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猪的选择与培育
在规模养猪生产中,猪群按管理及日龄划分为繁殖群、哺乳仔猪群、育成群、育肥群。其中,繁殖群是猪群的关键。繁殖群由种公猪和种母猪构成。饲养种猪的目的是使它们持续提供大量的商品猪,提高经济效益。故养好种猪是养猪生产的关键。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疾病、饲养管理、遗传缺陷等),每年大约有25%~35%的母猪被淘汰,为了保证猪场正常生产的均衡性需要及时补充后备猪,而后备猪的选择与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猪场的生产水平。
1 后备猪生长发育特点
1.1体重的增长
体重是身体各部位及组织生长的综合度量,并表现着品种的特性。在正常饲养条件下,猪体重的绝对值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其相对增长强度则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到成年时,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1.2 猪体组织的生长
猪身体内骨、肉、脂、皮的生长强度因月龄及品种类型而异。骨骼从出生到4月龄生长强度最大,其后稳定;皮是出生到6月龄生长快,6月龄后稳定;肉是4~7月龄生长快;脂肪则始终在生长,6月龄后更为强烈;消化器官亦自出生即强烈生长,4月龄后减慢。
1.3猪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随着猪体组织及体重的生长,猪体的化学成分也呈规律性地变化,即随年龄及体重的增长,水分及蛋白质、灰分等含量下降,而脂肪迅速增加。随着脂肪量的增加,猪油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相应增高,而不饱和脂肪酸减少。
1.4身体各部位的生长
各组织器官和身体部位生长早晚的顺序大体是:①神经组织;②骨骼;③肌肉;④脂肪。
由上述可以看出:猪体各部位和组织生长速度的不平衡性,即揭示了其身体生长的内在规律,同时也为创造符合遗传性显现条件,顺应其生长特点进行饲养,而且要作为改变其生长模式和各组织器官相对发育程度的手段而有效地利用。
2 后备猪的选择
2.1后备猪定义
后备猪是指小种猪断奶后经过定向培育严格选择后用于生产的公母猪。
2.2后备猪选择原则
2.2.1 品种选择
在对品种进行选择时,还应该着手考虑父本和母本品种对经济性状不同的要求。父本品种侧重于生长肥育性状和胴体状况,重点要求日增重快、瘦肉率高;而母本品种侧重于繁殖力高、哺乳性能好。
2.2.2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选择
大中城市重点要求猪瘦肉率高;而小城镇则可侧重于日增重快,肥瘦适中,易饲养,低成本方向选择。
2.2.3 结合当地自然、经济条件,进行选择
如自然条件以湿热为主,选择时应以耐湿热猪种为好;而自然条件干燥、寒冷的西北,要求猪种耐寒性好。
2.2.4 兼顾饲料、猪舍、设备等条件
饲料的来源和价格对选择品种关系密切。
总之,选择后备猪时既要突出重点性状,又要兼顾全面,重点性状不能过多,一般为2~3项,以提高选择效果。如肥育性状重点选择日增重和膘厚;繁殖性状重点是活产仔数、断奶仔猪头数和断奶窝重,这些既反映产品质量又是容易测定的性状。
后备猪应健康无病,要特别注意体质结实,符合品种(或品系)的要求,以及与生产性能有密切关系的特征和行为,适当注意毛色、头型等细节。
2.3后备公猪的选择和淘汰
俗话说:“母的好好一窝,公的好好一坡。”所以,猪场对后备公猪选择应慎之又慎,选择强度应加大。选择一头优良性能的公猪可以克服猪群性状的缺点,同时,也可以加强其优点。
2.3.1 生产性能
首先,参考其公母猪生产性能记录或公猪同胞兄弟的记录进行选择。选择时在留种群中应选拔性能最好的50%;应从相同生长条件下育成的猪只中选拔。
2.3.2 公猪系谱记录
