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规模化猪场母猪繁殖性能的措施
母猪是规模化猪场的基础,母猪繁殖性能的高低体现了猪场的综合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猪场的经济效益。优化母猪质量、强化配种管理、做好综合饲养防疫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实现母猪高产仔、高成活率、高效益的关键措施。
1后备母猪的选育
及时选留高质量的后备母猪能保持母猪群较高的生产能力,后备母猪必须来自产仔数、哺育率、断奶窝重较高的经产母猪,以选留第2~5胎的母猪后代为宜。
1.1后备母猪的选择分五次进行,即出生、断奶、60kg重、5月龄左右、配种前。产房窝选:从个体初生重较大、整窝体重均匀度较好、母猪母性好的窝里挑选体格强壮、奶头充足、断奶体重大的仔猪;保育舍出猪时应剔除生长发育差及有疾患的猪只,转入后备舍进行培育,在5月龄前采用自由采食的饲喂方式使其尽快生长;在5月龄左右对后备母猪进行一次生长性能测定,由表型值计算育种值,并结合猪只的体形外貌进行选留。
1.2外形选留标准体型、头型、毛色、耳型符合本品种特征;生长发育正常,健康无病,膘情适中;生殖器官发育良好,有效乳头数在6~7对以上,排列整齐,左右对称,无瞎乳头等;体格健壮,背腰宽平,体型结构匀称,四肢健壮,尤其要注重肢蹄选择。
2配种管理
2.1保证精液品质规模化猪场大多数都以人工授精取代了本交。采集公猪精液时,要控制采精频率,成年公猪每周2次,青年公猪每周1次。从采精到精液分装保存的过程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精液稀释分装后要先冷却到常温25℃后才能放入17℃恒温箱中保存。
2.2适时配种后备母猪的初配年龄应根据品种、饲养管理水平、气候等因素确定,一般在日龄为210~220d、体重达110~120kg、第二次发情时配种。母猪发情周期平均为21d,经产母猪在断奶后一周内(3~7d)发情排卵,发情持续期一般为2~4d。适宜的配种时间应在母猪发情开始后22~34h或20~32h,发情母猪一般配种2~3次,每次间隔8~12h。
2.3及时发现和处理未妊娠母猪加强对配后18~23d母猪的查情,确定是否返情,对返情母猪应再次配种。利用B超对配后24~30d的母猪进行妊娠检查,及时找出未受孕母猪,对未妊娠又未返情的母猪应采取催情措施。
2.4淘汰低产母猪淘汰产活仔数在7~8头以下的母猪;淘汰产8胎以上的高龄母猪;淘汰连续3次返情的母猪;淘汰患有严重子宫内膜炎等生殖器官炎症的母猪;淘汰患肢蹄疾病的母猪;淘汰久不发情、诱情处理无效的母猪。
2.5做好记录认真填写配种报表,建好种猪系谱,杜绝近亲交配。
3饲养管理
3.1后备母猪根据膘情确定后备母猪的饲喂量,确保后备母猪保持中等略偏上的膘情。60~90kg时自由采食,一天饲喂3次,饲喂量为2.0~2.5kg/d;90kg至配种前一周,限饲,一天饲喂2次,饲喂量为2.0~2.2kg/d;配种前一周至配种,短期优饲,一天饲喂2次,饲喂量为2.8~3.2kg/d。后备母猪日粮应含有充足的粗蛋白、维生素及钙、磷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后备母猪生长的最适环境温度为18~25℃,高于27℃时要注意防暑降温,低于15℃时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地面干爽;适当增加舍外运动和充足的光照;定期通风换气;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
3.2妊娠母猪日粮中应含有优质的蛋白原料,充足的钙、磷、维生素D,适当添加硒、维生素E等微量元素,不能突然改变饲料配方,防止营养性流产。妊娠初期,即配种至妊娠21d,限饲,饲喂量为1.8~2.0kg/d。妊娠初期要单栏饲养,严禁转栏、混群,减少各种应激。妊娠中期,即妊娠22~84d,饲喂量逐渐增加(2.5~2.8kg/d)。妊娠后期,即妊娠85~110d,饲喂量为2.8~3.2kg/d,此期应饲喂高纤维日粮,以防便秘。围产期应逐步减少饲喂量(2.0kg/d),分娩当天不喂或少量饲喂。妊娠母猪的饲养目标是保持母猪中等膘情,分娩前的背膘应在17~21mm。保持圈舍清洁卫生,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注意观察舍内温度、湿度情况,定期通风换气。
3.3哺乳母猪分娩第2d喂2.25kg左右饲料,以后每天逐步增加,产后第7d起母猪自由采食,日喂4次,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哺乳母猪的最适环境温度为18~20℃,夏季要注意通风降温。为预防母猪的产后疾病,母猪分娩后8h内要肌注长效土霉素10mL/头;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剩料要及时清理出来;产房要经常清扫,及时清扫母猪排出的粪便,保持猪栏清洁、干燥;舍内保持安静,让母猪充分休息好。
3.4空怀母猪短期优饲,恢复断奶母猪的体况,以促进母猪再次发情。
4疾病的预防和监测
做好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乙脑、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定期进行抗体监测,每年抽取3~4次血液送检,根据检测结果适当调整免疫程序。
(四川省岳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谭艳)
上一篇: 对四川生猪生产及价格内联关系的探讨(一)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