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兽医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已经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196种,较为严重的有89种,其中细菌病20种,病毒病27种,立克次氏体病10种,原虫和真菌病5种,寄生虫病22种,其它疾病5种。通过动物产品传给人的有30多种,比较严重的有:炭疽、口蹄疫、鼻疽、猪丹毒、布鲁氏杆菌病、结核病、副结核病、囊虫病、弓形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猪水泡病、禽流感、疯牛病等疾病。旧的疫病未能有效控制,新的疫病不断侵入,混合感染增多、病性复杂,如猪瘟与猪伪狂犬病、猪繁殖呼吸综合征和猪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猪瘟与猪细小病毒病、猪瘟与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等,给诊断和治疗带来极大挑战,仅禽病的死亡率就占15%~20%,猪病死亡率占8%~10%。由于诊断技术低下,检疫法规不完善,执法力度不足及生态环境恶化,动物疫病呈上升趋势,给兽医工作带来严峻考验。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横断山脉南断,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东南与老挝、越南接壤,西南与缅甸比邻,全市9县1区,总面积45 385km2,山地面积占98.29%。2011年全市总人口254.6万人,居住着汉、彝、哈尼、傣、佤、苦聪、拉祜等26个民族。宁洱县地处普洱市中部,是昆洛公路与弥宁公路的交汇点,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属于多山多地的山区农业县,全县1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70%,有农业户数3.6万户,农业人口22万人,耕地面积135.6万亩,全县面积3 670km2,辖区9个乡镇89个村民委员会,境内海拔最高2 851m,最低551m。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当地动物疫病传播媒介繁多,境外疫情传入风险大,动物疫病日益复杂,防控形势严峻,严重威胁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搞好兽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兽医工作的重要性
1.1 根据2008年1月1日新修改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确立了兽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将兽医划分为官方兽医、执业兽医(民间兽医)。官方兽医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工作人员。执业兽医是指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国家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只有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且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方可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这进一步实现官方兽医公益性和执业兽医的营利性,规范、净化了服务内涵。乡、村兽医按照《乡村兽医管理办法》实施,有关兽医方面法律、法规出台为今后兽医工作指明了方向。
1.2 兽医是国家公职人员、执法者,其行为具有国家赋予的强制权力,对外则是代表国家主权的体现,兽医法规及执行制度,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兽医水平及动物健康与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1.3 兽医是一个国家兽医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同时又是执行者,兽医的职责不只局限于畜禽和动物,它已涉及到全社会和全人类。亚洲国家和我国内地及香港的禽流感、“非典”、“瘦肉精”、“三聚氰胺”、“地沟油”及食物中毒,肉奶蜂蜜中药残留超标,欧洲的疯牛病与二噁英等都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兽医工作已涉及到整个人类的生物安全。
1.4 兽医工作的核心就是动物防疫,动物防疫工作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疫病则是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动物防疫是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重要前提,是维护社会稳定,公共卫生安全、共建和谐的需要。
2 兽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偏见思想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本来是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达98%以上的农业县,老、少、边、穷地区思想上重商轻农,在世俗的眼光中,兽医工作就是打打猪、牛、羊、马、鸡、鸭等动物的针,医猪看牛病,以及劁(阉)动物一类,若不发生疫情(或食品安全方面)情况,兽医工作则无足轻重,可有可无。
2.2 兽医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了正常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乡(镇)村是兽医工作开展的最前沿阵地,但是薄弱环节。笔者所在区域由于编制不够,直接从事兽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的乡镇兽医站,全县9个乡镇应有编制人员65人,而实际在编42人,尚缺23人,全县89个村民委员会村防疫(村兽医)能够承担全县兽医工作的仅有126人,人均服务区域达到29km2,人均负担防疫畜禽1.5万头(只、羽)。按人均服务区域15km2或养殖户160户或畜禽7 100头(只、羽),配备1名兽医员,至少需要乡镇站及村兽医255人,现缺129人,使得畜禽数量不断增长与村兽医严重不足矛盾日益突出。此外,村兽医平常还要负责牲畜、家禽的诊治,能繁母猪保险办理、产地检疫、良种良法、优质牧草、优良种猪的推广,有的还兼做村林业员、农科员、计生工作、村人医室医生等,难以保证正常兽医工作(重大动物疫病扑灭、社会公益性动物防疫工作)的有序开展。
