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发展畜牧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现阶段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城镇,既失地又失业。因此,必须围绕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其增收问题,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其自身条件的产业,才能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而畜牧业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在增加收入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是城镇化建设中失地农民的首选发展产业。
1畜牧业的特点及优势
畜牧业是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畜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可有效缓解人增地减的矛盾。由于畜牧业承农启工,可以带动饲料、兽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将生产、销售、加工链条延伸到村镇,成为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平安县城镇化建设中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来,平安县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先后有小峡镇、平安镇的部分行政村加入了城镇化建设的队伍。为切实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平安县十分重视县城体系规划的编制,确定了以县城为中心,三合镇、小峡镇、沙沟乡、古城乡四个乡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格局。为发展生态旅游、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产业布局搭建了平台,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从而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优化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形态,构建了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基础设施资金不足,服务功能薄弱,经济基础差,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平安县城镇化水平偏低,聚集和辐射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并没有太大改变。
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平安县特色畜牧业风生水起,基地建设和畜牧养殖区规模不断扩大。重点建设了白沈沟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金吉仔猪繁育基地、平安佳隆富硒蛋鸡生态鸡养殖加工基地、瑞德富、明乐等富硒蛋鸡繁育场等一批富硒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成洪水泉回族乡马圈村集富硒蛋鸡养殖、孵化为一体的平安鑫禾富硒种养殖基地,黄鼠湾村集种植和养殖基地为一体的黄鼠湾“富硒”农业科技园区,三合镇骆驼堡村良种仔猪繁育的金阳富硒良种猪养殖基地等富硒畜产品规模化养殖基地11处,建成原生态养殖猪舍、牛棚等60多栋。通过协会+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使全县规模养殖户不断增长,有效解决了农户单打独斗闯市场的难题,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预计通过8年的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4亿元,年出栏富硒鸡200万只,生产富硒鸡蛋2万吨,年出栏肉羊10万只。但是这些畜牧业发展成就几乎没有涉及到当前正处在城镇化建设当中的乡村,使得这些村镇的畜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几乎没有联系。
3城镇化建设中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空间
人类驯养家畜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畜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古老的基础产业,畜牧业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农业内部结构,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物资源,而且对改善消费者的食物结构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畜牧业通过自身的产业化、工业化为农区加工业提供了平台,为农区工业化和城镇化铺设了良好的起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家畜的饲养、管理、繁育、畜产品加工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畜牧业进入了农业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有资料表明,目前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30%~70%,而我国的畜牧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部分地区接近40%。可见,进一步提升畜牧业总产值的空间很大,做大做强畜牧业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
4城镇化建设中发展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建设导致失地农民大量增加,但是失地农民的收入却并没有城镇化的建设而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建设导致政策不配套即新居建设和产业用地政策不配套,无畜牧业发展用地规划;失地农民的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少;无畜牧业发展配套设施等。那如何综合考虑城镇化建设和畜牧业发展的平衡关系,使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的失地农民虽失地却不失业而且达到增收的目的呢?
发展畜牧业建设的重点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是农民过上好日子的主导产业。政府部门应在发展城镇化的同时综合考量,把畜牧业发展纳入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并落实失地农民的畜牧业发展规划,使畜牧业发展有地、有电、有水、有钱可用。
5城镇化建设中发展畜牧业的途径
5.1首先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开展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激发其创业热情,把失地失业的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
5.2加大对畜牧业的政府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畜牧业投入,加大对本地区位优势、优势产业等的宣传,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营造良好配套的硬件、服务、市场等环境,吸引更多的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创业。
5.3积极推广先进畜牧技术
畜牧技术的推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推广不但传授给农民新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授了新观念、新知识、新消息,使农民改变了旧的生产观念与行为,从而促进了畜牧产业的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
5.4积极拓展畜牧业产业链条
以畜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加快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构建起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畜牧产业链条,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青海省平安县平安镇畜牧兽医站,张发莲)
上一篇: 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来夷调研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