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重大猪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探讨

重大猪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探讨

     我国的猪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猪肉产量48.15%。如何保持我国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重大课题。2012年12月21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战略任务,要求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有质量的增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在这一进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和处于支撑地位。

     我国作为新兴贸易大国的国际地位及2007年5月加入OIE后,参与国际重大猪病防控战略实施增多,我国防控重大猪病的工作已经由畜牧业、对外贸易的问题上升为社会性、全球性的问题。近几年国内外猪病流行态势和防控经验已证明,重大猪病防控关系到经济发展、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甚至社会稳定的大局。防控重大猪病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社会管理一体化的高度,抓好疫病防控的源头性工作,逐渐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国际接轨的重大猪病防控体系,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重大猪病防控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对当前我国重大猪病防控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我国重大猪病流行态势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总体形势可概括为:老病新发、新病不断,危害日趋严重及面临外来动物疫病的威胁,主要疫病的发展态势如下:

     高致病性蓝耳病仍将以散发为主,临床复杂性会加剧,蓝耳病病毒株的多样性将持续增加,不排除出现新的流行毒株。猪瘟属传统老病,近几年在国家强制免疫下总体平稳,呈零星散发疫情,临床上以非典型猪瘟为主,病例分布广。猪伪狂犬病作为老病,各地呈流行趋势,已证实伪狂犬病流行毒株的抗原性已发生变异,且对仔猪的致病性有所增强。从2006年我国开始向OIE上报口蹄疫疫情,近年来我国口蹄疫病毒多种亚型共存、疫情多点散发式存在;2010年口蹄疫的疫情形势比较严峻,2012年疫情呈现下降趋势,然而2013年口蹄疫疫情较复杂,2月广东茂名发生了猪A型口蹄疫,给口蹄疫的防控造成很大难度;并且原本只感染牛羊或只感染猪的毒株也开始相互感染牛羊猪,成为新的防控难点。2012—2013年仔猪流行性腹泻疫情各地呈增多趋势,3~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高发病死率达80%~100%,目前仔猪流行性腹泻毒株属新毒株与韩国毒株同源性高,我国尚无针对性的疫苗。

     近几年,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感染是养猪业中主要的细菌性疫病,大多以继发感染和多病原混合感染形式出现。细菌耐药谱广、可用抗生素少是动物细菌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

     外来动物疫病方面非洲猪瘟疫情威胁也不容乐观,截至2013年5月,俄罗斯共报告非洲猪瘟疫情300起,涉及家猪和野猪40余万头,死亡8179头。到目前为止,非洲猪瘟疫情局限于俄罗斯欧洲部分,77%发生于散养户和小规模养猪场。我国应做好非洲猪瘟跨境传入的预警、风险评估和疫情扑灭技术储备。

     综上所述,我国猪病的防控形势归纳为疫病越来越复杂,病原变异加快、毒力增强;细菌的耐药性广,可用抗生素少;免疫剂量大、密度高、程序复杂;部分疫苗不能对流行毒株/菌株产生完全保护;缺少实用的评价疫苗免疫中和抗体诊断技术。

2我国已建立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法律框架

     我国已建立较完备的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形成了较规范科学的动物疫病防控法律框架,重大猪病防控工作依据法制化轨道稳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正式实施于1998年1月1日,分别在2007年、2013年2次修改。根据新形势下防控动物疫病的要求,历次修改使动物疫病防控制度不断完善、操作性更强。2007年修改新增了疫情风险评估,疫情预警,疫情认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官方兽医、执业兽医管理,动物防疫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官方兽医制度是OIE规定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制度。新增官方兽医制度也是我国在同年5月恢复OIE的合法权利后接轨国际的重要举措。国发〔2005〕15号《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明确强调建立健全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规范动物诊疗活动的措施。

     为加快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2012年5月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对我国当前重大动物疫病口蹄疫等提出了明确目标。2013年7月17日,全球跨境动物疫病防控(GF-TADs)亚太区执委会第7次会议上,执委会主席张仲秋提出,亚太区域各成员国(地区)及国际组织要按照《亚太区GF-TADs五年行动计划(2012—2016年)》的要求,把口蹄疫、猪瘟等作为区域优先防治病种,共同推动控制和消灭跨境动物疫病战略目标实现。

