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西南山区农村中小型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南山区农村中小型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西南山区农村养猪业规模经营发展较快,农户散养比例逐步缩小,中、小型规模养猪场、养猪大户不断增多,然而中小型猪场在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西南山区农村中小型猪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供参考。


1存在的问题
1.1场址选择不合理
西南山区农村中小型猪场多为家庭农场,部分还是国家项目扶持小企业,业主在选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有的选在公路边,距交通主干线较近,有的建在村庄旁边,有的甚至选在学校、机关、厂矿、水源点旁边。一方面缺乏基本的动物防疫条件,给发展带来极大隐患;另一方面给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到人体健康及人类生存环境。


1.2猪场建设不合理
1.2.1因受场地限制,猪舍排列拥挤,不利于猪场饲养管理和兽医防疫卫生制度的实施。
1.2.2猪舍建设紧密相连,之间没有适宜的空间隔离,影响光照,也不利于防疫。
1.2.3猪舍不留通风口或不标准,舍内得不到良好的通风,有的没有防寒遮阴设施。
1.2.4猪舍地面不留排污沟或不规范,粪污不能及时排出舍外。
1.2.5为节省材料,猪舍建筑很低矮,舍内空间狭小,影响操作和通风。
1.2.6顶棚采光角度小,影响采光。有的只用石棉瓦、油毛毡等建造简易棚。
1.2.7猪场只有生产区,没有管理区、生活区等其他辅助设施,即便是设置了也是界限不清,混为一体,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1.2.8大多猪场未设新引进猪的观察舍和病猪隔离舍,新购进的猪不管健康与否直接放入生产区,病猪不能进行隔离治疗。
1.2.9猪场未设消毒池和消毒室,车辆和人员随意出入。
1.2.10猪场未设粪污贮存处理设施,粪污到处堆放,污染十分严重。


1.3重养轻防抗风险能力弱
很多养殖户只重视饲养销售而轻视管理,只重视发展规模而不重视完善配套措施。主要体现:
(1)不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2)随意参观,随意进出猪场。
(3)不按时进行猪体、环境、猪舍消毒,消灭疫原,切断传播途径。
(4)只注重猪瘟和口蹄疫防疫,对猪蓝耳病、伪狂犬病、水肿病、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疾病未按程序免疫。


1.4缺乏远景规划
规模场的建设缺乏远景规划,未将行业发展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的猪场仅建设2~3年,由于地方其他建设需要就拆掉了,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2发展对策
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时应将环保内容纳入规模养猪场发展管理范围,将养猪业发展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从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上防治污染,尽量将猪场建在人口稀少,农田较多,交通、水源、电源便利的地方,以利于猪场粪便经处理后返还农田,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严禁在机关、学校人口密集区、河流、水库周边及环境敏感区建设规模养猪场。

(2)猪场业主在准备建场时应请畜牧、环保等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到实地帮助规划指导,合理布局,科学建设。


2.2重视污染的危害性
    管理部门和养猪场(户)应高度重视猪场污染的治理,确保养猪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整个猪场的排污系统要合理设置,猪舍内排污沟用活动漏缝板盖住,猪舍外场内排污沟用活动水泥板盖住,猪舍每天冲洗消毒。在场内排污沟下方设3~4级净水池,并与排污沟畅通连接,其储水量依据每天排放出的污水量设计,第1级净水池用生石灰、消毒剂等消毒,再经过2~3级净水池的净化、沉淀,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


2.3严格猪场建设的审批
    主管部门应严格把关,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规定,对规模养猪场进行审批。


2.4种养结合
    西南山区处理猪场粪便防治污染最经济的措施是“粪便还田”,应根据本场土地对粪便的处理能力确定猪场饲养规模,对不能完全处理的粪便应同周边种植农户签订粪便施用协议,将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全部施入农田,实行“种养结合、种养平衡”的生态模式。


2.5加大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
    行业管理部门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培训,让广大养殖户掌握现代养殖技术、管理技术,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中、小型规模养猪场健康、有序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姚仕江贵州省兴仁县巴铃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上一篇: 辽宁省大学生2014年9月专场招聘会邀请函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