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发展畜牧业的优势与劣势新
疆畜牧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畜牧业正处在一个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过渡期,伴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一些潜在的深层次矛盾已凸显出来,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从畜牧业发展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方面思考现代畜牧业发展问题。本文就新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想法,与同行共同商榷。
1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和非同寻常的5年,是与时俱进、开创新局面的5年。特别是畜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到2005年,全区畜牧业产值达到212亿元,年均增长13.1%,肉类、牛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41.5万t和159.8万t,年均增长9.9%和16.1%。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天然草场得到有效保护,动物防疫体系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十五”时期是我区畜牧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也是农牧民通过畜牧业增收最多最快的时期。
2新疆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1新疆畜牧业发展现状
新疆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支撑点。牧业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也日臻完善。
2.2新疆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有利因素
2.2.1新疆的自然资源优势
新疆地处亚洲中心,背靠国内和东南亚市场,面向西亚及东欧各国,有发展畜牧业的“地利”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地处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和众多畜产品绿色品牌优势,有利于新疆畜牧产业作大作强,使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充足的饲草资源,草场及耕地面积辽阔;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2畜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中国及新疆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畜产品市场的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情况,我国肉、蛋生产名列世界第一,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9%和40%左右。人均占有肉类己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蛋类人均占有量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我国人均占有奶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15左右,还不足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5。而新疆人均牛奶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不足发达国家的1/4。这种畜牧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畜产品结构的失调。我国人民对肉、蛋、奶的消费比例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为0.4∶0.06∶1.我国则为6.6∶2.7∶1。目前我国人均脂肪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而蛋白质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摄入的动物源性食物营养平衡严重失调。因此畜牧业生产结构以及畜产品结构都亟待调整,而这种结构性调整无疑将极大的促进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
2.2.3政策优势
国家要求农业部要抓紧制定和实施优势农牧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先选择出口潜力大的农牧产品。在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的主产区,立足产业整体开发,形成名牌产品带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带。要求农业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要根据农牧产品加工企业收购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等特点,合理确定开户银行和贷款条件,扩大贷款规模,政府每年划拨一定的资金予以贴息。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要加大并改善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抓住这些机遇,就为新疆畜牧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3新疆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不利条件
2.3.1草地资源环境恶化。新疆是全国第一人牧区,但是草原资源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天然草场80%出现不同程度的“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现象,其中严重退化的占37%,沙尘暴、千旱、虫鼠害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随着牧区牲畜存栏头数的不断增加,部分地区超载严重,草原生态失调,使草地资源退化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畜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使畜牧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仍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2.3.2畜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由于自治区财政困难,新疆畜牧业除了中央投资外,对畜牧业的投入相对减少。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落后老化,特别是基层乡镇畜牧“三站”建设滞后,难以发挥技术服务和保障作用,使新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适应不了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草场的维护投入资金少,草地基本建设跟不上草原生态保护的需要,影响了新疆畜牧业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3.3畜牧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畜牧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社会服务为纽带组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但是新疆畜牧业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障碍,新疆畜牧产品加工业基础薄弱,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对畜牧业生产有较大影响力的规模化的畜产品交易市场。
2.3.4畜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整体的发展。在全区畜牧业经济发展中,农区的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利用农区资源发展畜牧业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在畜种结构中小畜比重过大,而牛的比重过低,仅占8.5%;特色畜禽养殖不能满足区内市场需要;与畜牧业相关的一、三产业,如肉品厂、毛纺厂、皮革厂、乳品厂及相关联的产业如饲料厂、兽药业、包装业、饮食业等规模小、发展慢、效益差。由于这些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2.3.5科学技术与生产者素质的制约。经过1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科学技术对新疆畜牧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使畜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实现的科技成果推广运用速度较慢,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也限制了科学技术的推广与运用。
3新疆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建立现代化畜牧业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加大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畜牧业结构,以良种肉奶牛基地、细毛羊基地、山羊绒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使畜牧业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实现新疆由农业大区、强区向畜牧业大区、强区的转变。
3.2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
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以常规实用技术为重点,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当前应抓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推广普及工作。一是大力推广畜禽改良、多胎繁育、冬羔生产、两年二产、快速育肥、塑料暖棚养畜、肉蛋奶毛绒高产技术,大幅度提高畜产品产量和质量。二是大力推广三元种植、轮作间作、套种复播、品种匹配、丰产栽培与管理技术,建立高产人工草料地。三是大力推广秸秆青贮、微贮、黄贮、氨化和割短粉碎等粗饲料加工利用技术,提高草料利用率与营养价值。四是大力推广疫病防、检、驱、治等综合防治技术降低畜禽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五是推广畜产品贮藏、保鲜、运输、加工等转化增值技术,提高科技贡献率。六是大力推广草地可持续利用技术,退化草地治理技术,草地生产力动态监测技术,致力于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保护和营造好的生存环境。在技术推广中要坚持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相结合,发挥科技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共同作用,对农牧民和基层干部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经营者素质,形成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牧民群众紧密配合的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确保科技兴牧战略顺利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进步作用,从总体上提高科技贡献率。
3.3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畜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结起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种养加、产供销、牧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以提高畜牧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一方面要按区域化、专业化、企业化的要求,加快各重要畜产品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打破条块和部门分割,实现多层次、跨部门的联合,集中力量加速形成龙头企业,形成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产生化经营成败的关键,是产业化组织内部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问题,要通过合同、契约等来确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责、权、利,尤其要注意不能损害农牧民的利益。在发展产业化的工作中,要遵循经济规律,因地制宜,逐步完善,不能一哄而起,也不要盲目的贪大求快,以积极的态度稳步推进。
3.4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长期以来,新疆畜牧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畜牧业要快发展,就必须立足于挖掘内涵,加快对目前畜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又要按市场规律统筹规划,防止盲目性和趋同化。同时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
3.5完善畜产品市场体系,维护流通秩序,产品营销市场化
市场是畜产品价值实现的最终场所,也是维系畜牧业再生产的纽带。新疆畜产品市场体系并不完善,建立一批有规模、有档次、有辐射力的专业批发市场,是解决新疆畜产品流通不畅,促进畜牧业生产步入良性循环的有力措施,当务之急在培育和完善畜产品市场体系过程中,重点抓好以肉、皮、毛、奶等畜产品和生产资料专业批发市场体系的建设,开拓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产品市场,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畜产品流通制度,严禁以压价损害生产者的利益,严厉打击欺行霸市、不法购销的行为,维护正常的畜产品流通秩序。
(和田地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李贞)
上一篇: 夏季肉鸭饲养管理技术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