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猪附红细胞体病研究危害与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研究危害与防治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游离于血浆或者骨髓中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分布范围广、感染宿主种类多,给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本病主要感染猪,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临床症状表现为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特征;当与其他猪病混合感染时,表现多种临床症状。

     1、病原
    
     附红细胞体属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Neimark等(2001)通过附红细胞体16SrRNA序列的分析认为应将其列入柔膜体纲支原体属。
    
     附红细胞体呈环形、月牙形、点状、哑铃状、杆状等。大小为0.3~1.3μm×0.5~2.6μm。无细胞壁,仅有单层界膜,无明显的细胞膜和细胞器。常单独或呈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也可围绕在整个红细胞上。附红细胞体发育过程中形状和大小可以发生改变。过去认为的小型不致病的附红细胞体实际上是未成熟阶段。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时虫体呈淡紫红色,而红细胞呈粉红色。不同动物种类的附红细胞体其形态大小变化较大。
    
     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药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一般常用消毒药均能杀死病原。附红细胞体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强力霉素敏感,有报道指出附红细胞体可长期寄生于动物体内,病愈后的动物可终身带毒。

     2、临床症状

     潜伏期,在人工感染的切除脾脏的猪中,本病的平均潜伏期为7d。

     1)母猪 怀孕母猪在临产前后发生急性感染,表现厌食、发烧(40~41.7℃),乳房以及外阴部水肿。分娩后母猪极度虚弱,产乳量低,母性缺乏,所产下的仔猪发育不良,呈贫血状态,以致仔猪成活率极低。母猪可于分娩后逐渐痊愈。

     慢性感染母猪可呈现繁殖障碍,如不发情或发情延迟,受胎度低,产弱仔等。

     2)哺乳仔猪 表现为皮肤和黏膜苍白,黄疸,发热,体质虚弱。在哺乳前期,虽然通过注射铁剂来补充铁质,但仔猪仍然呈贫血状态。发病后一至数日死亡,或抵抗力降低而易染其他疾病,一旦有继发病或混合感染损失更加严重。

     3)断奶仔猪 断奶应激、互相殴斗、饲料更换均可诱发急性临床型附红细胞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苍白,黄疸,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该阶段猪常因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

     4)育肥猪 育肥猪发病初期皮肤潮红,尤以耳部最明显,耳朵表皮易脱落。发热、体温高达40℃以上,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粪干,尿黄,或渐呈茶色尿。慢性附红细胞体病会引起猪的消瘦、苍白,有事出现麻疹型皮肤变态放应。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

     3、病理变化
     
     急性期剖检可见淋巴结肿大、潮红。肺淤血水肿。肝、脾肿大,胆汁黏稠。肾肿大,质地脆弱。膀胱内尿液呈黄色。
    
     病程较长的可见皮肤毛孔处有黄色或红褐色渗出物。皮肤、黏膜、浆膜苍白或黄染,皮下组织弥漫性黄染。心肌苍白松软。肾肿大,质地脆弱,外观黄染。肝、脾肿大,肝呈土黄色或棕黄色。胆囊内有浓稠的胆汁。肺脏呈暗红色,切面有大量渗出液,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全身淋巴结肿大、棕黄色或黄褐色。胃粘膜出血,水肿。膀胱黏膜有点状出血。肠道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肠壁菲薄,黏膜脱落。胸腔、腹腔及心包液体增多。血液稀薄,不黏附试管壁。将收集在含抗凝剂试管中的血液冷却到室温后倒出来,可见试管壁有粒状的微凝血。将血液冷却时,这种现象更明显,当血液加热到37℃时这种现象几乎消失。

     4、诊断

     本病临床症状为:发热、贫血、黄疸、尿黄或茶色尿、对外界反应迟钝、耳廓边缘变色和皮肤变态反应。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巴贝斯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确诊需做病原分离,实验室检测。

     5、发病机理

     猪附红细胞体改变红细胞的表面结构,使其发生变形,变形的红细胞影响血液流动性和渗透压的抵抗力,经过脾脏时被清除,发生溶血,致使猪只在急性感染阶段,发生广泛的溶血性贫血。在猪附红细胞体与红细胞膜先互作用的过程中,红细胞膜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猪体产生自身抗体,从而使被感染猪的红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此外,猪红细胞体感染时,红细胞大量崩解破坏,致使血液稀薄、血沉加快,还会引起严重的酸血症、低血糖症。
    
     猪附红细胞体可通过降低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导致B细胞数量和各种免疫球蛋白(包括IgM)的产量减少,从而间接地抑制了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在当前的养猪业生产中,一方面,大量附红细胞体感染引起猪群的免疫抑制,增加了其他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原虫)感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猪群流行的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毒的感染,可成为猪发生附红细胞体病的一个重要诱因。两者之间在疾病发生上常互为因果关系,使感染猪的症状加剧,对养猪业的危害加重。

     6、治疗措施

     拌料:氟特500克+优可舒1000克+免疫肽500克/饲料   连喂7天
      
     打针:芪泰素+特效康米先

上一篇: 一例肉鸡呼吸道疾病的案例分析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