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动物防疫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动物防疫工作与养殖业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动物疫病不仅可能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损失,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农民增收,而且其中人畜共患传染病还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是促进畜牧业发展和保护动物健康的现实需要,更是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基本保证。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畜牧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防疫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1会泽县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畜牧业是会泽县农村经济乃至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肥猪出栏数排名第二位、牛羊出栏数排名第一位。
1.1动物防疫机构及队伍现状
全县有乡(镇)畜牧兽医站和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站23个。县直站所、机关和乡(镇)、街道办畜牧兽医站在职人员共有253人,专业技术人员有225人,占在职总人数的88.93%,乡(镇)在职人员少,难以明确分工,从事防疫、检疫、诊疗、技术服务、乡(镇)中心工作等,工作互相交叉,多数一人兼数职。村级兽医员是实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体,担负着动物防疫的重要职责,承担着免疫注射、档案登记、免疫证明发放、耳标佩戴、产地检疫、诊断治疗、宣传发动等大量工作。全县376个行政村(社区)有村级兽医员389人,每个村配备了1~2名防疫员。但是工作任务重,文化层次低,专业知识不强,年龄偏大。
1.2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现状
县畜牧兽医局有在职职工93人,仅有业务用房1500m2,除会议室、实验室、疫苗仓库等外,人均办公用房(含档案室、资料室等)不足10m2,甚至各级配给的部分设施设备无法安装使用。工作用车5辆,平均每18.6人1辆,而每年承担的任务仅免疫注射一项就超过2000万头次,乡(镇)则更差。2004年以来,依托全市村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全县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站配备了冰柜、消毒锅、数码相机、摄像机、管理制度牌等设施设备。行政村均建设了1间不低于20m2的兽医室和动物诊疗室,配备了办公桌椅、冷藏包、冰箱、动物产地检疫报检点牌子,统一制定管理制度,但与全县畜牧业的发展进度相比,远远不能适应。
1.3工作经费及村兽医工资待遇现状
一是工作经费缺乏保障,村兽医员开展工作难。2013年县级财政投入的动物防疫经费约116万元,按畜禽饲养总量计算,财政投入的防疫经费头均仅为0.09元,加之物价上涨,小投入与畜牧业大生产的矛盾仍较突出。二是村兽医员工资待遇低,队伍不稳定。由于近年来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不断发生,各级才开始重视村级兽医员工资待遇问题,经过多次向上级汇报,目前村兽医员的工资待遇虽有所改变,从2004年的35元增加到2014年的199.96元。但与他们所承担的工作量相比差距较大。
2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技术力量薄弱
一是编制不足,人少事多的矛盾突出。会泽县每年开展春秋两次动物防疫,县、乡、村三级在岗人员不足620人,初步估算每人每年要承担4.19万多头(只)畜禽的免疫接种,任务十分繁重,这种状况与会泽县畜牧产业发展的需要明显不相适应。还有运输检疫、产地检疫、疫病监测、屠宰检疫、市场检疫、畜禽改良、饲草饲料开发、小区建设等诸多工作,致使全县畜牧兽医人员无法对农户进行更深更细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二是村兽医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知识老化,年龄偏大。由于防疫工作面对千家万户,加之大部分乡(镇)分布在山高、坡陡、沟深的地区,农户居住分散,牲畜存栏多,工作开展面广、量大,更凸现出人少事多报酬少的矛盾,部分村级兽医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报酬较低导致人员不稳定。四是由于行业形象不高,部分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本行业工作,更不愿意到乡(镇)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多数转行从事其他行业,县、乡两级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后续力量严重不足。畜牧兽医后备人员匮乏,出现新老断层,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求。技术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的深入开展。
2.2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是现有的疫病检测设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虽然实施动物防疫冷链,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但由于缺乏专职化验人员和疫病监测专项经费,现有设备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二是专用动物防疫交通工具不足,不但影响了动物防疫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而且严重制约着日常防疫工作开展,如免疫、产地检疫等工作需要兽医到场、到户实施,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难以保证完成这些工作。三是部分乡(镇)未将乡(镇)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项目建设配套资金不能落实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影响全县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2.3防疫经费不足
县财政用于动物防疫的经费投入虽逐年增加,但与产业规模相比仍然有限。长期以来,乡(镇)畜牧兽医站缺乏工作经费,村级兽医员工资得不到全面落实,严重影响了全县防疫、检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3对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建议
3.1加大乡(镇)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力度
加大对乡(镇)防疫经费投入力度,并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将乡(镇)畜牧兽医站防疫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日常工作运转。二是县、乡两级政府应采取相关有效措施,加强村级兽医人员队伍建设,据各地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村兽医员人数,提高工资报酬,其工资报酬应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统一解决,以稳定村级兽医员队伍,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要建立动物防疫经费投入督查机制,县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县、乡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定期进行督查,并纳入目标管理。对因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防疫工作不到位,引起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3.2加强县乡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搞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关键,是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一要建立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考虑动物饲养数量、人员结构、防疫任务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安排相应建设资金,建设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3000m2左右,同时配备相关仪器设备,改善县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二要强化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针对各乡(镇)实际情况,分类制定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建设业务用房,配备相关设施设备。
3.3强化乡(镇)动物防疫人员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培训,建立畜牧兽医人才使用机制,切实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和年龄断层问题,建立一支“高效精干、责权统一”的畜牧科技服务队伍。一要适当增加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编制。二要创新体制机制,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创业干事环境。三要针对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业务素质普遍偏低,非专业人员比较多的实际,科学拟定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健全培训机制,多层次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使畜牧兽医人才知识不断更新、充实和深化,提高整体素质。鼓励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脱产或半脱产到专业院校培训、深造,通过多种形式做好实用人才的培训工作,提升现有人才素质。加强对基层兽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于全面落实各项防疫措施,有效防止动物疫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会泽县金钟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站,朱吉芬)
上一篇: 关于LED显示屏在饲料生产企业中的运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