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

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养鸡业的发展,规模养鸡场不断增多,鸡常见多发病增加。传染性鼻炎就是禽类养殖中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该病在生长发育鸡和产蛋母鸡中常发,是由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该病临床主要症状为病鸡鼻腔与鼻窦有一定程度的炎症,流鼻液,打喷嚏及眼窝下窦肿胀,发病率高,影响幼雏生长发育,降低母鸡蛋产量,给养鸡用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病原体

     副鸡嗜血杆菌是一种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体阴性,两极染色,无芽孢形成,两端钝圆,没有荚膜与鞭毛,也没有运动性。副鸡嗜血杆菌具有多形性,通过巧克力琼脂培养基或者鲜血琼脂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初分离时,本菌是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24h的培养物,菌体呈(球)杆状,趋向于丝状的形成,在培养2~3d后开始出现退化,产生不规则及碎片形态,此时把培养物放在新鲜培养基上能够恢复典型(球)杆状。副鸡嗜血杆菌的抵抗力不强,相当的脆弱,在4℃的环境下,培养基上的本菌仅可存活2周,当在45℃~55℃的条件下,本菌培养物会在10min内死亡。该菌对消毒药物比较敏感。

2 流行特点

     鸡传染性鼻炎能够感染各年龄段的鸡,自然条件下,4~12周龄的鸡以及初产母鸡最易感染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鼻炎的主要传染源为带菌鸡与慢性病鸡,其传播途径有食用污染水和饲料通过消化道传染以及吸入带病菌的飞沫通过呼吸道传染两方面。该病的发病季节多见于潮湿秋季和寒冷冬季,其发病诱因主要包括:鸡舍通风不良、鸡群拥挤、饲料质量不佳以及气温骤变等。

3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眼结膜发炎,上下眼睑被脓性物质黏在一起,眼睑肿胀,缩头呆立,鼻孔有稀薄清液流出,后期则转为脓性分泌物,食欲降低,饮水频率减慢,体重减轻。幼雏生长缓慢,成年母鸡产蛋量下降,公鸡肉髯肿胀。病鸡关节肿大,重者不能站立而行,倘若炎症蔓延到下呼吸道,病鸡呼吸困难,伴有气管啰音,经常摇头意欲排出呼吸道黏液,咽喉部位的分泌物形成凝块后,则病鸡会窒息而亡。

4 病理变化

     用无菌手术剪对病死鸡鼻腔与窦腔进行剖检发现,鼻腔和窦黏膜有突发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表面有较多的粘液及窦内有炎性渗出物凝块,其后则会形成干酪样物质,该坏死物也见于病死鸡眼结膜囊内,干酪样坏死物集聚过多会导致病鸡眼部外凸肿胀,甚至引起眼球萎缩破坏,致使失明。病死鸡面部和肉髯皮下红肿,气管分泌物较多,肺充(出)血,严重时有肺炎。产蛋母鸡卵泡萎缩坏死。

5 诊断

     通过鸡传染性鼻炎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如疑似本病,可通过使用初期患病鸡的鼻腔分泌物接种于敏感幼雏鼻腔内,接种2d内出现鼻炎,则能够初步诊断病鸡患有传染性鼻炎。确诊需要做实验室的病原体检查和血清学试验。

6 治疗

     (1)本病通过泰乐菌素、红霉素以及盐酸环丙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一般选择使用磺胺增效剂同其他磺胺类药物合用可取的较好治疗效果,对于病情较重的鸡只,应肌肉注射20mg/kg链霉素,2次/d,连用3d,效果满意。(2)中草药治疗:板蓝根600g,黄芩、甘草各800g,苍耳子、苍术、防风各1.5kg,金银花1kg,白芷2.5kg,研磨粉碎拌料饲喂病鸡,1次/d,连用5d,治疗效果明显,为预防再次复发,可再用2~3d,患病鸡群食欲以及产蛋量将恢复正常。

7 预防

     (1)鸡传染性鼻炎发生和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鸡舍内有过大的氨气(NH3)含量。在寒冷冬季,为保持鸡舍温度,饲养人员经常将门窗关严,通风不佳,造成鸡舍空气污浊。为此,不仅要加强鸡舍保温保暖工作,使鸡舍温度恒定,也要注意鸡舍通风良好。有条件的养鸡场可增设供暖装置与自动控制通风设备,同时,注意降低鸡群饲养密度,合理配比饲料,注意维生素的补给,特别是维生素A的补充。此外,鸡群饮水也是导致鸡传染性鼻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有必要对鸡群饮用水以及饮水餐具进行消毒,且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

     (2)保持鸡舍环境干净卫生。对于周转后的鸡舍应做好粪便和其他污染物的清除工作,再用高压自来水冲洗鸡舍,待鸡舍晾干后需要采用火焰消毒器对鸡舍墙壁、隔网及地面进行喷烧,之后再用0.3%过氧乙酸与2%火碱溶液进行喷洒消毒,最后要使用福尔马林以42ml/m3对鸡舍熏蒸消毒。

     (3)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3~5周龄和产蛋前的鸡只要接种鸡传染性鼻炎多价灭活油剂疫苗,可有效抑制本病的流行。在鸡群发病时,需要紧急接种同时配合药物(中西药)治疗,能够较快控制本病传播,最大程度上减少养殖损失。此外,对于康复鸡只,鉴于其长期带菌成为疫病传播源,因此,不可做种用和做肉用,应坚决淘汰。同时要同健康鸡相隔离,避免将病菌传染给其他健康鸡。

(陕西省定边县冯地坑乡,杨录林;陕西省定边县贺圈镇,郝振祥)

上一篇: 黄粉虫的养殖及应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