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水产饲料诱食剂的作用方式

水产饲料诱食剂的作用方式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配合饲料被广泛应用,但由于饲料或水产动物自身等因素的影响,投喂的饲料往往不能被迅速摄食和吸收利用。为了提高水产动物对配合饲料的利用效率,不仅需要研究各种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配制适合的饲料,还需在饲料中添加能促进水产动物摄食的诱食剂,改善水产动物对饲料嗜好性,通过刺激水产动物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提高水产动物的食欲并促进其摄食进程(王安利等,2002),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对更科学、更合理地进行水产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减少水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美国、日本等国家早都已经重视并开展了鱼类等水产动物促摄食物质的研究,中国于1999年由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主持的“饲料诱食剂的研究”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近15年来,作为世界第一养殖大国,中国水产动物营养学家极为关注和努力研究开发诱食剂在配合饲料中的应用,对鱼、虾、龟、鳖等水产动物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研究,坚持选择有效、经济、安全、方便的诱食剂原则,筛选出风味氨基酸、甜菜碱、DMPT、大蒜素等一系列具有强烈诱食功能的物质,并正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其最适添加量和诱食机制。
    水产动物诱食剂是以水产动物的摄食生理为理论基础,利用食物本身性状的信息特征,通过化学信息和视觉线索直接刺激水产动物的味觉、嗅觉和视觉等感觉器官,从而促进水产动物对饲料的选择摄食。


1通过视觉
    视觉是水产动物觅食方式之一,其功能是寻找和发现饵料,辩认和选择饵料,摄食时调整方向和姿态(李大勇等,1995)。不同水产动物对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位置或不同活动状况等的食物产生刺激的反应强弱不同。
    视觉器官是鱼类与摄食相关的发育最早的感觉器官,它在仔、稚、幼鱼期的摄食中起着重要作用(楼允东,1981;王瑞霞,1988;王小平,1999)。鲫鱼等底栖鱼类对红色、白色的饲料敏感,还有些鱼类对荧光物质敏感,差不多所有鱼类均喜欢活动的食物(李自金,2001)。不同动物对视觉线索和化学线索刺激的反应强弱程度不同,有的种类更偏向于视觉性摄食,如棱皮龟稚龟(DermochelyscoriaceaL)在人造橡胶水母作为视觉线索和多种水母的混合匀浆液作为化学线索的刺激下,都表现出趋向性,但是当接受两者同时刺激时,更优先趋向于视觉线索物质(Maricela等,2003)。
    对于视觉性诱食剂,目前研究开发的极少。可能是基于大多水产动物为近视动物,加上某些种类在养殖环境下受到水体等的阻碍,在阴暗环境或者是夜晚活动时光线不强,使其可视距离偏短,导致视觉诱食效果不强。推测对于较清水体、白天活动、水面摄食或较小面积养殖的种类,视觉性诱食剂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2通过味觉
    水产动物生活在水环境中,在水环境中化学信息的传递显得特别重要,在隔光和流水条件下,化学溶出物的信息特点和水流刺激对水产动物的趋向行为更为重要,味觉性诱食剂就是根据此特点对味觉化学感受器刺激使得水产动物趋向食物源并完成吞咽动作。
    水产动物的味觉化学感受器极其灵敏,水体中较小浓度的化学物质即可被感受到。研究表明,浓度低至10-6M的L-脯氨酸或10-5M的甜菜碱就可以引起金枪鱼(Thunnusorientalis)的味觉反应(Kohbara等,2006)。味觉由一组细胞聚合而成的味蕾组成,目前在水产动物中味蕾的研究主要对象是鱼类。国外对鱼类味蕾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硬骨鱼类,已分别对非洲鲶鱼、肺鱼、鳕鱼等口腔、咽、鳃、皮肤等部位的味蕾分布,显微和超微结构、形态类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鱼类味蕾的多类型及多态分布(Lombarte等,1997;Reutter等,2000;Harvey等,2002;Fishelson等,2004)。国内也早已对鳜鱼、鲤鱼和鲇鱼、草鱼等的味蕾分布、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做了研究(杨秀平等,1996;黎会平等,1997;潘鸿春,1997;杨桂枝等,1998),后续也有关于黄颡鱼口须味蕾分布(张根华等,2006)、中华鲟吻须部味蕾的早期发育(柴毅等,2007)、野生与养殖黄鳍鲷味蕾的组织结构(王永翠等,2012)、达氏鲟感觉器官的早期发育(史玲玲,2013)等研究的报道。
    关于味觉诱食剂的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大成效,由于其普遍起作用且诱食效果明显,已经广泛应用于实际养殖。但由于不同水产动物对不同物质的味觉反应存在差异,对味觉诱食物质进行筛选还是必需的。


3通过嗅觉
    嗅觉能接受距离性化学信号的刺激,接受刺激的灵敏度高且范围广,能准确嗅到水中甚至水体外有气味的食物。嗅觉起关键作用的诱食剂是添加具有某特定气味的物质以诱集水产动物摄食。
水产动物的嗅觉器官比较复杂,如鱼类是由鼻孔、鼻腔和位于鼻腔内的嗅囊构成(邢迎春等,2007),外界水流经由前鼻孔进入嗅囊,使溶于水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嗅板上皮内的感觉细胞使其作出反应,其水动力机制有纤毛摆动机制、泵机制和游动机制三种(刘东等,2005)。水产动物的嗅觉反应极其灵敏,水体中浓度低至10-8.8M的半胱氨酸刺激即可引起河鲶(Icta⁃luruspunctatus)嗅电图产生变化(Caprio,1978),浓度为10-7M丙氨酸就能开始引起大西洋大比目鱼(Hip⁃poglossushippoglossus)的嗅觉反应(Yacoob等,2007)。在阴暗条件下觅食的水产动物如鳗鲡、鳝、鲇鱼等其嗅觉发达,白天清水中摄食的水产动物视觉较发达,视、嗅觉二者互补(李自金,2001),所以添加嗅觉性诱食剂一般均可以起作用,而对于某些特定种类如龟鳖等进行水体外投食时,可尝试嗅觉结合视觉的添加物进行投喂。


    综上所述,主要于白天进行摄食活动的水产动物类,其视觉是重要的感觉器官,而对于阴暗环境或是傍晚和夜间活动摄食的水产动物,由于其视觉功能较弱,可以优先考虑味觉或嗅觉性诱食剂,目前对于水产动物诱食剂研究较多的还是有关嗅觉和味觉方面的,两者都是依靠化学信号对感受器官进行刺激,但两者分工不同,味觉是接触性的,而嗅觉则主要负责接受距离性的化学信号。但有些水产动物有特化了的视觉,还有些鱼类其触觉、电生理、侧线等在摄食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李自金,2001)。总之,对于水产动物诱食剂的研究,应该根据养殖对象的摄食习性、养殖环境和投喂时间等实际条件来选择最佳诱食效果的方式。

 

上一篇: 八字腿的小猪该如何矫正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