2.3 兽医工作经费不足,财政投入动物防疫专项资金仅15~22万元,用于每头畜禽费用不足0.01元,村兽医(动物防疫员)工资50~100元/月,加上能繁母猪保险手续费、预防注射牲畜(猪、牛、禽)的辛苦费,加起来每年也不足1.5万元,由于收入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心涣散,经常换人,兽医工作难于正常开展。
2.4 交通不便、山高路险,村寨分散,饲养动物存栏大,防疫工作难度大,大多数村(社)仅有村通便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直线距离村寨举目可见,到达则要走几个小时路程。
2.5 兽医工作中动物防疫注射点多面广,涵盖千家万户散养户,任务繁重、免疫易留死角,疫情时常死灰复燃,给养牲畜户带来一定损失。
2.6 因农户科学意识淡薄,受传统思想和经济条件的影响,重治轻防,村兽医预防注射过程中怕误伤自己,不依据操作规范,影响免疫效果;因担心出现疫苗反应,死亡后畜主纠缠,要求赔偿,人为减少剂量。本来每年除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平时还要补针3~4次,猪瘟、猪蓝耳病和口蹄病免疫密度要达90%~100%,还有牛出败、鸡新防疫等需要注射,但往往只免疫注射2~3种,造成其它疫病的发生。加之注射口蹄疫疫苗时会出现副作用,注射部位易发生肿块,造成少数农户对于预防注射产生抵触情绪,给工作带来难度。
2.7 乡村兽医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差,乡(镇)兽医站住房破烂,办公用房差,防疫检疫设备差,下乡无差旅费。笔者工作区域由于县财政困难,全县9个乡镇兽医站,有1个乡镇兽医站办公用房靠租或暂借,3个站危房,年久失修,有房的5站,其中有的站是靠银行贷款和职工集资建设,站上无资金来源,资不抵债。全县89个村民委员会,无村兽医室,名符其实的“赤脚医生”,村兽医有的地方一年一换,不经过培训学习直接上岗,基本上是父传子、子传孙,大多传到了孙子辈,仅有20%村兽医是由兽医(职高)学校毕业后回村聘用的。乡镇兽医站的人员只要有中心工作,如征粮、拆迁、林改等,乡政府都要抽调兽医技术员,本来乡(镇)兽医站仅有2~5人,近几年开展能繁母猪保险、草山包到户等事项,使工作量加大,增加了工作压力。
2.8 乡镇无产地检疫报检点,无小型适合当地的屠宰场,县定点屠宰场由于设备、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正抓紧搬迁治理,在实际检疫(验)工作中,仅凭“五部十三刀”、“一把刀一双眼”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无法有效防止疫病的传播和蔓延。
3 搞好兽医工作的措施
3.1 要在现有工作条件下,不等不靠,不杞人忧天,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扎扎实实开展好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检疫(验),最大限度地减少疫病发生,防止疫病的蔓延和流行,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逐步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提高人民群众对兽医工作重要性认识,打破传统思想束缚,主动出击,迎难而上,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3.2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兽医自身的形象。要利用电视、广播、广场电影、印发宣传画和小册子、贴标语、黑板报和人员集中区悬挂横幅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应急条例》、《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兽医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用好用活法律法规,依法行事,打击不法行为,保护自我,构筑兽医工作新秩序。
3.3 要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尽快改革现行不合理的兽医管理体制,理顺关系,进一步明确职责,稳定和提高基层兽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统一的兽医行政管理监督执法体系,改变几十年来多部门分散管理格局,按上下一致、内外一律的标准,从中央到省市县三级的垂直官方兽医体制,对从事兽医诊疗的人员,实行执业兽医认证制,规范从业行为,提高诊疗技术水准,净化民间兽医(乡村兽医)服务环境。
3.4 健全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动物防疫是兽医工作的基础,而兽医工作又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人、畜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保障。政府应当将动物防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财政预算,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充实完善工作设备条件,建立乡镇兽医实验室、村兽医工作室,逐步改善村兽医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动物疫病的防疫、检疫诊断和检测能力,配齐村兽医必要的防疫器械和疫苗冷藏设备,彻底杜绝无效疫苗的发生。逐步提高村兽医的补助标准,财政应每月定额实行补助,争取建立养老保障制度,解除其后顾之忧,应每年定期对乡村兽医进行业务培训,引入淘汰竞争上岗机制,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精、服务好的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的需要。
