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东北民猪50年工作回顾

东北民猪50年工作回顾

     东北民猪是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地方猪种,曾经是东北三省的主要当家品种,尽管清末时期帝俄修建中东铁路的员工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带来一些约克夏猪,解放后引入了一些外种,都未能改变东北三省主要的猪种为东北民猪和其杂交猪的状况。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瘦猪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粮食的增产和饲料的进口,为发展以精料为主,生长发育快,瘦肉率高,经济周转快,盈利大的“洋猪”创造了条件。因此,民猪以及含有民猪血统的培育品种(建国后东北三省培育的新金猪、吉林黑猪、哈尔滨白猪、三江白猪)都受到极大的冲击,有的已所剩无几。至于地方猪种所具有的耐粗饲、适于粗放管理,抗病力强,肉质好的特性,已不被人们重视。因此,东北民猪及其培育的猪种,与全国其他地方猪种、培育品种一样,遭到了头数急剧减少的命运。

     长期以来,有关地方猪种的保存与利用是一个有很大争执的问题。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科研与教学单位的部分人员,从技术角度和养猪业的长远考虑,则十分珍惜我国几百年来劳动人民所培育的地方猪种,所形成的优良繁殖性状、耐粗放饲养管理、肉质好及抗病能力强等特点。如今的问题是,在眼前的经济利益和某些力量的驱使下,洋猪挤土种猪已形成难以扭转的局面;而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教学,科研单位,都在想方设法呼吁对地方猪种的重视和利用工作,且已初见成效。

     农业部近几年在全国建立了不少地方猪种原种场,这是相当及时、正确的;有关养猪的组织不断地召开地方猪种技术、生产、保护利用会议,新闻媒体也在大声疾呼,如国内有影响的技术性刊物《猪业科学》,还开辟了地方猪种专栏,报纸电台不断地刊登宣传有关地方猪种的消息,这些方方面面的努力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有些地方猪种濒临灭绝的形势已经开始好转,这使广大热心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地方猪种的科技、教学人员感到十分欣慰,深受鼓舞。

1东北民猪的简介

     东北民猪属华北型,主要分布东北三省广大地区。

1.1体型外貌

     全身被毛为黑色,按体型大小可分为3种类型。大体型成年体重在180~250kg以上(俗称大民猪),小体型成年体重在70~80kg(俗称荷包猪),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型猪(俗称二民猪),现在黑龙江省饲养的主要是二民猪。

1.2特性

     1)东北民猪特别耐寒,能在舍外-25℃下的简易舍内产仔;-40℃时能在运动场自由运动,没有寒冷表现。
     
     2)能大量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及糟渣类,特别适于放牧饲养,能采食各种野草野菜和通过拱土吸取微量元素,故在这一时期可不必补喂多维和矿物质微量元素添加剂。

     3)具有优良的繁殖性能。生后3~4个月龄性成熟,达到配种体重时发情特别明显,准胎率约达100%,哺乳母猪断奶后5~6d即可发情,母猪可年产2.5~3.0窝,母猪窝产仔13~15头,高者达25头,由于母性好(不挤、压、踩仔猪)育成率高。

     4)肉质优良。瘦肉率可达43%~45%,颜色鲜红,吸水性好,肌纤维细易于咀嚼、消化、吸收;瘦肉中有明显的大理石纹“瘦中肥”,口感好。

     5)抗病力强。根据报道,常年传染病的发病率比对照组低2.3%,死亡率低20%,仔猪下痢比对照组低28%。近些年来“洋猪”带来的传染病——“蓝耳病”、“萎缩性鼻炎”很少发生。

     6)有明显的杂交优势。凡与洋猪杂交,后代育肥时,平均日增重,饲料报酬,瘦肉率均高于民猪,而适应性、抗病力比洋猪好,若与洋猪极进二代(外血占75%)时,其育肥性状更趋向洋猪。2近50年来东北民猪保种工作的回顾

2.1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

     黑龙江的东北民猪能保持到现在,与农业部、黑龙江省畜牧局、兰西县县政府的领导对民猪保种场——兰西县种猪场的重视、支持分不开的,这不是某个人,某几个人干出来的。如:农业部的有关领导不断地到兰西县种猪场检查、指导;而省畜牧局从多任局长到畜牧处不断地为兰西猪场把脉,特别是在经济上的支持是经常的;而县政府的领导把猪场做为本县的重点事业来抓,把种猪场一把手定为县委讨论任命,在饲料紧缺的情况下,拨出50hm2荒地种植饲料,还以当时0.08元/kg的平价一次性调运200t玉米做饲料,以县政府名义代种猪场聘请专家为顾问;……以上这些是黑龙江省东北民猪发展保持到现在的重要基础。

