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饲料的几种常用原料
1玉米
具有很好的适口性和消化率,含消化能最高,粗纤维含量低,蛋白质含量也低,特别缺乏核氨酸和色氨酸。因此,用玉米喂猪时,必须与豆饼(粕)等合理搭配,才能获得好的饲喂效果。
2大麦和小麦
大麦含粗蛋白质12%左右,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比玉米高,所以蛋白质品质好,大麦适口性好,适于饲喂各种生理阶段的猪,特别适于喂肉猪。
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和品质高于玉米,脂肪和粗纤维含量都比玉米低。小麦饲用价值与玉米大致相同。小麦含消化能高,可作为早期断奶仔猪的基础饲料。小麦可做肉猪的饲料,能生产出品质好的猪肉。小麦喂肉猪必须配合含高赖氮酸饲料,或添加合成赖氨酸,以弥补其赖氨酸不足,否则饲养效果较差。
3高梁和稻谷
高粱含消化能和粗蛋白质均比玉米低,缺乏赖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种皮部分含有鞣酸,有苦涩味,影响适口性。高粱搭配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饲料喂肉猪和种猪,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容易引起便秘,怀孕后期的母猪不宜喂量高粱,以免引起流产。
稻谷的蛋白质均低于玉米。赖氨酸、蛋氨酸含量都较低,粗纤维含量高。稻谷配合饲料时需搭配蛋白质饲料,稻谷在配合饲料中占20%~50%,可生产出高质量的猪肉。甘薯干是优良的能量饲料,含消化能高,接近玉米,含蛋白质低,约为3.3%,粗纤维低,故消化率高。甘薯干配制配合饲料时,最好与豆饼或酵母搭配,仔猪对甘薯干的利用率较差,一般不用或少用。甘薯干贮藏不当易发霉,霉烂的甘薯干和带黑斑病菌的甘薯干也不能做猪饲料,否则会使猪患病。
4麸皮和米糠
麸皮是小麦制粉后的副产品,含淀粉50%以上,含较多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麸皮含磷丰富含钙少,又缺少维生素,应与玉米、大麦、高粱等饲料搭配饲喂猪,并且更适宜饲喂哺乳母诸。
米糠是稻谷加工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100千克稻谷一般可加工出大米72千克,砻糠22千克,米糠6千克。米糠是糙米加工成白米时的副产品,富含淀粉,粗蛋白质含量12%以上,含磷多含钙少,含维生素B族丰富。米糠含脂肪较多,在肥猪日粮中不宜喂得过多。若超过25%,会使猪的消化率降低,产生低品质的软肉脂。幼猪喂米糠过多,尤其是酸败的米糠,易引起腹泻。同时米糠贮存时要放在高燥地方,以免变质。
砻糠是指稻谷碾米时分离出来的稻谷壳,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木质素,不适用作猪的饲料。统糠是由砻糠和米糠组成的,含粗纤维含量约24%~30%,粗蛋白质5%~7%,营养价值低,属于粗饲料。米糠是指糙米加工成白米时分离出来的种皮、糊粉层和胚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其营养价值与大米加工程度有关。加工的大米越白,胚乳中的物质进入米糠越多,米糠的能量越高。米糠的粗纤维含量在5.7%左右,粗蛋白12.8%左右,粗脂肪16.5%左右,粗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贮存时间长时,会发生酸败和结块。
5豆饼和豆粕
豆饼是大豆(主要是黄豆和黑豆)榨油后的副产品,在各种植物中营养价值最高。一般来讲,每千克豆饼的干物质中消化能均在12.5兆焦以上,粗含量在40%以上,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高于任何一种饼类饲料。其中猪所必需的赖氨酸含量达2.5%~3.0%,比玉米高10倍。豆饼、豆粕因蛋白质丰富,纤维素少,适口性较好,成为喂猪不可少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大豆籽实脱油方法主要有压榨法、浸提法和预压-浸提法三种。传统的压榨法是将籽实精选-脱壳-粉碎-压片-预热后,进行机榨脱油,剩余产物呈饼状或片状,通称为豆饼。而浸提法和预压-浸提法,是先将籽实处理好,再经轧胚后放在溶剂中提油,抽油后的剩余物便是豆粕。由于榨(提)油设备与加工工艺的明显差异,压榨法脱油率低,致使其副产品豆饼中仍含残油量4%,而含水量一般都在13%以上,这样容易因氧化而造成酸败,不利于长期储存。反之,采用浸提法脱油后的副产品豆粕,残油量低于4%,水分含量小于13%,且蛋白质含量一般都在43%以上,同时脲素酶、胰氨活性低,对猪无不良影响。目前国内大型饲料厂和养殖场在加工饲料特别是生产浓缩料时,大都使用豆粕而不用豆饼。表面上看,豆饼比豆粕便宜些,但由于豆饼、豆粕在水分、蛋白质含量上存在差异,还是使用豆粕更划算。
(黑龙江省海伦市向荣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畜牧站,戚友祥)
上一篇: 【调研】猪料市场转型进行时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