系谱应记载公猪的祖先、血统,如果再把生产性能(如产仔数、泌乳力)和有关性状也列在系谱中,将是非常有用的。在购入种猪时避免近亲繁殖是提高活产仔数、育成仔数和生长速度的根本。
2.3.3 健康状况
公猪健康状况选择时应多加留意,避免将慢性传染病传播给健康的猪群。
2.3.4 公猪选拔标准
具体公猪的选择标准详见表1。
2.3.5 淘汰标准
对具有以下体形外貌者予以淘汰:背膘下陷;肩部不丰满;头颈结合不良;下颌臃肿;四肢不正,软弱无力,体侧窄,肋骨下拱圆;大腿倾斜,瘦削,尾根细而过长;睾丸发育不良,大小不一致。
2.3.6 体形外貌标准
背腰较平直有力;肩部丰满与体躯结合良好;头与颈肩结合良好;下颌整洁,不臃肿;四肢正直,长短适中,系短而强,粗细适宜;体侧深,肋开张;大腿丰满;睾丸发育良好,大小一致。
2.4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淘汰
2.4.1 后备母猪选择要点
母猪不仅对后代仔猪有一半的遗传影响,而且对后代仔猪胚胎期和哺乳期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还影响后代仔猪的生产成本(在其他性能相同的情况下,产仔数高的母猪所产仔猪的相对生产成本低。后备母猪的选择应考虑以下要点:(1)生长发育快:应选择本身和同胞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的个体。在后备猪限饲前(如2月龄、4月龄)选择时,既利用本身成绩,也利用同胞成绩;限饲后主要利用肥育测定的同胞的成绩。(2)体质外形好:后备母猪要求体质健壮,无遗传疾患,并应审查确定其祖先或同胞亦无遗传疾患。体形外貌具有相应种性的典型特征,如毛色、头形、耳形、体形等,特别应强调的是应有足够的乳头数,且乳头排列整齐,无瞎乳头和副乳头。(3)繁殖性能高:其是后备母猪非常重要的性状,后备母猪应选自产仔数多、哺育率高、断乳体重大的高产母猪的后代,同时应具有良好的外生殖器官,如阴户发育较好,配种前有正常的发情周期,而且发情征候明显。
2.4.2 后备母猪选择时期
2月龄选择:是窝选,就是在双亲性能优良、窝产仔猪较多、哺育率高、断乳体重大而均匀、同窝仔猪无遗传疾患的一窝仔猪中选择。2月龄选择时由于猪的体重小,容易发生选择错误,所以选留数目较多,一般为需要量的2~3倍。
4月龄选择:主要淘汰那些生长发育不良、体质差、体形外貌及外生殖器官有缺陷的个体。这一阶段淘汰的比例较小。
6月龄选择:根据6月龄时后备母猪自身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同胞的生长和发育及胴体性状的测定成绩进行选择,淘汰那些本身发育差、体形外貌差的个体以及同胞测定成绩差的个体。
初配时选择:此时是其最后一次选择,淘汰那些发情周期不规律、发情征候不明显以及长期不发情的个体。
母猪初产后(14~16)月龄选:此时母猪已有繁殖成绩,因此,主要据此选留后备母猪。当母猪已产生第一窝仔猪并达到断奶期时,首先淘汰产生畸形、脐疝、隐睾、毛色和耳形等不符合育种要求的仔猪的母猪。
2.4.3 后备母猪淘汰标准
出生至7月龄以后毫无发情征兆的母猪;外阴部特别小;连续配种3次没有受胎;断奶后(哺乳停止后)2个月没有发情征兆;发情持续期明显延长;哺乳能力差的母猪(咬死仔猪,泌乳量少,不让仔猪吮乳等);窝产仔数连续2次在5头以下;患有传染病的种猪或子宫炎久治不愈者应予淘汰。
2.4.4 优良母猪与劣等母猪比较
优良母猪:背腰较平直;肩部下滑;头部细致,表现雌性;下颌整洁;四肢和系部强健;乳头排列均匀,发育良好,在12个以上;体侧深而光滑;大腿丰满;臀部宽广。
劣等母猪:背腰狭窄,下陷;肩窄,肌肉不丰满;头部粗糙,鼻嘴尖长;下颌长短不整齐,臃肿;肢势不正,卧系,蹄质疏松;乳房发育不良,乳头排列不均;胸侧不拱圆,扁肋;臀部倾斜,窄,呈雏形;大腿短,不丰满,瘦削。
3后备猪的培育
后备猪经过选择后,下一个环节就是后备猪的培育。通过定向培育以获得符合猪场需求的优秀后备公、母猪。
培育标准:
中国培育猪种,8月龄体重达100kg,性成熟,体成熟。
国外引入品种,8月龄体重达110~120kg,性成熟、体成熟。
3.1后备公猪、母猪的饲养
3.1.1 合理配制饲料
