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肉牛生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肉牛生产是桂林市农村经济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城镇居民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化,牛肉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牛肉价格也从2008年的每千克30元涨至如今的72元,年平均涨幅达15%,这极大地刺激了肉牛生产者的积极性。然而,受眼前利益驱使,没有技术的人员也盲目地发展肉牛养殖,不仅浪费自然资源,还让广大肉牛养殖户遭受了惨痛的经济损失。为正确引导我市肉牛养殖业科学快速发展,就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剖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成功经验,找出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科学的解决方法,推动我市肉牛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
1肉牛生产基本情况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09°36'至111°29'、北纬24°15'至26°23',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秸秆饲草资源丰富。据统计,2013年,全市肉牛存栏52.35万头,同比提高了1.8%,其中黄牛存栏38.92万头,能繁母黄牛存栏18.15万头;水牛存栏13.44万头,能繁母水牛存栏5.35万头,黄牛存栏数居广西第一位。牛肉产量为18855吨,占全市肉类生产比重的3.71%,同比提高了0.13个百分点。全市存栏501头~1000头的规模牛场6家,101头~500头的15家,51头~100头48家,31头~50头的105家,11头~30头的1253家,5头~10头的养殖户7852家,规模牛场存栏肉牛17.41万头,占全市肉牛存栏量的33.25%,同比提高了4.5个百分点。总体来说,我市肉牛产出量逐年提高,但增速缓慢,规模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肉牛生产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肉牛生产面临的问题
2.1生产水平较低,养殖模式、思想观念落后
2.1.1良种率低,经济效益差农户养殖的肉牛良种率不高,多以本地肉牛为主,不仅生长速度慢,而且由于受到南方自然资源的限制,种植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多数农户家肉牛以役用为主,高效肉牛育肥技术无法全面推广,导致秸秆饲料利用率低,肉牛养殖周期较长,经济效益差。
2.1.2养殖模式落后我市“公司+基地+农户”的饲养模式起步较晚,仅仅在兴安县初步开始探索这一模式,肉牛养殖“小、散、粗、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肉牛生产的科学知识,饲养规模小,分散在千家万户,以粗放饲养方式为主的农户还占相当大的比重。
2.1.3思想观念滞后我市绝大多数肉牛养殖户肉牛养殖的思想观念滞后,一味地强调生产数量,而轻视生产质量。很多进入肉牛养殖业的投资者,对肉牛的养殖技术并不了解,不清楚肉牛养殖的防疫、保健等流程,总抱着“数量取胜”的观念,对肉牛的生产性能并不在意,不仅在人工、饲料方面投资很大,而且肉牛生长速度缓慢。
2.2大型规模肉牛场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我市只有4家千头牛场,平均每个县还不到半家,肉牛养殖合作社也只有寥寥几家,肉牛生产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现有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对养牛业的支撑力还比较弱,产业关联度较差。农户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共同体。目前,全市肉牛生产仍以饲养出售活牛为主,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加工、营销环节薄弱,缺乏具有较强的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带动肉牛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导致肉牛生产产业链短,影响了肉牛产业的稳步发展。
2.3基础母牛存栏量少,牛源不足
随着牛肉价格持续走高,受眼前利益驱使,养殖场和农户并没有将杂种一代母牛留作种牛,进而生产杂种优势更为明显的二代、三代杂种牛,而是作为商品肉牛出售,同时由于母牛在出肉率和增重方面较公牛差,养殖场及农户养殖母牛积极性不高。母牛养殖是肉牛业发展的基础,我市规模牛场多以出售育肥架子牛为主,对牛源的需求量大,母牛存栏数量不足,若纯粹依赖外地牛源,将严重影响我市肉牛业发展的后劲。
2.4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我市各地尚未建立相应的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及养殖准入制度,多数规模养殖场在建场前没有按有关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也没有向兽医主管部门申请防疫条件合格证。在执行排污许可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上,存在想上就上、想扩大就扩大的状况,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约束力小,随意性大,影响环境保护、产业的有序发展和周边群众生产生活。
2.5政府对肉牛养殖的支持力度不够
肉牛养殖在我市畜禽肉类生产总量中占3.71%,而全国在4%左右。由于肉牛生产在畜牧业总产量中份额较少,肉牛养殖的增收总量不如生猪、禽类养殖,对肉牛养殖投资后政府绩效体现不明显,导致全国范围内对肉牛养殖的投资相对较低,国家这几年主要的投资倾向于生猪和家禽。生猪标准化规模场补贴从2007年已经开始实施,而肉牛养殖在南方地区却从来没有一项持续的补贴政策,地方政府也紧随国家大环境的政策方向,地方财政对肉牛养殖的支持微乎其微,这极大的影响了肉牛养殖的积极性。
2.6动物疫病威胁大
2.6.1近年来,面对周边一些地区动物疫情时有发生的严峻形势,我市肉牛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从总体上看存在着防疫、检疫等疫情监测报告控制体系不健全、技术设备较落后等问题,难以主动控制动物疫病的隐患,动物疫病威胁着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2.6.2我市本地牛源供应紧张,通过网络获得牛源信息已经成为我市引进育肥牛的重要渠道。由于很多养殖户都是边干边学,对牛的品种、饲养方式、市场行情以及当地疫病流行等情况不甚了解而匆忙购进,常造成引进牛品种、产地来源混乱,对牛个体的疾病史不了解。再加上长途运输,内外环境的改变,常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一些条件性病原菌异常增殖,增加了肉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肉牛生产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
3.1政府要重视,产业要规划
