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近年来,宣恩县以创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载体,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品牌的畜牧业,全力推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饲料生产、畜禽及其产品营销紧密相连的畜牧产业链建设。如今,全县畜牧业年总产值已达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近“半壁江山”。
创建“生猪调出大县” 推进畜牧产业链建设
宣恩县采取示范带动、出台“以奖代补”政策等有效措施,大力推广“4450”生猪养殖模式。“我的养猪场由原来年出栏几十头发展到现在年出栏四五百头,这要感谢畜牧兽医部门支持我发展‘4450’生猪养殖模式啊!”20日,晓关侗族乡覃家坪村生猪养殖大户吴祖海感激地说。
在推行生猪“4450”养殖模式,发展特色生态规模养殖的同时,该县抓好畜牧科技推广。县、乡畜牧兽医部门利用现场培训、送技上门和召开养殖大户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加快普及科学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科学养殖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按照“政府引导、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模式,培植养殖专业合作社54个,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2013年全县年出栏生猪56万余头,成功创建为省级“生猪调出大县”。今年全县围绕年出栏生猪60.9万头,年末生猪存栏42.55万头的目标,全力创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目前,宣恩培育建成了县级重点畜牧龙头企业3家、累计发展 “4450”生猪养殖户3195户、累计培植“四级联创”示范户281户、培植畜禽规模养殖户840户、一定规模的养殖小区28个,畜牧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打造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保障畜牧产业链建设
2012年5月以来,宣恩围绕创建目标,采取强化工作保障、夯实工作基础、创新工作方式等措施,着力创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县畜牧兽医局组建十个工作专班,将66项考核指标落实到单位,到人头,强化责任与监督,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抓紧抓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严格落实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创新动物强制免疫机制,认真抓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平时按月补针和消毒灭源、疫情监测等常规工作,确保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6种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达到规定要求,确保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同时,以稳定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为依托,打造“畜牧保姆”优质服务品牌。以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为重点,采取挂牌、预约、上门等服务形式,从猪圈设计修建、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治、饲料配制、肥猪销售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保姆式”技术服务,帮助养殖户解决养殖技术上的难题,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目前,全县近200名“畜牧保姆”常年活跃在农村,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优质服务。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撑畜牧业产业链建设
围绕恩施州提出的打造 “四个武陵山之最”的目标,宣恩把培植壮大畜牧业生产龙头企业,作为建设畜牧产业链的重要支撑。通过创新企业融资模式、积极引进外地客商投资、优化企业成长环境、激活民间资本、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等有效措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群。
支持养殖企业创特色,打品牌。今年4月,位于珠山镇七里桥村的湖北山林生猪养殖公司,获得了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该公司养殖的恩施黑猪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这是恩施州首个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生猪养殖场。
重点扶持湖北大派食品有限公司不断做大做强。今年6月份,完成了由有限公司向企业集团的转型,为全县首个企业集团,也是全县最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年可实现总产值2.3亿元以上。
按照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和“养殖小区+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该县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不断推进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转型升级。目前,全县生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达45.73万头、64093头、44429只、137.29万羽,同比分别增长7.52%、5.94%、11.77%、6.39%。
上一篇: 猪伪狂犬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对策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