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种养结合促进家庭生态农场发展的意见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模式在实行土地私有的西方国家已成功运行多年,其可行性毋庸置疑。随着我国土地确权登记和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在我国实施家庭农场模式的条件已经成熟。
1种养结合家庭生态农场的概念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种养结合家庭生态农场模式是在种植业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畜禽养殖,农场经营户既种植农作物又饲养畜禽,将畜禽粪尿经无害化处理就近还田,形成种植业与养殖业一体化生产模式。
该模式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粪尿资源化利用,改善了农牧业生产环境,提高了畜禽成活率和养殖水平,降低了农田化肥使用量和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牧产品产量和质量,并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直接良性循环,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拓展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空间。加快培育发展农牧结合型家庭生态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思路举措。
1.1能够缓解用地、污染问题,确保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
近年来,随着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上禁养区、限养区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受用地和养殖污染的制约日趋突出,确保生猪等主要畜产品稳步增长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实施农牧结合,种养平衡,促进生态家庭畜牧业建设,能够有效解决畜禽养殖用地和畜禽养殖污染两大问题,实现畜牧业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加快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1.2能够提高农作物和畜禽产品产量、质量水平,确保农牧业收入稳定增加
随着饲料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畜禽疫病的增多以及农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频发,农村居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实行种养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充分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实现产量、质量、效益的最大化。一是畜禽粪便经自然发酵、沼气发酵、有机肥生产等技术处理后施用到自有农田园地,在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物零排放的同时,畜禽养殖自身环境发生了根本好转,畜禽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饲料转化率明显提高;抗生素等兽药使用量下降、残留减少,畜产品单位产量和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二是堆肥、有机肥和沼渣、沼液的还田利用,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农作物成本降低,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据统计,我国仅50%的粮食产量来自于土壤基肥,有70%的土地属于中低产田。鼓励种养结合家庭生态农场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三是由于青饲料供应的增加,畜禽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高,饲料成本明显下降。通过种养结合,能够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家庭农场如果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产品质量安全也会更有保障。
1.3能够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超高速增长,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对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造成压力。因此,采取农牧结合家庭生态农场模式,通过建设户用小型沼气,以畜禽粪污和农业秸秆及下脚料为原料进行沼气生产,能够缓解日趋严峻的能源压力,优化能源结构,节约煤炭消耗,减少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污染物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据专家介绍,1头奶牛(约等于2头肉牛或5头猪或10只羊或200只家禽)的粪便每天能产生1m3沼气,1m3沼气能发1.6~2.0kW·h电。农村草堆、粪堆、垃圾堆“三大堆”问题,脏、乱、差现象也会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4能够减轻农业、农村发展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耕地面积日趋减少的今天,过度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转基因种子,正在悄然改变十几亿国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面临巨大压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源头做起,搞好农牧结合,促进家庭生态农场建设,让畜禽养殖实现清洁生产,让贫瘠板结的土地变得日益丰盈,让农业生产回归到生态有机循环的良性状态,让居民能够吃上安全的食物,实现动物、植物、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各自价值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1.5能够保护土地、水和生态环境,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第七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上,来自联合国的报告称,小型、多样化生产的农场比大型工业化单一生产的农场更能够有利于生态空间,更能够保护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单位土地面积产量更高,更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2山东省目前家庭养殖的存在形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家庭农场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对家庭农场缺乏清晰的定义,影响到如何界定、如何扶持、如何引入登记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家庭农场可以抵押的资产又很少,融资难也是一个现实问题。