3提升重大猪病防控能力建设举措

3.1加强猪重大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对重大疫病预警预测、风险评估、有效防控提供重要的支撑,为动物疫病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是从事疫病科研的重要手段。2007年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规定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同年5月11日,农业部下发了我国第1个动物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方案中规定了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省市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任务和自上而下领导的全国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机制。

     为应对动物疫病日趋复杂的流行形势,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应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视猪病传染源的调查。扑灭疫病传染源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这就要求疫病呈零星散发时确定传染源、封锁疫源地,做到最低代价扑灭疫病。在疫病监测过程中重视病原遗传进化分析,密切关注变异毒株/菌株的出现;加强与人群接触密切野生动物携带猪或人共患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二是加强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科研部门的合作。我国国家级和地方科研部门长期从事某一疫病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和专家技术队伍。至2013年国内经OIE认定的9家OIE参考实验室三分之二挂靠在科研教学单位(如OIE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OIE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参考实验室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诊断实验室,OIE猪链球菌病参考实验室在南京农业大学等),各级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项目申报与合作,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在提升自身疫病防控能力上寻求助力。

     三是完善猪病信息数据库建设。猪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注重典型疫病临床样品的收集、整理与保存。按年度分批次保存主要流行动物疫病的视频、临床诊断、各类组织样品材料,如我国2006年暴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期间因保存的历年临床样品有限,无法完成对毒株的溯源等相关重要研究。

3.2加强猪病检测技术体系的建设,提升检测能力

     疫病检测技术是有效开展重大猪病防控的首要手段,检测技术的先进、敏感程度决定了重大猪病防控各项工作的成效。实践中存在的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检测方法敏感性不够,疫苗免疫后不能准确监测动物中和抗体水平现象,要求我们亟需加强猪病检测技术体系的建设。各类检测方法应根据相应疫病的遗传变异,适当调整检测用引物(核酸检测)序列或抗原抗体(病原蛋白、抗体检测)结构,始终确保检测方法既有一定的疫病病原通用性,又能特异检测流行毒株/菌株。调整完善临床样品采集种类,将病原最先侵袭及病原载量高的组织作为待检样品;样品采样过程对动物应激、损伤大的采样方法寻求替代方法,如一直以来认为最易检测到猪瘟病毒的是扁桃体组织,但猪瘟病毒人工感染猪实验发现早期血液、胰脏、空肠等组织中病毒核酸拷贝数都高于扁桃体组织,即使免疫组化检测病毒蛋白扁桃体也不如脾脏、淋巴结和肾脏组织等敏感。完善与疫苗免疫相关的配套检测技术,加快各主要猪病新型标记疫苗研发应用,政府各级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及相关科研机构加快推广病原中和抗体测定方法在评价疫苗免疫效果中应用。

3.3加快推进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

     我国畜牧业正经历着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历程,重要猪病防治正在从有效控制向逐步净化消灭过渡。实施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是现代生猪养殖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有效防控猪病、逐步净化消灭重要猪病的有效手段,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各地生猪养殖业发展特点,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应推进以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的模式,实现与经济社会布局、土地承载有机结合。按照猪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管理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进行现代化生态养殖,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化养殖进程。通过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显著降低猪发病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提前有步骤地净化优先防治的国内猪的疫病,同步实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申报工作。要把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妥善落实各项补贴、补助,积极争取生猪养殖业者及民众的支持。

4展望

     面对国内外猪病严峻流行态势,重大猪病防控将是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内常抓不懈的工作。在国内,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动物疫病防控要求,充分依靠人才、设备、项目资源科学制定疫病防控规划,积极推进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申报。国际上,我们秉承“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的理念,进一步促进我国与OIE及有关国家的深入合作,进一步拓展我国兽医领域国际合作空间,完善跨境动物疫病防控合作机制,以重大猪病防控卓有成效的工作保障生猪养殖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上海市嘉定区农业委员会,史子学,龚露旸,费琼慧,张国平;上海市嘉定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冬冬,曹传闺,赵晓明;广东省汕尾市畜牧兽医局,丁晓东)

上一篇: 中国养猪合作社的现状与经营要点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