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池塘大闸蟹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1池塘的修建
1.1池塘的生态条件
池塘要建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地方。进排水独立,养殖场周围3km内无污染源,水质清澈,底质以黏土为好。池塘四周为浅水区,水深0.8m,中央为深水区,水深1.2m以上,四周需设置防逃设施。种苗入池前做好消毒,消毒1周后每667m2施放发酵的有机肥150kg。
1.2水生植物的种植
水生植物选用水花生,根据池塘形状分散种植在池塘不同地点,种植面积不宜过大,全池水草覆盖率50%左右,为大闸蟹提供生长栖息环境,同时起到绿化作用。种植后池塘中施用发酵肥200~300kg/667m2,以促进水草生长,同时还能为大闸蟹提供饵料。
2苗种的投放
2.1扣蟹的选择
蟹种选用崇明岛养殖基地培育的一龄扣蟹。规格整齐、肢体健全、体质健壮、蟹体丰满、无病无伤、活动力强、反应灵敏,体色黄褐色且有光泽。
2.2扣蟹的放养
扣蟹入池前,用5%的食盐水喷淋5~10min,再放入池水中浸泡3min后提上池埂放5~10min,如此重复3次后入池。扣蟹规格为250~300只/kg的放苗密度在1500~2000只/667m2为宜,规格大的放养密度可适当降低。为了清除水中浮游生物,防止水质变差,避免夏季枝角类大量繁殖造成底缺氧,每667m2可套养50~250g的花白鲢15~20尾。
3饲养管理
3.1水质管理
大闸蟹对水质要求较高,水中溶氧量应保持在5mg/L以上,pH值7.2~7.8,水体透明度30~40cm,早期每隔10~15d换水1次,每次换总水量的三分之一,高温季节每周应换水2次,并每隔10~15d用生石灰按8~10g/m3的量进行全池泼洒消毒。整个养殖期间做好水质监测工作。
3.2科学投喂
与鱼类定点投喂不同,大闸蟹的投喂方法应坚持全池泼洒或多点投喂、少量多次的原则,确保所有大闸蟹都能摄食,避免出现规格不齐、蜕壳期成活率降低的现象。根据大闸蟹的生活习性,投饵时间一般选择早晚进行,晚上投喂全天投饵量的70%、早上投喂30%。投饵量应根据食台摄食和水温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影响大闸蟹摄食的直接因素是水温,研究证明:水温在5~10℃时仅有少量大闸蟹摄食、10~15℃时开始正常摄食、15~20℃时摄食开始增加、20~26℃时摄食最旺盛、水温高于35℃或低于5℃时大闸蟹一般不摄食。
3.3防逃逸
大闸蟹很活跃,逃逸能力很强。一是天气变化剧烈,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会引起大闸蟹大量逃逸;二是在夏季降水集中期,水质恶化,水位迅速上升,造成大闸蟹大量逃逸;三是温度在0.5~1.0h内上升1℃以上,湿度增大,水中溶氧量下降,大闸蟹往往出现逃逸;四是暴雨引起水流加快,大闸蟹会顺水流爬向出水口一带(少数逆水爬向进水口处)逃逸。因此,须安装逃逸设施。可用聚乙烯网片拦好池塘进、排水口;在池边缘每隔1m插上高0.6m的木桩,木桩顶端用铁丝相连,然后将厚薄膜钉于木桩上,薄膜上沿与铁丝固定,下端埋入泥土10cm深处,拐弯处呈圆弧形。
3.4蟹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推行大闸蟹健康养殖技术。从生态养蟹区选种、选择合格标准饵料和养殖生态环境维护等全面进行把关,以达到生态养蟹的最佳效果。
4适时捕捞
正常情况下9月中旬就可以开始进行捕获,不过实际上此时大闸蟹尚未真正完全成熟,蟹黄不够饱满,蟹肉不够多,而其体质较差,运输过程中死亡数量较多。因此,最合适的捕获时间是10月份左右。捕捉的成蟹应在网箱中暂养,经吐泥滤脏后进行分袋包装并保温运输至目的地。
5效益分析
按规格为250~300只/kg的扣蟹放养密度为1500只/667m2计算,大闸蟹的成活率为61%,即每667m2能捕获915只成蟹。成蟹的平均体重为165g,最大有426g,平均产量150.9kg/667m2,产值1.98万元。每667m2投入0.52万元,可获得利润1.46万元,投入和产出比1:3.81。
6问题及建议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摸索和总结,思南县在大闸蟹池塘养殖的产业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养殖技术的科学化程度不够高,比如环境温度、水质等因素的掌握和控制不合理,导致饲养成本加大;二是种苗需要从外地培育和购买,由于路程遥远,运输时间长,下水前苗种死亡率较高;三是饲养管理不够规范,生态意识不高、推行大闸蟹生态养殖力度不强。大闸蟹在山区池塘养殖具有巨大的潜力,掌握技术、科学管理,选用优良蟹种是关键。大规模养殖
大闸蟹必须有优质蟹种作基础。在边远的内陆山区发展大闸蟹养殖,建议加大技术引进的投入,提高科学化养殖水平,掌握繁育技能,建设苗种培育基地,减少蟹苗的起水时间和运输距离,提高其成活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贵州省思南县孙家坝镇畜牧兽医站,张凯)
上一篇: 如何选择适宜的牧草品种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