3.5 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完善动物防疫应急机制。加强动物免疫工作,强化免疫措施,是控制动物疫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切实加强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和完善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建立边境疫情监测站、疫情测报站,将疫情堵截于国境之外。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防控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建立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队伍,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3.6 提高认识,严格实行责任。充分认识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动物防疫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议事日程,齐抓共管,不互相推诿,真正做到“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出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追究制,全面落实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动物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的制度,建立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使动物防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建立健全重大动物防疫长效机制,政府应充分认识兽医工作主要是做什么,尽量不抽或少抽科技人员,以保证兽医工作正常开展。
3.7 创新动物防疫模式与免疫方式,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要大力推广动物防疫“整村推进”模式和“一猪三苗二针”同时分点注射免疫方式,这样可有效提高生猪免疫注射工作效率,降低免疫注射成本,提高了疫苗的有效利用率,加快了免疫注射进度,缩短了免疫注射时间,减轻了村防疫员劳动强度。此外,免疫档案和免疫户口册填写更加规范、完整,既开展了防疫,又排查了疫情,社会效益、社会效应明显增加,可大大降低动物免疫副反应率和免疫反应死亡率,有效地控制了生猪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降低了生猪疫病死亡率。
3.8 要建立产地检疫申报制度,规范和完善屠宰场检疫。(1)产地检疫是兽医工作的又一环节,是动物防疫的补充和延续,要在乡村有条件地建立产地检疫申报点,对无免疫标识与免疫档案的要进行查缺补漏,建立畜禽及畜产品可追溯制度,建立溯源追溯系统,实现养殖—加工—流通—销售—餐桌—体化管理,减少多部门交叉管理模式,互相扯皮,导致监管缺失,建议由农业部门牵头,实现全程监管,通过查询耳标,即可快速知道畜产品(或畜禽)各方面信息,保障畜产品绿色生态安全。(2)屠宰检疫(验)是兽医工作中监管的最后一道关口,检疫是减少消灭某些动物疫病的有效手段,通过屠宰检疫、处理和扑杀、无害化处病畜、消毒、再检疫等措施,可以达到减少环境有毒物的传染和药物残留,净化消灭某些疫病的目的,可控制动物疫病和保证动物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保障消费者的食肉卫生,防止畜禽疫病传播,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维护出口动物及其产品的国家信誉;提高防疫密度以检促防、以监保检。当人们热衷于名表、豪车、高档奢侈品、市政形象工程之时,是否也该注重餐桌食品安全,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安全、放心、绿色环保,关注畜产品安全,就是关注自身的健康,国民的身体素质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劳动力资源的有力保障。笔者认为,必须加大对兽医工作的重视、支持力度,克服侥幸和麻痹心理,近几年来“非典”、“禽流感”及“地沟油”、“结石宝宝”都给了我们大家警示。要不断完善规范县(市)级定点屠宰场建设,除一般常规检疫(验)外,还应当开展药物残留、重金属及兴奋剂检测;乡村大的集贸市场,也需建设小型的定点屠宰场(点),在资金和税收上给予倾斜,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优势,同时做好卫生、污染的治理,肉产品质量的追踪监督管理力度,切实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安全肉”。要加强兽医执法队伍建设,成立综合执法队进行监管,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违法者犯罪成本,让其不敢再犯或清除市场,切实保障肉食品的安全。兽医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是否属于发达国家的标志之一。
总之,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动物防疫是兽医工作的基础,是保护人畜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保障。随着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人民群众肉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加之广大兽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兽医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成绩并迈上新的台阶!
(宁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米思特)
上一篇: 梅山猪及其杂种猪的繁殖性能比较(初报)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