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夏猪选育进展报告
巴克夏猪是源于英国的培育猪种,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其被毛黑色,具“六点白”特征(鼻端、尾尖、四肢下部),以肉质优良,盛产雪花瘦肉闻名。19世界起,巴克夏猪开始风靡世界,光绪年间,巴克夏猪就进入了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猪的品种格局有过重大影响,国内的哈白猪、吉林黑猪、东北花猪、内蒙黑猪、北京黑猪、汉中白猪、山西黑猪、烟台黑猪等20余个育成品种都有巴克夏猪血统。目前,世界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优质化,现代猪育种在保持对生长速度、瘦肉率和饲料利用效率改良外,重点加强繁殖性状、肉质的选择。因此,生长快、瘦肉率高、肉质优良的巴克夏猪在世界猪种格局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于2007年从美国引进了巴克夏祖代种猪,开展场内性能测定,采用闭锁与开放相结合的策略进行选育,取得显著的遗传进展。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从美国原种场引进的EBV指数优秀的巴克夏母猪20头,公猪11头(5个血统),组建基础群,第1世代选育结束后引入3个血统的公猪冻存精液,共8个血统。
1.2选配与时代间隔
利用GBS系统进行计算机模拟配种,实行随机选配为主,辅以人工同质与异质选配。各世代均为秋配春产,以降低季节和环境对选种的影响。核心群采取头胎留种,一年一个世代,EBV值高的家系多留种,世代可适当重叠,每个世代开展性能测定。
1.3性能测定
性能测定在种猪测定舍相对一致的条件下集中进行,每个世代初产母猪的断奶仔猪中,每窝选留1头公猪、2头母猪进行生长发育性能测定,测定性状和方法按《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统一规程进行。主要测定性状如下:(1)繁殖性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21日龄窝重、60日龄头数;(2)生长、肥育性状:100kg体重时的体尺(体高、胸围、体长),达100kg体重日龄,30~100kg体重的日增重,达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30~100kg体重料重比;(3)胴体性状:屠宰率、眼肌面积、三点背膘厚(腰荐结合部、背腰部、肩部)、后腿比例、胴体瘦肉率;(4)肉质性状:pH,LF(电导率)、OPTO(肉色)、肌纤维直径、嫩度、肌内脂肪(IMF)。
达100kg体重日龄、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的分别按如下公式校正:
日龄=测定日龄-(实测体重-100)/CF,其中:公猪CF=(实测体重/测定日龄)×1.826040;母猪CF=(实测体重/测定日龄)×1.714615。
背膘厚=实测背膘厚×CF,其中:CF=A÷{A+[B×(实测体重-100)]},公猪A和B值分别为13.468、0.11128;母猪A和B值分别为15.654、0.156646。
1.4种猪饲料营养水平
测定期种猪饲料营养水平见表1。
1.5遗传评估与选留
运用GBS育种软件,采用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法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估计后备猪达100kg体重日龄、达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和母猪总产仔数的育种值,再计算个体综合选择指数,根据个体综合选择指数大小并结合体型外貌和生殖器官发育状况进行选留。综合选择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Isire=100-4.21×EBVAge-17.1×EBVFat;
Idam=100-3.16×EBVAge-12.85×EBVFat+43.4×EBVTNB。
其中:EBVAge为达100kg体重日龄估计育种值;EBVFat为背膘厚估计育种值;EBVTNB为总产仔数估计育种值。
2结果与分析
经过5年选育,核心群母猪规模达104头,公猪18头,共8个血统。测定了4个世代母猪的繁殖性能和5个世代生长发育、肥育、胴体性能及第5世代育肥猪的肉质性能。
2.1繁殖性能
