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2014年夏季猪场疫病预测及防控

2014年夏季猪场疫病预测及防控

     近年来,养猪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猪场饲养管理、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猪群出现免疫抑制。引起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有:1)地塞米松、氟苯尼考和磺胺类等免疫抑制性药物的滥用。2)弱毒疫苗的广泛应用和免疫程序、免疫剂量等因素的影响。3)重金属、消毒剂和霉菌毒素的直接作用。4)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病毒病、细菌病的影响。这些免疫抑制因素在猪场往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从而使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变得十分复杂,已经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焦点。笔者主要从事猪病临床诊断,炎热夏季来临,结合当前养猪现状及2013年猪场发病情况,预测2014年夏季主要发生的疫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措施,为健康养猪尽责。

1病毒病的预测及主要防控措施

     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瘟的发病形式、发病率及危害率一直居首位,“三座大山”依然是引起猪群发病的主要病原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要仅仅看到眼前的大山,还要看到绵延起伏的丘陵,即“三座大山”造成的继发感染。所以笔者预测影响2014年夏季猪群的主要病毒病有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及温和型猪瘟;主要细菌性疾病有猪弓形体病、猪附红体病、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猪肺疫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1.1蓝耳病(PRRS)

1.1.1临床表现

     继2008年的高热病发生后,“畏蓝”情绪持续高涨。结合蓝耳病细胞免疫、毒株易变异、高致病性感染等特点,很多专家、学者和生物制品厂,建议猪场使用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或免疫,使部分猪场疫情得到缓解或控制。但弱毒疫苗散毒严重,会使蓝耳病亚临床症状日趋普遍,单一致病因子感染减少,并发和继发感染成为蓝耳病病毒感染的主要形式。临床表现趋于复杂,发病程度日渐加重,与猪瘟、伪狂犬病等疾病混感表现高热病,作为幕后推手以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形式出现,造成猪群严重的繁殖障碍,更值得注意的是会造成猪场疫病复杂难控,成为危害最大的免疫抑制性疾病。

     蓝耳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血液供应障碍,出现“三紫”(紫唇、紫耳和紫眼圈),新生仔猪脐动脉炎、死胎、弱仔增多等,破坏肺泡等巨噬细胞,促使细菌感染严重,如果滥用抗生素,死亡细菌会产生大量内毒素,导致高热病和败血症,引起死亡。

1.1.2防控方法

     加强日常消毒,改善环境,提高饲料营养和免疫营养是防病抗病的基础。做好免疫,注射蓝耳病弱毒疫苗。如何使疫苗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主要做好:1)免疫之前,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扶正解毒散”(主要成分:人参、三七、黄芪、淫羊藿等)1kg+20%替米考星1kg+10%阿莫西林1kg+“多维”(主要成分:复合维生素),连续饲喂7d,降低蓝耳病病毒的载毒量,控制继发细菌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创造好的免疫环境。2)经过以上程序后应用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疫苗(TJM-F92)株进行免疫,当前高致病性蓝耳病TJM-F92株弱毒疫苗对机体以及对其他疫苗的免疫都没有免疫抑制作用,同时具有不散毒和产生免疫力快的特点。免疫抑制的消失,还极大地方便了生产实践,可以与猪瘟疫苗同时免疫。由于该疫苗没有免疫抑制作用,除迅速产生免疫抗体外,猪血液中干扰素(IFN-γ)水平持续升高,随着毒力的减弱及还会使细胞免疫强而持久,对发生疫情后未发病猪群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1.1.3猪场防疫程序

     母猪群提供的常规免疫方法是在产仔后12~15d免疫1头份的蓝耳病弱毒疫苗,这对减少母猪繁殖障碍,避免或减少带毒仔猪出生有一定作用。母猪群应间隔4~6个月接种1次蓝耳病疫苗。

     除了要对母猪进行免疫外,还要对3~4周龄的仔猪免疫蓝耳病弱毒疫苗1头份,同时加强对环境的消毒措施。

1.1.4控制方案

     笔者建议在暴发蓝耳病时首先进行紧急接种,而后采取“中药+替米考星+抗生素”的中西结合方法进行治疗。传统的中草药制剂“荆防解毒散”(主要成分:荆芥、薄荷、连翘及人中黄等)在防治病毒性猪病方面具有抗生素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有见效快、不复发的特点。替米考星阶段性、低剂量地添加可抑制继发细菌病原,还能在初期肺泡巨噬细胞高浓度下蓄积,从而影响蓝耳病病毒的复制。据美国大豆协会资料介绍:在每吨饲料中添加20%的替米考星1kg,可以有效控制蓝耳病发病;在每吨饲料中添加20%的替米考星2kg,可以有效控制蓝耳病发病并有清除作用。

     发病时推荐药物控制方案:每吨饲料中添加剂“荆防解毒散”2kg+20%替米考星2kg+10%阿莫西林2kg+“多维”,连续饲喂5~7d。

1.2圆环病毒病(PCV2)