2.2老一辈专家对民猪的重视、指导和支持

     1)已故许振英教授生前在给学生讲课中就特别灌输学生重视地方猪的重要意义,强化学生们对地方种猪重视、利用;许老还在历届养猪技术活动中不断地强调东北民猪的重要性;许老还接受了农业部下达的地方猪种种猪测定项目中的有关东北民猪的测定工作;并以东北民猪为基础与长白猪杂交,育成了“三江白猪”。
       
     2)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张仲葛教授从1960年参与全国中等农校养猪学教材审订时,就提出,把地方猪种要写好(重要性和利用方法),还指出:要在当地省科委争取“东北民猪研究课题”立项,争取活动经费,以利于东北民猪保种研究工作,还不断地书信指导东北民猪研究工作。

     3)已故中国农科院畜牧所李炳坦研究员在黑龙江甘南县下放时,就对“东北民猪”产生浓厚的兴趣,当2002年7月,哈尔滨大丰收餐饮店在北京建立以经营东北民猪肉为主的菜肴时,他还带领中国农大王连纯、王楚端教授参加开业活动,并在会上讲了东北民猪肉质特性,还充满感情地说“东北民猪保存到现在,黑龙江的同志们立功了”!
         
     4)当江苏农学院(现扬州大学)已故张熙教授接到1989年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民猪研究》一书时,立即回信说:“把中国的地方猪种研究写成专著出版,这在中国是首次”,并不断地告诫:“抓住东北民猪不放,千万不可放弃”。

     5)已故著名动物遗传学家盛志廉教授多次到兰西县种猪场指导工作,还亲自写信给兰西县委书记王景顺(曾任兰西县种猪场第4任场长),提出有关东北民猪工作的建议,还到哈尔滨市周围几处养民猪养猪场参观调查。齐守荣、陈润生、王林云、赵书广、陈清明和已故杜希孔教授都曾亲临兰西县种猪场指导过工作。

2.3黑龙江省东北民猪工作大事记

     1)1971年5月由省农业生产指导委员会在双城农校组织召开的第1届座谈会后,相继2次在兰西县种猪场、德都县政府、海伦市种猪场等召开了5次东北民猪现场座谈会。

     2)从1971年开始,又建立了双城县、望奎县、尚志市、虎林县、林口县、宝清县6个县的种畜场,饲养东北民猪,并在农垦290农场、三师18团、山市种奶牛场等农场系统饲养民猪。牡丹江农校农牧场,以及双城农校也都饲养民猪。此时东北民猪基础母猪达1500头,公猪40头,扩大了民猪基点,增加了基础头数。

     3)从1975年起,兰西县种猪场逐渐对省内外开放,接待参观者,以后又大批地接待日本及前苏联等十几个国家的养猪考察团,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4)1983年与吉林省农科院所等东北三省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单位,由吉林省标准计量局主持,制定了“东北民猪(中型)标准”;并通过了北京农业大学王连纯教授参与的专家审定。

     5)1986年、1988年分别出口日本4头(2公、2母)、美国21头(公猪)东北民猪。

1988年应邀赴日本饲养东北民猪的新泻县畜产试验场,进行了技术交流,并考察了引去的东北民猪繁殖与杂交利用情况。

     6)1989年由黑龙江科学技书出版社出版了《东北民猪研究》一书,公开发行。

     7)1992年为在我国举办的“中国地方猪种国际学术会议”提供了资料和现场参观,扩大了国际影响。

     8)1993年兰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畜牧局局长等到东北农业大学聘请有关教师为兰西县种猪场技术顾问。

     9)2008年农业部批准确定在兰西县种猪场建立“东北民猪”原种场。

     10)2009年10月,经有关方面批准,在兰西县种猪场成立“东北民猪研究所”,特邀盛志廉、赵刚老师为顾问,王希彪教授为首席专家,中共兰西县委、县政府还在黑龙江养猪研究会年会上授予赵刚“终身荣誉奖”。

