂交鹿肠毒血症的诊断与治疗

     鹿肠毒血症又称魏氏梭菌病或血灌肠病,多发于膘情好、食欲较强的成年鹿,此病呈散发性流行。该病在国内养鹿场常有发生。吉林省某鹿场1985-1987年由此病引起死亡的梅花鹿达127头。2001年以后,由于各鹿场都采取了相应的预防管理措施,大大降低了此病的发生率,减少了鹿的死亡。

1病原体

     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是革兰氏阳性厌氧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形成荚膜。中央或偏端芽孢,芽孢超过菌体呈梭形。本菌可产生致死毒素、溶解毒素、神经毒素和坏死毒素。根据中和试验确定分为A、B、C、D、E5型,其中A型菌为人畜共患气性坏疽病的主要致病菌,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的是B、C、D型。

     牛乳培养基中,在接种培养8~10h后牛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块变成多孔的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试管外,即为“暴烈发酵”。

2流行病学

     魏氏梭菌存在于土壤或污水中。当鹿采食了被此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发病,也可以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被传染。此病80年代已在吉林零星散发,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并且在我国的四川、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等省广泛流行过。A型为主要病原菌,其它因素协同作用。本病多数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母鹿和仔鹿的发生率高于种用公鹿。仔鹿可暴发流行,经常整圈发病,病死率20%~70%;种公鹿和母鹿呈零星散发。成年鹿常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病鹿不愿活动,有的离群呆立,趴窝不起,也有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而且一旦鹿场发生本病则较难清除。

3临床症状与剖检

3.1临床症状

     本病特点是突然发病死亡,很少见到明显症状,一般于发病10h内死亡,个别病程能延缓到2~3d。病程稍长的表现为精神高度沉郁,鼻镜干燥,反刍停止。病鹿腹部鼓胀,体温升高到40.5~42℃,呼吸困难。粪便带有大量黏液,呈酱紫色,有腥臭味。后肢及肛门常被血液污染。病鹿疝痛症状明显,四肢常呈叉开、腹部向下用力姿势。死亡前运动失调,后肢麻痹,口吐白沫,昏迷倒地死亡。

3.2剖检

     病死鹿尸体营养良好,尸僵完全。主要病理变化在胃肠道。腹部显著膨大,皮下结缔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胸腹腔有大量暗红色血样液体流出。真胃变化明显,有大面积出血斑,呈紫红色,严重者呈坏死状态。小肠变化最为显著,小肠外观呈血肠样的红褐色,小肠黏膜发生弥漫性出血,内容物混有大量血液,肠系膜染成暗红色,淋巴结出血水肿。肾稍肿大,变软,丧失原形,皮质与髓质界线不清。

4诊断

     此病可根据流行病学和剖检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4.1镜检培养

     无菌采集病死鹿的肝、脾病样,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呈革兰氏阳性染色,单个或2个纵形排列短粗且两端钝圆的大杆菌者为疑似。同时可做细菌培养和动物试验。

4.2动物试验

     取病变的鹿回肠内容物。用2~3倍生理盐水混合后于3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用赛氏细菌过滤器过滤。于兔耳静脉接种2~4mL/只。如果毒素含量较高,家兔于10min左右死亡;毒素含量低,家兔30~50min后趴卧,呼吸、心跳加速,60min后恢复正常;如不含毒素,家兔无反应。

4.3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是确定毒素类型和确诊的一种特异性诊断疗法。用魏氏梭菌抗毒素与被检的肠道内容物滤液做中和试验。

5防治

5.1预防

     ①防重于治。想要减少鹿魏氏梭菌病发病就要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条件,保持鹿舍干燥,搞好环境卫生,对环境、用具、人员严格消毒,特别是防止饲草和饮水被污染。②应在早春接种疫苗。可选用狂犬病和魏氏梭菌二联苗,皮下注射5mL,有效免疫期1年。使用羊“快疫、肠毒血症、猝疽”三联苗进行预防接种,也可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③发病后,对病鹿进行隔离治疗,对鹿舍及周围撒布生石灰消毒,食槽、水槽和用具等用消毒液浸泡,防止疾病蔓延。

5.2治疗

5.2.1药物治疗

     本病病程短、死亡急,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对病程稍长和受威胁鹿可注射抗生素。

5.2.2紧急免疫治疗

     在出现症状12h内紧急隔离病鹿,对病鹿猪舍肠毒血症高免血清,每日3次,同时静脉注射10%葡萄糖补液。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郑雪,宋百军,马丽娟;长白山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吉林省,刘建博;吉林省桦甸市公吉乡畜牧兽医站,康伟)

上一篇: 原州区牲畜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