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先进的设备不等于先进的技术
《广东饲料》:目前动物生产环境亟待改善,恶劣的生产环境导致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养殖密度高、少运动,群体性疾病易暴发,各种应激因素复杂交集。请各位专家就目前我们的养殖方式、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之间的关系谈谈你们的看法。
刘德武:我认为,要搞好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控工作,不能仅仅从病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应该将防控的端口往前移。以前说,“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其实,“养重于防”的观念更加重要。只有把动物养好了,动物机体处于健康状态,各种疫苗的注射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要保证动物的健康,饲养管理与环境控制是两个十分关键的因素。
以猪为例,我国的养殖模式较多,猪场建设规划和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猪场在场址选择、猪舍布局和工艺设计等较为随意,建场时就留下了很多管理和防疫方面的隐患;还有一些规模化养殖场虽然使用了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但设备运行效率不高,生产者甚至没有系统地对设备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如使用设备后动物的舒适度是否提高了,生产性能是否有所改善等。就我观察,有些场的设施设备很先进,但动物的舒适度并未提高,各种异常行为发生率并未降低。如果动物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下,它本身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下降。
就注射疫苗而言,疫苗通常针对某种疾病而研发的,注射疫苗并不能提高动物自身的一般抗病力。要提高动物的一般抗病力还是要通过日常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来进行。当然,选育抗病力强的品种、加强日常的营养供给也十分重要。总之,我们在动物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大家开始重视猪场的规划建设和设施设备的利用,这是好事,但先进的设备不等于先进的养殖技术,设备是否适合本场使用,使用后的效果如何,大多没有做科学的评估。我认为,养殖者所做的一切都应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对综合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下的动物舒适度和生产性能进行评估,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益的才是最好的。
廖明:如果单纯以机器的使用率评价畜禽养殖水平的高低或技术程度的先进性,并不客观也不合理。即使养殖场安装了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也不是就一劳永逸,坐享赚钱了。必须按照当地的环境条件及饲养的畜禽特点调试设备,聘请高素质的人员合理使用设备,才能真正发挥设备的先进性。先进的设备并不等于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效益。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是两码事,硬件先进了,还需要软件和人才跟得上才行。要设备、管理、人员素质相互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广东饲料》:刘德武老师,您对我国的规模化养殖如何看待?
刘德武:我认为,规模化养殖是发展趋势,但具体规模多大,要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我希望未来的养猪模式朝这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欧洲的家庭农场式,一种是北美的高度集约化模式。集约化模式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资金的门槛较高,适合集团化公司发展,最好将产业链进行延伸,向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但这种模式,在一个具体的地方要控制好规模,并做污水处理工作。我认为,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经济发达地区,如城郊型精品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聚集的技术人才搞技术研发,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离消费市场较近,便于大量物资和产品的出入,提高养殖效益。家庭农场模式适合广大农区,适度规模,种养结合,饲养量与土地面积相匹配,可解决粪污处理问题,同时农场还可根据市场行情适度增加或减少产量,运作灵活。我国的养猪产业结构还处于调整时期,规模化养殖模式是总体趋势,具体与国家政策、当地政府引导,以及行业技术的发展等多种因素有关。
张永亮:养殖规模要和周边的土地面积结合起来考虑,最关键的就是土地承载能力问题。美国养殖业产生的粪便,他们是用水泡,再用大罐子装起来用机械播到田地里面去,我们目前普遍的处理方式就是做沼气,用沼气发电,剩下的沼液和沼渣再处理或还田,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与美国相比较,对土地的要求就没那么多,但是不管是1000头猪也好,还是10000头猪也好,肯定需要一定的土地来消耗它。你说你把粪弄好了再运出去,这个不现实,对于养殖业来说就没必要这样。特大规模的养殖场在我国可能存在问题。
《广东饲料》:在目前的实践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猪为例,突出的养殖管理问题有哪些?
刘德武:一是缺乏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二是健康养殖理念欠缺,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和加强技术培训;三是养殖过程的监控和生产诊断需要加强,生产中的大量数据没有及时分析总结,造成信息资源浪费;四是设备引进与生产实际不匹配,或使用不合理,生产工艺需要优化;五是集约化场粪污处理问题仍是难题,包括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等均亟需解决。上述的这些问题又大多与人才不足有关。所以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和又具备管理能力的行业精英,任重道远!
上一篇: 河南平顶山举办第一届动物疫病防控技能竞赛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