     11)中央电视台从2009年起,赴兰西县种猪场分4次拍摄有关东北民猪的现状,并在中央7台播放。

     12)从1973年起迄今,每年都接待黑龙江省农业院校的学生、研究产实习和研究工作,为院校提供了科研基地。
          
2.4承担省科委下达的东北民猪研究课题4项

     1)1981—1985年“,东北民猪选育,提高杂交利用的研究”

     2)1986—1990年,“提高东北民猪生产力的研究”

     3)1991—1995年,“提高东北民猪生产性能及杂交利用的研究”

     4)1996—2001年,“东北民猪选育提高及生殖、生理、内分泌、胎儿营养需要的研究”

2.5培养了人才

      1)由于兰西县种猪场承担了国家保种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县委、县政府提高了猪场的场级地位,把猪场一把手的任命定为县常委讨论、任命,并把在场工作4~5年的场长提拔到县属各局任一把手。这些年已从任职猪场的一把手中升任财政局长、畜牧局长、发改委主任等职务,并有1人担任了县委副书记、书记、副县长及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

     2)东北农大和其他院校的不少教师和现场人员,由于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出大量论文、科研成果,在晋升职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在国家一级杂志上发表。

     3)兰西县种猪场的工人退休后被招聘到全省其他猪场做技术工人,对养猪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3开展东北民猪工作的几点体会

     1)从1971年起至现在,50年间不断地向各级领导、群众宣传东北民猪,推广民猪,指导民猪生产,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支持;还不断地撰写文章,举办养猪学习班,与报社、电台联系进行科普宣传,推广巩固东北民猪的饲养和开发利用。这些年的工作对巩固和发展东北民猪的数量和质量,收效甚好。

     2)不断地扩充东北民猪养殖点,通过宣传和各种关系(如已毕业的院校学生),动员饲养民猪,少则2~3头,多则15~20头。在外来猪种未冲击前有近30处民猪点饲养近1500头基础母猪,而在作者写稿时,除兰西县种猪场外,尚有8处民猪饲养点,计80头基础母猪(省农科院分3批调运的50头基础母猪7头公猪未统计在内),每个点多则20头,少则2头,不断地给予技术指导和协助推广,现在看来还是比较巩固的,此外,还为他们调换种猪以保持血缘关系清楚。.

     3)不断地为饲养民猪养殖点提供技术资料和信息,邀请他们参加有关养猪会议,以提高他们的养猪水平,保障民猪的顺利发展。

     4)从1968年起,举办了全省养猪技术培训班47期,到全国重点养猪县——望奎、兰西、双城乡村多次举办养猪培训班,还请盛志廉教授为饲养民猪点技术人员办育种学习班,提高了研究和饲养水平。

     5)由于不断地开展民猪保护工作,先后获得了省畜牧局颁发的“对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工作贡献奖”、全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颁发的“改革30年养猪工作奖”等专项奖励,使从事民猪保护、开发的工作人员受到鼓舞。

4对民猪工作的几点建议

     1)摸清养民猪实际状况:包括民猪的分布、头数,并掌握其养殖生产动态。

     2)建立新的民猪养殖点:特别寻找那些偏远地带,有放牧条件、有水生饲料资源的地方,这样既能保持民猪耐粗饲的饲养特性,又能在这种环境下大量种植西粘谷和青储料,降低饲养成本。

     3)在排除想通过向政府要政策、套资源从而获得利益的企业家情况下,与之合作、发展民猪;
     
     4)建立畅通的产销渠道:要做到养出来,卖出去;
    
     5)切忌:有些人借养民猪,过分、不适当的宣传民猪的价值,从而捞取个人荣誉和实惠。

5培养后备力量、保障东北民猪工作后继有人
     
     由黑龙江省多个单位的教授、研究员和其他技术人员组成了“东北民猪工作团队”,正在不断地开展东北民猪的保护、宣传、建点、流通等一系列工作。这个团队的宗旨是踏踏实实工作,不为名、不为利,对民猪工作有信心、耐心和责任心,这对东北民猪的保种、开发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东北民猪保种和开发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应当以生命不息,为东北民猪工作不止的精神,去对待东北民猪工作。东北民猪不会绝迹,也不能绝迹,我们不能成为历史的罪人。

(东北农业大学,赵刚)

上一篇: 双胞胎仔猪料深受沂蒙养户欢迎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