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大白母系种猪优良性状的选育进展

大白母系种猪优良性状的选育进展

     大白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瘦肉型猪种,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较强的抗逆性强等特征。多年来我国引进数量众多的大白原种猪,丰富了种猪的遗传基因,改进了我国现有种猪的遗传性能,对提高我国养猪生产水平作出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受环境因素及缺少必要的选育条件的影响,种猪的性能处于不断退化之中,我们统计分析了我场后代商品肉猪的生产数据,得知其生长水平出现变慢的趋势。相关资料报道,种猪只有经过不断的选育和风土驯化,其抗逆性和区域环境的适应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改善,且这种抗逆性是可遗传。根据本区域通常利用大白猪做第一母本或第一父本的实际情况,开展大白母系种猪选育技术的研究,改善现有种猪的遗传素质,为广大规模养猪场提供性能优良、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种源及配套养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定向选育目标

     100kg体重日龄小于或等于158d;100kg体重背膘厚小于或等于13.0mm;经产母猪总产仔数大于或等于12.0头。

2育种素材与选育方法

     2.1种源素材美国大白公猪6头(5个血统)、母猪55头;法国大白公猪5头(含5个血统)、母猪47头,第3世代开始引进美国大白公猪3头(3个血统)。

     2.2测定设备亚卫8800背膘测定仪、GBSPIG遗传评估软件、种猪测定笼等。

     2.3育种方法与种猪饲养管理

     2.3.1育种方法采用最优贡献选种选配结合闭锁与开放的选育技术。

     2.3.1.1构建基础群制定入选基础群种猪的性能标准,考察猪场现有记录的种猪个体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结合现场观察体型外貌等进行挑选,并从国内引进某些性状优秀的种群进行补充,基础群体:公猪11头(10个独立血统),母猪102头。

     2.3.1.2构建零世代核心群来源于基础群,择优选出公猪8头(8个血统),母猪50头。

     2.3.1.3选种选配最优贡献选种选配技术,同质与异质选配相结合,性能优秀的种猪进行同质选配以固定性状。

     2.3.1.4世代间隔采用头胎留种,核心群约1年一个世代。

     2.3.1.5测定性状和方法按全国大白猪育种协作组规定的《全国大白猪选育方案(试行)》进行,受测猪体重在85~105kg,按以下公式校正成达100kg体重日龄。

     校正日龄=测定日龄-[(实测体重)/cf],其中cf=(实测体重/测定日龄)×1.826040(公猪),cf=(实测体重/测定日龄)×1.714615(母猪);

     校正背膘厚=实测背膘厚*cf,其中:cf=a/{a+[b×(实测体重-100)]},参数a和b值见表1。
  
     2.3.1.6测定方法开展场内种猪测定,专用的种猪测定舍和测定人员。

     2.3.1.7遗传评估与选留根据母系种猪的繁殖性能特点,利用GBSPIG育种软件对后备猪达100kg体重日龄、100kg体重背膘厚、总产仔数进行育种值估计,计算个体综合选择指数,依据综合选择指数大小进行选留,公猪留种率约为10%,母猪留种率约为50%。

     2.3.2种猪测定期饲粮组成与营养水平见表2。
  
     2.3.3饲养管理公猪每栏2头,饲养密度4.0m2/头;母猪每栏10头,密度2.0m2/头。自由采食粉料,自由饮水,测定前完成常规免疫工作。其他饲养管理与卫生工作按猪场的常规操作进行。

3数据统计

     测定数据先经过EXCEL表格处理后,再采用SPSS13.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用Χ±SE表示。

4结果与分析

     4.1选育对增重、背膘厚的影响选育对增重、背膘厚的影响结果见表3,选育结束时100kg体重日龄公猪为153.74d,母猪为154.83d,指标超过选育制定的目标;校正日增重公猪提高7.90%,母猪提高7.41%,均达到差异显著(P<0.05)。公猪校正背膘减少1.41mm,下降了9.54%,母猪校正背膘厚减少1.10mm,下降了7.54%,均达到差异显著(P<0.05)。
  
     4.2选育对繁殖性能的影响初产母猪产仔数测定结果见表4,经产母产仔数测定结果见表5。经过4个年份的选育,初产母猪窝均总产仔数增0.19头,提高了1.85%(P>0.05),窝均产活仔数增加0.32头,提高了3.32%,差异均不显著(P>0.05);经产母猪窝均总产仔数增加0.16头,提高了1.35%(P>0.05),窝均产活仔数增加0.11头,提高了0.94%(P>0.05)。结果说明对产仔数的选择没有进展,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繁殖力是低遗力性状,其遗传力为0.1~0.15,表型值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
  
     4.3各年度育种值与综合选择指数进展各性能育种值及综合选择指数见表6,达100kg体重日龄育种值下降1.176d,达100kg体重背膘厚育种值降低0.159mm,产仔数育种值增加0.029头,综合选择指数提高3.84%,选育进展明显。
  
5小结与讨论

5.1小结

     1)选育结果表明,达100kg体重日龄公猪平均缩短8.92d,母猪平均缩短12.62d;达100kg体重背膘厚公猪平均下降1.41mm,母猪平均下降1.10mm,达到设定的育种目标。

     2)繁殖性能的选育效果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产仔数表型值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

     3)采用开放选育群,引进优秀的遗传基因,扩大遗传差异,对群体平均增重有明显改进,说明本选育采用闭锁与开放相结合的育种策略,能明显提高选择进展。

5.2讨论

     经过4个年份的选育,种猪的增重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背膘厚显著下降,产仔数的群体均匀度得到不断改善,说明按上述技术方案开展场内种猪测定和选育对中高遗传力的性状有明显的效果。根据自然进化理论,动物在没有人为选择的情况下,往往向着相反性能方向改变,与外来种猪原有的生活环境相比,现有的规模养猪场饲养环境、饲养方式等因素发生明显改变,如果不进行人为的选择,性能退化是必然的结果。

     本选育通过不同品系来源的大白猪间的杂交,产生出系间杂交优势,喻传洲等认为亲本的杂能带来比某些亲本的纯更大的杂种优势,本选育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验证了该观点。

     选育的进展也说明,场内种猪测定时,测定准确性高的性状能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降低环境误差,提高选育准确性。

(福建省福清市协大,林维雄;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林长光,刘亚轩;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董志岩)

上一篇: 浏阳市规模养殖场项目成为首个按新机制申报的项目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