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我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所能造成的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也可以理解为生物性的传染媒介通过直接感染或间接破坏环境而导致对人类、动物或者植物的真实或者潜在的危险。当前,我国养殖业正向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的方向加速发展,同时伴随快速发展产生的生物污染问题也越发凸显,这些矛盾问题不仅仅制约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正在和持续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可以说生物污染已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污染问题,其危害性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对此,发达国家早已有所行动,采取了强有力的生物安全措施,保障本国养殖业高效健康发展。目前,生物安全问题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畜产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其实是一个全球性难题,人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起因是英国爆发了疯牛病(BSE)、比利时遇到二口恶英饲料污染,丹麦和苏格兰在肉食品中检出超常规的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由于疯牛病、口蹄疫、二口恶英、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让欧盟消费者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缺乏信心,迫使发达国家引起重视。近20年来,在我国的养殖生产中,滥用各种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激素以及未经批准使用药物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药物、激素等一般都会部分沉积在各种畜产品的组织当中,导致猪肉味道和品质极度下降,甚至威胁人类健康,也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国内由于畜产品污染和有毒有害物的残留等因素,消费者已缺乏基本信任度。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中存在着许多不好的因素。如法制法规不健全,生产技术标准未与国际接轨,规范化生产程度低等。站在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看,这是我国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畜产品质量已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如何实现安全、优质和高效养殖,尽快解决“安全肉”的生产,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对肉类产品进行跟踪与追溯管理,是当今畜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从农场到餐桌”肉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对加强我国肉品的规范管理,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养殖可追溯系统是整个肉类质量可追溯体系的重要子系统。通过搭建养殖可追溯系统来实现对养殖环节的全程监控,同时收集可链接兼容的数据源,为跟踪和溯源做好养殖环节的准备工作。目前,做好养殖场标准化建档工作是构建养殖可追溯体系的第一要招。
2养殖业污染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畜禽养殖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由于大量的畜禽粪便无法及时得到妥善的处理,又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危及畜禽本身和人体健康。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个千头奶牛场年产粪便12000t;一个万只鸡场年产粪便750t;一个万头猪场的年产粪便量约为3600t,年产尿量约5400t。此外,还需要耗费5万多t猪舍冲洗水。畜禽粪便污水大量增加并集中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畜牧业的粪尿污染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1污染水质
粪便中的某些有害物质,如蛋白质、脂肪酸腐败的产物(也是粪便恶臭的构成物质)能溶解于水,使水具有臭味,从而恶化了水质。这些腐败性有机物质进入水体,经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氮、磷等富营养成分,促使水中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引起水质的富营养化。另外,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等)进入河道后,能够通过水体或水生动物进行快速的扩散和传播,直接或间接的传染各种疾病。
2.2污染空气
在厌氧条件下,畜禽粪便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碳水化合物分解为甲烷、有机酸和醇类的带酸臭味的气体;蛋白质和脂类分解为氨、硫化氢、甲硫醇和粪臭素等有恶臭的含氮和硫的化合物。这些臭气严重恶化畜禽场内外大气环境质量,对畜禽业工作人员产生危害,还会影响畜禽的生产性能、降低其生产力水平。
2.3污染土壤
进入土壤的畜禽粪便,其中的有机物质本来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完全分解,向土壤提供植物生产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是由于粪便堆积不施入土壤,堆积养殖场附近,超过堆积土壤消化的能力,就造成土地污染。还有一些以土壤传播为主的传染病,这些病原体往往可以在土壤中寄生或以芽孢等形式在土壤中存活许多年,如炭疽和破伤风等,许多寄生虫也可以经土壤或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广为传播,形成潜在危险。
对于养殖业造成的污染,国外发达国家早有认识,并且对养殖业的粪便及污水排放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当前,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规模化养殖方兴未艾,养殖污染问题已初现端睨,为此,务必未雨绸缪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合理规划养殖小区(场),重视养殖场排污问题的解决,加强监管力度,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可行的环保技术发展畜牧业。当前,就是要立足物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和应用,实现多系统耦合发展,即以粪污排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为原则,尽快形成“生物有机肥———无公害、绿色、有机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动物食品———畜禽(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生物有机肥”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条,形成一个多系统耦合的立体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养殖场疫病
我国猪禽养殖业受千家万户散养模式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养殖户发展盲目,养殖户和猪禽饲养密度过大,养殖场所布局不合理,养殖设施落后等突出问题,给疾病防控带来很大的难度。既使很多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多被周边的庭院养殖包围,生物安全措施防不胜防,疫病传入的风险很大。根据FAO(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对养殖企业生物安全等级分类,我国80%~90%的蛋鸡群和肉鸡群仍处于低到最低生物安全水平的3类和4类,仅10%~20%的鸡是饲养在中等生物安全的2类集约化系统,极少能达到1类高生物安全标准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达国家的养禽业为高生物安生等级(1类和2类)的大型集约化饲养系统,甚至巴西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养禽业,其主体也是高生物安全等级的大型集约化饲养系统。这就是差距。
不可否认,疫病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不仅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使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和经济受到损失,而且带来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问题,影响公众的消费心理。如何解决疫病这个生物安全问题?从养殖场角度来说就是要依据生物安全的三要素(隔离、清扫或清洗、消毒),做好内外部生物安全,坚决执行防止病原体进入畜禽群或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或者当病原体已存在时,防止疾病在畜群或农场内向未感染动物散布或向其他农场散布;从政府角度来说,就是要合理规划养殖场建设用地,建立传染病的早期警报和快速反应系统,在第一时间发现疫情、报告疫情,快速作出决策和反应,采取严厉的措施,在疫情还局限于小范围时即将其扑灭是控制疫病的有效手段。
曾经养殖业带动了农村千家万户丰产致富,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但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生物安全问题,己然成为制约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今天,我国养殖业在参与国际化竞争过程中,生产方式正发生巨大变革,引领着现代畜牧业革命,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对于发展中的矛盾已经成为物竞天择的必选方案。标准化建设不仅仅是养殖场修练内功,更应是政府以标准化思维规划养殖区域。为此,制定养殖市场准入机制,豪不手软的淘汰不良产能,促进养殖企业技术转型升级,还养殖业一片蓝海,已成为实现我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由之路。
(察布查尔县兽医站,崔建国;伊犁州奶牛场畜牧兽医,田慧琴;伊犁州畜禽改良站,耿明阳)
上一篇: 石家庄出台乳粉用奶牛场(区)补贴标准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