结果见表2、表3。4世代初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21日龄窝重、60日龄头数分别达到8.85头、8.46头、43.94kg和7.7头,与1世代比较,分别提高了0.25头(P>0.05)、0.92头(P<0.01)、8.14kg(P<0.01)和1.04头(P<0.01)。
4世代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21日龄窝重、60日龄头数分别达到9.15头、8.94头、46.49kg、8.18头,分别提高0.45头(P>0.05)、0.68头(P>0.05)、6.78kg(P<0.01)和0.62头(P>0.05)。经过4个世代选育,巴克夏母猪的繁殖性能有一定提高。此外,根据观察,巴克夏母猪妊娠期为(116.21±3.0)d,相对于其余猪种,其妊娠期较长。
2.2生长发育性能
结果见表4。公猪、母猪达100kg体重日龄、活体背膘厚、料重比分别达173.69d和174.89d、13.93mm和14.92mm、2.75和2.79。与1世代相比,5世代公猪、母猪达100kg体重日龄分别缩短了14.93d(P<0.01)、15.63d(P<0.01),背膘厚降低了0.83mm(P<0.01)和0.7mm(P<0.01),料重比降低了0.18(P<0.01)和0.17(P<0.01)。
100kg体尺测定结果见表5。公、母猪体长基本变化不大,但体高和胸围经选育都有极显著提高(P<0.01)。
2.3肥育性能
肥育性能见表6。5世代肥育猪达100kg体重日龄171.89d,30~100kg校正日增重824.96g、料重比2.71,与1世代相比,达100kg体重日龄缩短了14.27d(P<0.01),料重比降低0.22(P<0.01),30~100kg校正日增重提高28.65g(P>0.05)。
2.4胴体与肉质性能胴体性能结果见表7。5世代肥
育猪屠宰率72.94%,平均背膘厚24.33mm,眼肌面积36.77cm2,胴体瘦肉率62.41%。与1世代比较,平均背膘厚降低4.21mm(P<0.01),眼肌面积提高3.3cm2(P<0.01),后腿比例提高1.24百分点(P<0.05),胴体瘦肉率提高2.81百分点(P<0.01)。
肉质性能测定结果,pH1值6.45,LF2值4.27,OPTO值78.33,滴水损失2.14%,肌纤维直径86.22μm,嫩度6126.85g,IMF3.29%,肉质性能优良。
3讨论
在建立基础群之时,由于科研经费不足,引进的巴克夏母猪数量偏少,导致遗传基础比较狭窄,但通过引进外血(冻精),扩大了群体的遗传差异,为提高选育进展奠定了基础。各世代母猪均是秋配春产,生长、肥育性能测定集中在每年6至10月进行,饲料和生产管理条件也基本一致,将环境误差降到最低。在场内测定基础上,利用GBS育种软件中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法进行遗传评估,依据3个测定性状的单项育种值和个体综合选指数来选留核心群后代种猪,对巴克夏猪优良经济性状的选育提高有显著效果。巴克夏在引进之初,对当地环境、气候不适应,基础群和一世代的生产性能相对较差,2世代开始适应后,较一世代生产性能改善较大,选育进展明显,此后几个世代生产性能由逐步提高到趋于稳定。
经过5年的种猪场内测定和选育,巴克夏初产、经产母猪总产仔数分别提高0.25头和0.45头;公、母猪达100kg体重日龄分别缩短14.93d、15.63d,差异均极显著。肥育猪30~100kg校正日增重提高28.65g,差异不显著;料重比降低0.22,平均背膘厚降低4.21mm,胴体瘦肉率提高2.81百分点,差异均极显著;各项肉质性能指标均表明其肉质优良,IMF较高,为3.29%,高于张伟力等报道的美系巴克夏猪(2.96%)和Tuthill巴克夏猪肌内脂肪含量(3.16%),也高于张树敏等报道的巴克夏猪(1.58%)和邓冲等报道的巴克夏猪肌内脂肪含量(2.77%)。可见巴克夏猪具有生产性能好和肉质优良的双重特性。
目前,肌内脂肪含量已成为欧洲猪肉质量好坏的一个代表性指标。因此,肉质性状的改良,特别是以提高肌内脂肪含量为育种目标的猪育种正在成为猪育种发展趋势。巴克夏猪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肌内脂肪含量较高,肉质优良,可用于改良我国地方猪种,在提高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的同时,能有效保持地方猪种优良的肉质特性,是培育瘦肉率高、肉质好的新品种(配套系)的优秀遗传资源。在中国当今发展黑毛优质猪的新形势下,巴克夏猪是不可多得的黑毛终端父本。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陶璇,杨雪梅,梁艳,陈晓晖,龚建军,刘锐,曾凯,吕学斌)
上一篇: 养猪冠军辛本玉如何挑选仔猪料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