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猪舍环境因素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猪舍环境因素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目前国内外对于封闭猪舍环境因素研究及猪舍内部的环境因素对猪的影响报道很少,但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等环境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进而影响猪的生长性能。在猪舍环境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种猪的遗传潜力不能充分发挥,甚至会降低种猪的机体抵抗力,易感疾病,导致种猪繁殖性能及生长性能大大下降。通过控制和改善这些因素,可减少环境因素对猪生产的不利影响。

1温度

1.1温度对猪只健康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猪只健康。如高温会引起热射病、胃肠道疾患、抵抗力下降等。热射病主要是由于高温造成猪只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胃肠道疾患主要是由于高温时外周血管扩张,内脏、器官血流量减少,胃肠道的活动受到抑制,排空减慢,小肠蠕动减慢,血流减少,吸收变差,大量饮水会使胃肠酸度下降。若外界温度过低,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就会造成动物体温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

     温度也会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首先温度会影响猪的生长增重。低温时猪采食量增加,环境温度每降低1℃,采食量增加3%左右,但大部分作为产热维持基本生理需要,同时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肠蠕动加快,饲料利用率较低。高温时猪的采食量下降,环境温度每升高1℃,采食量减少3.5%左右,甲状腺素分泌减少,肠蠕动减弱,吸收减少,肠血液循环减少,表现为生长不良。艾地云研究发现:在持续高温环境下(28~35℃),15~30kg、30~60kg、60~90kg猪日采食量比标准日采食量分别降低29.7%、24.1%、27.7%。汪开英等研究表明:41kg的猪在29.7~35.3℃条件下要比26.3~30.4℃条件下的日采食量下降12%。王清义等研究发现:在5℃环境中的猪,采食量增多而增重下降,每天要比处20℃环境中的猪多消耗饲料0.27kg。刘胜军等以体重为(30.00±1.7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阉公猪作为实验对象,研究表明:高温显著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其次,温度会对猪的生殖机能产生影响,但主要是高温的影响。高温使公猪睾丸温度升高,影响精液顶体酶的产量和分布,精液质量下降,精液量减少,精子数减少,精子畸型率上升。郁炳贤等报道,9头公猪常年采精资料表明,6—8月份精液量下降,平均为212mL,比其他月份降低约44mL。精子活力6—9月份均有所下降,7—8月份曾有3头公猪发生12次精液稀释后精子丧失活力。高温会影响母猪激素水平,造成受精后胚胎的早期死亡。气温在27~30℃时,母猪受胎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30℃以上时,受胎率会明显下降。曹玉明等研究证明:母猪冬季受胎率最高达91.26%,夏季最低为86.41%。一些猪场母猪下半年平均窝产仔数要比上半年平均窝产仔数低,这与下半年产仔母猪受精妊娠期要经过6—8月份温有关。

1.2应对措施

1.2.1高温应对措施

     1)提高日粮水平(特别是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经常提供新鲜、充足、清洁的饮水,及时清理水槽中不干净的水。

     2)加强通风、降低饲养密度。及时清除粪尿,保持猪舍清洁。采用遮阳措施,减少阳光照射。在猪舍内尽量采取湿帘降温或经常洒水,促进猪体蒸发散热,湿帘降温系统应用最为广泛,一般可使舍内空气温度比舍外低3~7℃。

     3)在早、晚凉爽时饲喂湿拌料,并且在饲料或饮水中投放抗应激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E、B族维生素,可有效提高猪的抗应激能力。

1.2.2低温应对措施

     1)保证饲料营养水平,尤其是能量要高,必要时添加油脂。条件允许时,可给猪饮干净的温水。

     2)合理加大饲养密度,使用垫草或木板,降低舍内湿度,及时清除粪尿。

     3)尽量采取多量多次饲喂的方式,增加饲喂次数和饲喂量。做好猪舍保温工作。防止贼风侵袭,并且注意适当通风,控制猪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