按后备公、母猪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合理地配制饲料。应注意饲料中能量浓度和蛋白质水平,特别是矿物元素、维生素的补充。否则容易导致后备公、母猪的过瘦、过肥使骨骼发育不充分。
3.1.2 合理的饲养
后备猪需采取前高后低的营养水平,后期的限制饲喂极为关键,通过适当的限制饲养即可保证后备猪良好的生长发育,又可控制体重的高速度增长,防止过度肥胖,一般情况下,当后备猪体重达到80kg左右时开始适当限制,日喂量在2.0~2.5kg/头左右,但后备母猪应在配种前2周结束限量饲喂,以提高排卵数。后期限制饲养的较好办法是增喂优质的青粗饲料。
3.2 后备公猪、母猪的管理
3.2.1 合理的性分群
后备猪公母分开。后备公猪在性成熟之前为群养,而性成熟后为单槽饲喂。后备母猪一般为群养,每4~6头,饲养密度适当。
3.2.2 适当运动
为强健体质,促使猪体发育匀称和正常发情,特别是增强四肢的灵活性和坚实性,应安排后备猪适当运动,运动可在运动场内自由运动,也可放牧运动。这一点对后备公猪尤为重要。
3.2.3 调教
为了方便繁殖猪群的饲养管理,后备猪培育时就应进行调教。一要严禁用粗暴的方式对待猪只,建立人与猪的和睦关系,从而有利于以后配种、接产、产后护理等管理工作。二要训练猪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如定时饲喂、定点排泄等。对后备公猪应经常刷拭,保持体表清洁。
3.2.4 定期称重
定期称重即可作为后备猪选择的依据,又可根据体重适时调整饲粮营养水平和饲喂量,从而达到控制后备猪生长发育的目的。
3.2.5 发情记录
后备母猪(如法系白猪)生长到80kg以上时开始出现第1次发情症状,根据这些基础数据可以确定后备母猪的去留问题,同时也可以确定后备母猪疫苗的免疫和初配时间。
3.2.6 日常管理
后备猪同样需要防寒保温,防暑降温,清洁卫生等环境条件的管理。另外,后备公猪要比后备母猪难饲养。因为后备公猪达到性成熟以后,会烦燥不安,经常互相爬跨,不好好吃食,生长缓慢,特别是性成熟早的品种更为突出。为克服这种现象,除自由运动之外,还要进行放牧或驱赶运动,这样既可保证食欲、增强体质,又可避免造成自淫的恶癖。
3.3 后备公、母猪初配年龄和体重
3.3.1 后备公猪初配年龄和体重
一般来说,开始使用最小年龄约达8~9月龄,体重120kg以上。配种利用是饲养公猪的唯一目的。
3.3.2 后备母猪初配年龄和体重
早熟品种(地方性)生后6~8月龄、体重50~60kg即可配种;晚熟的培育品种应在8~10月龄,体重110~120kg,第3次发情时开始配种。
4 后备猪的疫病防治
4.1 卫生防疫消毒制度
新育成舍启用前需彻底清扫、冲洗后,用2%~3%的烧碱消毒液彻底消毒。
后备猪转入转出前,必须彻底清扫、冲洗消毒猪舍内墙、屋顶、地面、栏杆、食槽及猪体。
4.2免疫与防病
4月龄注射口蹄疫苗,5月龄后每隔10d分别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疫苗各一次。
4.2.1 驱虫工作
体内驱虫:首选药物伊维菌素,疗程与给药途径:每年春秋各驱虫1次,1次2个疗程,每1疗程1周,2个疗程的间隔时间为1周。
环境灭虫:每1疗程结束后用敌百虫或菊脂类杀虫剂对育成舍进行灭虫消毒。每3d猪舍进行1次彻底消毒。定期更换消毒池药水,保持有效浓度。长期做好灭蝇、灭鼠工作。
工作人员进入车间前必须经过消毒、换工作鞋、工作服、经消毒池后入舍。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猪的生长发育特点,猪是最容易通过定向选育和控制营养达到育种目标的,所以,通过加强选择强度选择后备猪,选出优秀后备猪后,在其生长期的不同阶段控制饲料类型和营养水平,改变其生长曲线的形式,培育出符合标准的后备猪。因此,在后备猪选择与培育中,既要强调选择,又要突出培育。
(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杓哇土族乡兽医站,王改祥)
上一篇: 杭州市抓四措并举促家禽业转型,保禽产品安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