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贵州省铜仁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贵州省铜仁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猪粮安天下,体现了生猪产业在我国农业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着力良种猪的“内推外引”,狠抓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生猪产业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了进一步推进铜仁市生猪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笔者结合统计资料分析和调查,概述了铜仁市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铜仁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贵州省铜仁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生产总量现状
   
     从2007年到2013年,铜仁市生猪生产快速发展,产量持续增加,成为铜仁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08%、2.91%、5.08%、4.78%;2013年猪肉产量占肉类的比重为82.5%,人均占有量达到46.48kg。
    
1.2标准化规模养殖现状
   

     生猪是铜仁市传统养殖业的主要养殖对象,大部分以散养为主。随着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全市创建的生猪标准化规模示范场已有144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场5个,省级18个,市级121个。通过示范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提升了铜仁市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也不断提高了规模养殖的出栏比重。与2007年相比,2013年,铜仁市生猪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生猪的比重达到35.03%,比2007年提高10.7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6.29%(表2)。
   
1.3良繁体系现状
 
     “十一五”以来,铜仁市把畜禽良繁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核心,实施生猪良种“内推外引”工程,建设良种猪场175个,其中,地方猪种遗传资源江口萝卜猪种猪场5个,黔北黑猪种猪场1个,黔东花猪种猪场1个;四川铁骑力士集团从美国引进500头原种猪在铜仁市碧江区建设的原种猪场已全部投入生产,四川华西希望集团在松桃县建设饲养良种能繁母猪5000头规模的现代化种猪场将于2014年5月投入生产,猪改点1535个,形成了市、县、乡三级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良种猪实现了自给。

1.4产业化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铜仁市以培育壮大畜牧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抓手,积极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畜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涌现,全市已建成省级畜牧龙头企业8个、市级47个、县级33个;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其中年产值1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2个;落户铜仁市的四川华西希望集团建设30万头肉猪生产体系,年生产10万头种猪场的建设已基本完工;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建设年出栏肉猪30万头的二期工程即将建成投产;江苏雨润集团建设年屠宰加工200万头生猪生产线屠宰加工企业,目前正在试运行过程中,即将正式投产;广东温氏集团也将于2014年6月入住铜仁市玉屏县,启动建设40万头肉猪生产体系。铜仁市已发展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7个,会员8509人,涉及农户12145户,其中印江县梵净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通过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从而推动了铜仁市生猪产业的发展。

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是制约生猪养殖的“四大”瓶颈

     一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和养殖成本增加,从事副业养猪的散养农户减少,而规模养殖的发展还不足以弥补散养户的退出,将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二是国家实施严格保护耕地政策,用地征用的审批难度加大,土地租赁成本增高,土地使用协调的难度加大;三是由于缺乏抵押担保,融资困难,银行贷款更困难,资金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养殖户;四是由于机构改革,乡镇没有畜牧兽医服务机构,技术服务机构不健全,加之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甚至没有专职专用,同时养殖场缺乏专职技术人员,养殖场难以引进、吸收、应用先进的养猪技术,关键技术难掌握,特别是种猪场选育水平低、供种能力小,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2.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引入铜仁市的国内知名龙头企业目前正在建设过程中,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管理经验缺乏,产业链不长,增加值少,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对养殖户带动作用不强,龙头效应不明显;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松散,互利互惠的机制没有建立,没有起到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作用;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专合组织等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造成产、加、销相对脱节,制约了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3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依然存在

     当前铜仁市生猪产业在畜牧业大发展、大流通的形势下,面临着国内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活畜流通引发重大疫病危险不断增加的局面,加上技术服务机构不健全,一些乡镇基层的专业技术队伍不够稳定,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较差,发生动物疫病的风险依然存在。

2.4粪污污染是当前生猪养殖发展面临的难题

     随着生猪规模养殖场数量的不断增加,猪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生猪存栏量与猪肉产量逐年递增,但与规模养殖相适应和配套的排污技术设备及设施却严重滞后。养殖场(户)因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大、治理成本高,在建场或扩建时仅配套农业沼气工程,粪污处理的设施不全,有的粪污处理主要是直接外排到一个临时粪坑,或简单堆积发酵后直接对外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给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不仅引发了难以解决的矛盾,更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3发展对策与建议

3.1加大发展扶持力度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着力构建支持畜牧产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出台产业发展相关配套优惠扶持政策,解决“用地难”,落实“双线”目标考核,兑现奖惩机制,尤其是对产业发展成效突出的县、乡(镇)要进行重点奖励。二是整合资金,扩展各级财政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资生猪产业;加大金融信贷协调力度,引导银行资本积极投入生猪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建立担保机构,缓解农村信贷矛盾;加强落实养殖保险,降低生猪养殖风险,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生猪产业建设配置,促进现代生猪产业跨越式发展。

3.2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依托落户松桃的华西希望、落户碧江区的铁骑力士和江苏雨润、落户玉屏县的广东温氏等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利用外来资本、技术和管理方式,支持和推动现有龙头企业实行战略性整合和重组,打造新型龙头企业群体;同时从实际出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态规模养殖方式快速发展,逐步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支持畜牧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探索总结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模式,提高生猪养殖户生产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作用,强化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农户”等多种运作模式,采取“订单养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推动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3.3强化技术保障和支撑

     一是健全畜牧兽医服务机构,充实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做到畜牧兽医干部专职专用;加大对大中专学生到生猪规模养殖场就业或创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强生猪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遗传改良、地方良种猪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生猪营养和饲料配制技术、生猪饲养环境控制技术和疫病防控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制定各项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推进畜牧兽医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提高科技入户率,提升整个生猪生产的科技水平。

3.4加强疫病防控工作

     在生猪定点监测统计的基础上,加强对生猪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健全应急预案,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是动物防疫的第一责任人,积极完善健全动物防疫冷链体系,推进动物及公共产品的产地检疫,大力推行动物防疫程序化免疫,防、检结合,健全生猪养殖档案,建立畜禽标识及其疫病溯源系统,逐步实现饲养、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全程追溯,切实提高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

3.5解决好粪污处理问题

     强化《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贯彻执行,切实抓好生猪养殖的污染治理:一是新建规模养殖场要与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优质林果、生态养殖园及优质有机肥生产厂等建设项目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种养结合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二是对养殖实施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配套沼气项目,实现达标排放,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确保生态美化、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温馨的人居环境,实现生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铜仁市畜牧兽医局,田宏智,肖正华)

上一篇: 11.11超强网购饲料攻略,优惠仅此一天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