2湿度

2.1湿度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湿度对猪只的影响是建立在温度基础上的,主要表现在猪的蒸发散热方面,夏季高温情况下,蒸发散热的快慢取决于湿度的大小。在温度适宜的范围内,即使相对湿度从45%上升到95%对生产性能也无明显影响。猪舍的湿度一般控制在60%~80%为宜,猪舍湿度不宜过高,高湿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削弱猪只的抵抗力,患皮肤病的风险增加;而猪舍湿度也不宜过低,低湿容易导致猪只皮肤干裂,且导致猪舍粉尘过多。特别在低温高湿时,猪体大量散热,感觉寒冷,维持需要增加,而且低温高湿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进而导致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效益降低;高温高湿时,猪体散热困难,猪的热应激最为严重,采食量严重下降,进而生产效率降低。汪开英等研究表明:环境湿度对猪的体温有显著影响,但对心率无显著影响。邵燕华等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温度低于25℃时,相对湿度对猪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的影响;当环境温度为30℃时,相对湿度从20%上升至90%时,日增重即下降16%;当环境温度高于33℃时,相对湿度从30%上升至80%时,日增重即下降29%,料重比增加21%。刘胜军研究高温高湿对猪生长性能及免疫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湿度显著影响猪的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高湿有降低平均日采食量(ADFI)的趋势(P>0.05),并显著降低ADG(P<0.01),提高F/G(P<0.01)。因此湿度过高或过低对猪的生长发育都是不利的。

2.2应对措施

     猪舍内应放置湿度测定的仪器,湿度由猪舍内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自动采集、存贮和处理,舍内湿度传感器安装在距地1.8m高处。系统数据采集时间间隔为5min。根据传感器的数据,适当的在猪舍内洒水或者通风换气。

3氨气浓度

3.1氨气浓度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氨气有刺激性臭味,易溶于水,20℃时1L水可溶解700L氨气。氨气常被吸附在皮肤黏膜和眼结膜上,产生刺激和炎症。氨被吸入呼吸系统后,可引起咳嗽,打喷嚏,上呼吸道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加,甚至引起肺部出血和炎症。高浓度的氨可对接触部位造成碱性化学灼伤,组织溶解坏死,发生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降低动物黏膜的防御能力,降低机体抵抗力,造成动物免疫功能低下,还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中毒性肝病、心肌损伤等症。在猪舍内,氨气大多由含氮有机物如粪、尿、饲料、垫草等分解而来。在低浓度氨长期毒害下,猪免疫机能下降,抗病力减弱;在高浓度下,猪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为了保证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国内对猪场氨气的允许浓度为:哺乳仔猪为20μg/L,公猪为26μg/L。畜牧业是一个大的氨气排放源,在英国、荷兰、丹麦和德国,畜牧业中排放的氨气分别占该国总排放量的75%、85%、82%和76%。赵红军等研究发现:氨气通过呼吸道吸收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其与氧结合的能力,会使猪出现贫血和组织缺氧,降低自身抵抗力。

3.2应对措施

     适当地添加沸石,沸石是通过表面三维多孔通道来吸附气体分子和水分子,减少猪舍内氨及其他有害气体的产生,同时还可降低猪舍内空气及粪便的湿度,达到除臭的目的。

4硫化氢

4.1硫化氢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猪舍中的硫化氢主要由含硫物分解而来。硫化氢产生自猪舍地面,比重较大,硫化氢主要刺激黏膜,引起眼结膜炎、鼻炎、气管炎,甚至肺水肿。经常吸入低浓度硫化氢可出现植物性神经紊乱。游离在血液中的硫化氢能和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使酶失去活性,以致影响细胞的氧化过程,造成组织缺氧。长期处在低浓度硫化氢的环境中,猪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高浓度的硫化氢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窒息和死亡。当硫化氢浓度达到20mg/m3,会影响猪的食欲。猪舍内硫化氨浓度不应超过10mg/m3,尽量保持猪舍内空气的流通,减少硫化氢浓度。

4.2应对措施

     1)及时清除积粪,保持舍内清洁。尽量少用水冲圈,从而降低舍内的湿度,对猪舍实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并空置数天至干燥后才能进猪。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有害气体游离于空气中,再通过负压通风的方式排出舍外,达到降低硫化氢浓度的效果。

     2)使用垫草或吸附剂,可以吸收一定量的硫化氢气体。各种垫料的吸收力不同,麦秸、稻草和桉树叶等对有害气体有一定吸附能力,黄土的效果也不错,通过定期更换垫料来达到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目的。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如磷酸、磷酸钙、硅酸等,也可起到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

5小结

     猪舍环境需要管理者和饲养者共同维持,适宜的环境因素能够极大地提高猪的生长性能以及经济效益,在生产实践中应高度重视,合理的猪舍环境定会提高我国总的产量和效益。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孙朋朋,宋春阳)

上一篇: 猪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建立及影响因素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