3.1.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推动肉牛产业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实现发展的目标,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优化服务保障是关键。为此,全市畜牧兽医部门要重视肉牛产业发展,成立领导服务小组,指导各地区肉牛产业发展,加强肉牛生产的组织协调工作,提升养殖场母牛比例,强化肉牛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建设,保证冻精液氮的供应、师资培训、生产进度统计和检查验收考核等日常工作。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协作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
3.1.2出台相应的肉牛生产规划,指导产业发展认真研究和贯彻国家近期出台的《全国牛羊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加强调研,结合我市资源分布和实际情况,尽早出台符合自身肉牛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生产规划,作为我市肉牛生产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各行业者正确融入肉牛产业开发,增强肉牛产业发展的后续动力。
3.2狠抓品种改良,提高生产性能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冻精改良技术是加速肉牛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一是改善母牛的饲养管理条件,实现一年一犊,要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加大对生产性能好且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母牛的推广力度,加强基础繁殖母牛群的建设,宣传和鼓励养殖户增加能繁母牛、特别是杂种能繁母牛的饲养数量,扩大基础母牛群体规模。二是要大力开展经济杂交。按照科技服务队伍多元化,服务方式政府行为与市场化机制相结合的要求,把冻精改良技术推广作为加速肉牛生产提质增效的切入点,认真抓好全市肉牛改良站点的建设工作,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并在养牛专业户中继续大力推广冻精改良技术,努力扩大杂交改良覆盖面,加速肉牛生产提质增效步伐。
3.3合理开发饲草资源
积极发展肉牛饲草种植,鼓励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增加青绿饲料生产。加强青贮、黄贮饲料设施建设,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扩大肉牛生产饲料来源,结合农作物秸秆养畜的农业发展项目、农业部南方草山草坡项目和自治区草业中心牧草补贴项目,增强饲草供应能力,提高饲草科学化利用水平。
3.4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专业合作社,推进产业化进程
3.4.1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是肉牛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要从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或挂靠一批龙头企业。二是充分发挥养殖大户、经济能人的作用,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出一批规模效益较好、市场覆盖面较广、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3.4.2加强经纪人的管理,规范肉牛交易市场。经纪人在肉牛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市场交易。经纪人在肉牛交易中的提成,通常为每头牛100元~200元。但个别经纪人缺乏职业道德,通过高估或低估牛重、牛质,获取高额回扣,给养殖户造成损失,加强对经纪人的管理,并鼓励支持农民组织进入肉牛流通领域,建立完善的区域交易市场,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有助于促进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3.5合理发展规模养殖
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科学规划规模养殖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发展规模养殖,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效益。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牧结合生态养殖,促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结合自治区和国家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创建项目建设,支持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组织基础设施改造,提高设施化和集约化水平。优先支持建设采取自繁自养模式、能繁母畜存栏达到一定标准的规模养殖场建设,增加基础母畜存栏量。优化母畜畜群结构,及时淘汰低产母畜、老龄母畜。引导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挥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广大养殖场户转变养殖方式,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3.6加大资金投入,争取政策扶持
针对全市牛源紧张、能繁母牛存栏量低的问题,在充分调动农户自筹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拿出专项资金加强对繁殖和饲养杂种母牛进行补贴,例如饲养一头一代杂种母牛补贴1000元,饲养一头二代杂种母牛补贴1500元等,大力支持养殖户饲养能繁母牛。全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要有效整合石漠化治理、扶贫、“菜篮子”等多项目资金加大对肉牛产业的投入,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安排信贷资金,积极落实财政畜禽良种补贴,切实解决好肉牛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
3.7强化疫病防控,保证生产安全
疫病和畜产品安全问题是影响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要把疫病综合防治作为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抓好监测、预报、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疫病快速反应机制,落实好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全面落实动物疫病的防疫、检疫、监控等综合防控措施,保障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3.8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
要认真总结我市肉牛生产的发展模式,不断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我市肉牛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创新出适合我市地方特色的肉牛生产发展模式。
(广西桂林市畜牧,周剑辉;2.广西桂林市水产畜牧兽医,李林海)
上一篇: 规模猪场种猪的选择及选配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