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季节性不育的几种因素
母猪的季节性生育力降低常见于夏季和早秋,主要表现为小母猪的初情期延迟,母猪的产后发情延迟,有或无规律的返情,产仔率降低,胚胎死亡,卵巢囊肿和安静发情等。虽然光照周期对季节性繁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其他环境因素也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例如猪舍条件、营养水平、光照强度、猪群大小、猪舍温度以及猪只之间的关系等。
1季节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
在表现季节性繁殖的动物,光照信号传递到下丘脑-性腺轴系发挥作用,这些动物具有光照测时系统,能将光照信号转变为激素信号。据报道,猪在夜晚时褪黑素浓度不升高,但在各种光照条件下都会出现夜晚褪黑素浓度的升高,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除测定方法本身外,也说明在猪也存在有其他季节性繁殖动物所具有的神经内分泌基础,而且也与其他动物没有明显不同。
2季节对怀孕的影响
怀孕的季节性中断是指在夏、秋季节配种后怀孕的母猪,其胚胎可存活一定时间,但在附植后一星期左右,全窝胚胎都发生胚胎死亡的现象,因此引起猪的季节性不育。发生这种不育的母猪配种后25~30天表现发情,但从发情到发情的间隔时间无规律,因此母猪表现为屡配不育。但由于季节和营养对促黄体素(LH)分泌的影响不足以引起黄体退化和怀孕中断,因此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LH对孕酮的作用导致胚胎产生的信号不足,母体也不能对胚胎产生的信号发生足够的反应,最后导致怀孕中断。猪和其他动物一样,光照条件的变化也是影响其繁殖的重要环境因素,猪也能和其他季节性繁殖的动物一样对光照变化发生反应,因此在夏、秋季节生育力降低。夏、秋季节LH的分泌减少,同时由于常用的配种后限制饲喂使得LH进一步降低,虽然这种降低不足以引起黄体退化,但可降低孕酮的分泌,也可使得子宫内膜组织营养的产生减少,最后导致胚胎发育迟缓,不能产生足够的雌激素信号刺激母体维持怀孕,因此母猪多在配种后24~30天返情。
3环境因素
猪舍条件及社会应激。据报道,如果怀孕母猪单个饲喂则更有利于提高产仔率,怀孕母猪成组饲喂时,组越大则在季节性生育力降低时产仔率的降低越明显,而单独饲喂的猪则没有这种波动,说明怀孕母猪单独饲喂有利于其繁殖。另据报道,单独饲喂时从断奶到发情的间隔时间延长,因此有人建议对成组饲喂的怀孕母猪,可通过营养措施提高其产仔率。成组饲喂时产生的社会应激可引起皮质醇浓度升高,特别是在社会等级低下的母猪尤为明显。因此,对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反应明显的母猪,其最有可能会因社会应激而发生季节性不育,这在小母猪更加明显,因为其比成年母猪更易发生季节性不育。这些也说明由于应激而引起季节性不育的环境因素在季节性不育的发病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组饲喂时猪的密度、饲喂限制等均可能通过皮质醇发挥作用。
高温可产生热应激,因此能引起季节性不育,但在猪降低温度并不能改善季节性不育的情况,而且在全球各大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季节性不育仍然都有发生,其严重程度也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很明确,在温度开始下降的8月份这种不育仍然存在。因此,温度可能在季节性不育中并不发挥主要作用,但高温可减少泌乳母猪的摄食,可使夏、秋季断奶到发情的间隔时间延长。
季节对公猪的生育力也有明显影响,而且也通过公猪影响母猪的生育力。如果采用合适的公猪刺激,可以提早小母猪的初情期,公猪刺激也可缩短夏、秋季节断奶到发情的间隔时间。
4营养因素
母猪在生产周期中必须避免其体重发生波动,这可通过在泌乳期母猪自由采食及怀孕后的限制采食来实现,而怀孕期的限制采食可以避免猪的过度肥胖及由此产生的难产等问题。此外,提高胚胎生存的最重要的方面是在配种前通过提高营养水平来提高胚胎数量,而在配种后的营养应该限制饲喂以支持胚胎的发育。但这些饲喂方法仍然可引起猪的季节性不育,尤其是妊娠猪成组饲喂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由此也表明在制订猪的营养计划时必须考虑季节因素。在妊娠的前4星期,高营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猪的季节性不育,这种作用可能是在妊娠的第12天黄体依赖于促性腺激素而起作用的。
(辽宁省法库县兽药饲料监察所,于福秋)
上一篇: 规模化商品肉猪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