由于缺少资金,对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长期性投入能力不足,加上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的隐忧,使家庭农场主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对从事畜禽养殖的家庭农场,因其配套作物种植的情况不同其特点和问题也有所不同。
2.1单纯从事畜禽养殖的家庭农场
2.1.1特点没有种植用地,单纯以养殖为收入来源;一般都采用干清粪工艺,畜禽固体粪便出售给周围农户或有机肥生产企业;尿液和污水直接排入临近沟渠或天然池塘,大部分靠自然渗漏或挥发处理,少量随农田灌溉施入农田。
2.1.2存在的问题养殖户没有资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2.2既从事畜禽养殖又从事作物种植的家庭农场
2.2.1特点养殖户自有或通过土地流转租用一部分土地进行种养结合,同时以种植和养殖作为收入来源;种植区和养殖区相邻的,一般通过粪污三级沉淀自然发酵处理就近还田,或采用户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生活或生产,沼渣、沼液就近还田;种植区和养殖区距离间隔较远的,一般畜禽养殖采用干清粪工艺,固体粪便经堆积发酵还田,尿液和污水直接排入临近沟渠或天然池塘,大部分靠自然渗漏或挥发处理,少量随农田灌溉施入农田。
2.2.2存在的问题虽然种植、养殖同时存在,实现了农牧结合,但种养难以达到持续平衡,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系统理论和实用技术方面的指导,土地消纳能力难以判断,也缺乏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市场不成熟、租期不稳定,种植面积时大时小。另外,种植和养殖距离较远的,由于缺乏污水运输工具或配套管网,又无配套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设施,随意排放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2.3与周围种植户形成契约关系的畜禽养殖家庭农场
2.3.1特点畜禽养殖户和周围1个或多个种植户签订粪污处理或(和)青贮饲料供应方面的合同,畜禽粪污通过种养结合部分或全部被种植户土地消纳。
2.3.2存在的问题这种契约关系往往一年一签,不够牢固,自然难以实现种养平衡。
3措施建议
推广农牧结合家庭生态农场应明确定义,加强配套技术研究,树立农牧结合示范模式,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为农牧结合家庭生态农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1明确认定标准、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
认定标准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环境,把经营规模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但必备条件是“种养平衡、增产不增污”。对符合条件的农牧结合家庭生态农场,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给予政策扶持。建议设立促进农牧结合家庭生态农场发展专项基金,加快家庭农场畜禽养殖与作物种植配套布局;加大对家庭农场养殖污染治理设施设备的补助。通过项目倾斜、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农牧结合家庭生态农场的发展。
3.2落实确权登记工作,规范土地流转机制
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是规范土地流转的先决条件。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土地流转规范合同书,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做好土地流转的法律与政策宣传,稳定流转规模,使农牧结合家庭生态农场主能够放心投入生产与经营。同时,防止假借家庭农场之名大规模租赁农地,注册登记后套取项目资金。
3.3加强产业规划咨询工作,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山东省作为畜牧大省,肉蛋奶总产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要使畜牧大省变为畜牧强省,再创山东畜牧业新优势,必须加强畜牧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咨询,对新上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价,解决产业发展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加强农牧结合、种养平衡配套技术研究,加强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粪污处理原位降解技术、自然发酵技术、沼气工程技术、有机肥生产技术,熟化、示范、推广农牧结合家庭生态农场“2-2-75”(即一家2口人、种2hm2土地、养75头生猪)、“3-2-15000”(即一家3口人、种2hm2土地,养15000只蛋鸡)等模式。
3.4加强部门联动,促进家庭生态农场发展
农牧结合型家庭生态农场的建立涉及土地、农业、畜牧、环保、能源等多个部门,任何一个部门不积极、不主动都会影响整个工作的开展速度和运行质量,各部门要认真梳理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相关政策,调整或废除不利于农牧结合家庭生态农场发展的条款,加快政策衔接,出台家庭农场养殖用地作为农用地、沼气发电补贴等政策,多部门联动推进家庭农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山东省畜牧总站,侯世忠,牛志河,陶安勇,原伟涛,宋磊;山东省兽药质量检验所,张志民;胜利油田驻济南办事处,孙玉红)
上一篇: “草尚膘”复合型营养舔砖对肉牛育肥效果的影响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