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禽类蛋源性疾病的控制与扑灭

禽类蛋源性疾病的控制与扑灭

     禽类蛋源性疾病是指胚胎病由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所引起,而且可以经受精蛋垂直传播,世代相传的疾病。此疾病诊断和防制较困难,现将蛋源性疾病的控制与扑灭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1蛋源性疾病的危害

     1.1种禽种禽患此类疾病常为慢性经过,呈亚临床型或隐性感染,表现为慢性消耗性进程,食欲降低,慢性消瘦,羽毛蓬乱无光泽,冠及肉垂苍白,反应迟钝,如感染沙门氏杆菌或大肠杆菌,则常有慢性肠炎、下痢的表现;母禽产蛋率降低,降幅可达10%~50%,严重时可丧失产蛋能力;公禽引起生殖系统受损,影响性机能,造成种蛋受精率下降,最后引起种蛋孵化率下降(降幅可达20%~30%),死胚和弱雏增加(10%以上)。

     1.2商品肉鸡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饲养期延长,饲料报酬率低,胴体等级下降,淘汰增多,均匀度差,增重慢,抗病力差,成活率低。

     1.3疫病净化难度大蛋源性疾病可以经受精蛋垂直传播,在禽场中世代相传,净化难度极大。

     1.4给科研生产带来的危害用带有蛋源性疾病的种蛋、种苗进行科研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用带蛋源性疾病的胚蛋生产弱毒活疫苗或高免蛋黄液会造成此类疾病扩散,其危害及后果更严重。

     1.5造成免疫抑制性疾病如果种禽感染传染性贫血,其后代发病可造成胸腺萎缩、法氏囊萎缩、骨髓萎缩变黄,引起高度免疫抑制,极易患其他疾病,使成活率大为下降。

     1.6影响经济效益患有蛋源性疾病的种禽、商品禽以及雏禽管理费用、药物消耗大为增加,综合经济效益下降。一些蛋源性疾病,如禽伤寒、副伤寒等还有公用卫生方面的危害。

2蛋源性疾病的传播模式

     蛋源性疾病的发生,既可以是公禽被感染后精液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经自然交配或人工受精感染母禽使受精种蛋带菌(或病毒),也可以是母禽卵巢或输卵管被感染,使蛋受感染。垂直传播是蛋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模式,所有能垂直传播的蛋源性疾病也能同时进行水平传播,使这些疾病在同一禽及邻近禽中蔓延。

3蛋源性疾病的种类

     目前,禽类蛋源性疾病有20多种,如鸡白痢、伤寒、副伤寒、大肠杆菌病、亚利桑那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滑膜炎、火鸡霉形体病、包涵体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关节炎、传染性脑脊髓炎、减蛋下降综合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鹌鹑支气管炎、股骨头坏死症、传染性贫血、小鹅瘟等。

4蛋源性疾病的控制与扑灭

4.1控制种禽中的传染性病原体

     4.1.1免疫接种:目前一些蛋源性疾病,如传染性脑脊炎、减蛋下降综合征、病毒性关节炎、病毒性肝炎、传  染性贫血、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肠杆菌病等,已有疫苗供生产上使用,可选用相应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保护种群免受蛋源性疾病的侵害,有利于获得健康的后代。

     4.1.2药物治疗:不同性质的蛋源性疾病药物疗效不一,应深入分析、有的放矢地选择有效药物。虽然对病毒性蛋源性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但是对鸡白痢、伤寒、副伤寒、大肠杆菌病、亚利桑那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滑膜炎、火鸡霉形体病等细菌病或霉形体病,在产蛋期间连续给予有效抗菌药物,可明显降低病原体的垂直传播。

     4.1.3血清学检测:目的在于检出和淘汰病鸡,这对鸡白痢、禽伤寒等疾病尤为重要,血清学检测结合良好的饲养管理措施,在种鸡群中消灭这类疾病是最有效的方法。

     4.1.4加强饲养管理措施: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饲喂全价营养饲料,控制好鸡舍的温度、湿度、光照、密度、公母比例、有害气体等,发现病禽及时隔离和处理。

4.2种蛋清洁消毒

     4.2.1消灭蛋壳表面病原体:(1)用无污染的干净河沙擦拭蛋壳表面的脏物,亦可用0#木砂纸擦拭,绝对不能使用湿布或水洗蛋壳。(2)福尔马林熏蒸消毒:种蛋以蛋盘盛好置于蛋架上,在大型熏蒸箱(或简易熏蒸室)中进行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高锰酸钾20~25g,福尔马林40~50mL,室温25~32℃,相对温度90%,密闭熏蒸30分钟。(3)碘溶液浸蛋:用0.5%碘溶液(碘5g,碘化钾8g,水1000mL)浸蛋1分钟。本法对鸭蛋消毒效果尤为显著。(4)漂白粉溶液:漂白粉含有效氯25%,新配水溶液有显著的杀菌作用。水禽蛋消毒可配成含有效氯1.2%~1.5%的水溶液。50L水溶液可处理浸泡1000只蛋,水温16~30℃,浸泡3分钟,在入孵前2~3小时进行。(5)抗菌素溶液:可选用喹诺酮类抗菌素或红霉素、利高霉素、庆大霉素等,配成500~800mg/kg溶液,浸蛋20~30分钟,对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有很好抑杀作用。如能加压则更好,抗菌素溶液加0.4个大气压,维持1小时。由于蛋内外压力存在压力差,有一定量的抗菌素被压入蛋内,从而更有效地杀灭蛋内病原体。这种压力并不破坏种蛋的内部结构,对胚胎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4.2.2消灭种蛋内的病原微生物

     4.2.2.1浸蛋法:(1)真空法:将种蛋浸入盛有400~1000mg/kg抗菌素溶液的容器中10分钟,将容器抽成真空(250mmHg),保持5分钟,然后恢复至常压,将种蛋取出擦干入孵。(2)变温法:首先将蛋内温度升至37℃,然后浸入4℃的400~1000mg/kg抗菌素溶液中20~30分钟,利用种蛋与药液间的温度差所造成的负压使药液吸入蛋内。

     4.2.2.2蛋内注入药物:种蛋孵化后期,通过蛋气室将有效浓度的抗菌素注入蛋内,以杀灭种蛋内的病原体。

4.3孵化场地和孵化器材的消毒

     在彻底清洗的基础上选用福尔马林、漂白粉溶液、紫外线等消毒方法。必要时场地消毒可用2%NaOH溶液。

4.4建立无蛋源性疾病的健康鸡群

     4.4.1加强饲养管理,饲养方式采用离地网上或棚上饲养或笼养,比地面平养可减少很多疾病的感染。严格按照防疫程序预防控制鸡蛋源性疾病,选用有效抗菌药物,定期或不定期轮换交替投喂,以预防或治疗病原微生物对鸡群的感染。提倡小群饲养(以50~100只为1小群),以便防控。

     4.4.2防止来源于饲料的污染,如鱼粉、骨粉、肉粉、蛋粉、蛋壳粉等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尤其是沙门氏杆菌的污染。

     4.4.3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美国用这种方法成功地消灭了鸡白痢及禽伤寒,通过对鸡白痢及禽伤寒逐只检查,逐只淘汰阳性禽,在小群饲养的基础上,每2~3个月定期抽检2%~4%,只要小群中有1只为阳性,则全群淘汰。

(广东省韶关市技师学院 曾培林,周志远)

上一篇: 几种常见猪饲料中毒的防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