     感染圆环病毒病后不仅会损伤单核、巨噬细胞,还对淋巴细胞和多种脏腑的内皮和上皮细胞有损害,导致发生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皮炎肾病综合征。上述疾病损伤免疫器官和细胞,会造成广泛的免疫抑制和破坏,如对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的免疫造成明显的抑制,这也是这三大疾病高发的原因之一。上述病还易使猪场出现混合感染,使猪病变得更加复杂,治疗更加困难。据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研究表明:未免疫圆环疫苗的规模化猪场的PCV2抗体阳性率高达100%。猪圆环病毒比蓝耳病病毒的感染率更加普遍。监测数据表明,2型圆环病毒的毒力多数属于2b亚型,毒力比往年强,2014年的流行不容忽视。

1.2.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常常发生于仔猪保育期和生长期,主要表现出生长停滞、消瘦,皮肤苍白,呼吸困难,部分猪群出现腹泻、黄疸。剖检:腹股沟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及颌下淋巴结苍白、肿大,眼睑水肿,肺部坚硬有弹性呈橡皮样等。

2)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

     常常发生于12~14周龄的中大猪,主要表现发热、不食、皮肤苍白、结膜炎和腹泻等,特征症状是在会阴、四肢、胸腹及耳朵等处的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隆起,周围红色或紫色而中央为黑色。剖检:肾脏可见白色坏死灶,淋巴结肿大。

1.2.2防控

     圆环病毒病的主要防控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等日常工作。2)减少接种疫苗、混群及惊吓等各类应激。3)疫苗免疫是有效控制该病的措施,2周龄左右仔猪接种1头份,可以保护猪只至出栏。繁育猪群每年普免3次,1头份/头。

1.2.3治疗方案

     1)针对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主要成分:黄芪多糖)+阿莫西林。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扶正解毒散”1kg+“黄连解毒散”(主要成分:黄连、黄柏、黄芩、金银花和板蓝根等)1kg+10%阿莫西林3kg+“多维”连续饲喂5~7d。

     2)针对猪皮炎肾病综合征,应首先减少各类应激,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优质脱霉剂再用5%~10%的碘酊涂抹坏死的皮肤部位。

     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消黄散”(主要成分:知母、浙贝母、黄芩、甘草、黄药子及白药子等)2kg+氨苄青霉素300g+“茵陈蒿散”(主要成分:茵陈、栀子及大黄等)2kg+“多维”1kg+“扶正解毒散”1kg,连续饲喂7d。

     每天晚上饮服0.2%碳酸氢钠水2~3h,可以起到通肾、排除毒素的作用。对于发病严重、采食量下降的猪只应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阿莫西林钠。

1.3温和型猪瘟

1.3.1猪瘟流行新趋势

     近年来,猪瘟的流行从频繁发生的大流行转变为散发性流行,急性典型猪瘟向温和型、非典型猪瘟、隐性猪瘟发展。仔猪发病率高,哺乳仔猪多发生非典型猪瘟(产房仔猪腹泻有的可检测出猪瘟病毒,因此夏季猪瘟防控不能放松),常常与蓝耳病、伪狂犬病混合感染,造成猪场不稳定。妊娠母猪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造成猪瘟持续感染。

1.3.2防控措施

     1)猪瘟的免疫,首先要做好蓝耳病的免疫和净化,减少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对猪瘟抗体水平的抑制。有资料证实,蓝耳病疫苗和猪瘟疫苗的免疫时间间隔过近,会严重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所以,在接种疫苗时应与其他疫苗间隔5~7d以上。

2)猪瘟的免疫程序

     猪瘟疫苗的首免日期最好选定在仔猪的母源抗体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而又能够防御病毒感染的期间,即母源抗体为1:8~1:64之间时。对于没有条件进行抗体检测的猪场,可以采用25日龄首免,65日龄二免的免疫方案。母猪的免疫应选在哺乳后期或断奶时,不能在配种期或妊娠期注射疫苗,以免引起胎盘感染。

     有关实验结果显示,规模场、散养户每只接种2头份猪瘟脾淋苗进行首免,4头份进行二免,出栏前规模场、散养户猪瘟抗体保护率分别为86.67%和76.67%;而每只接种3头份猪瘟细胞苗进行首免,6头份进行二免的抗体保护率分别为76.67%、70.67%,因此生产实践中普遍使用第一种方案。

     猪瘟污染严重的猪场,应对新生仔猪实行乳猪超前免疫(又称零时免疫),即在仔猪出生后,在没有喂奶之前进行猪瘟疫苗的注射,剂量为每头1~1.5头份,注射疫苗后1h再给仔猪喂奶。实施超前免疫的仔猪,在45日龄每头接种5头份猪瘟疫苗,可以保护育肥猪在整个饲养期内不发生猪瘟。

     种用公、母猪,每半年接种一次猪瘟疫苗,剂量为每头6头份。也可以在母猪配种前,注射猪瘟疫苗。母猪在妊娠前期40d内,不可接种猪瘟疫苗,因为大剂量的猪瘟疫苗,会透过母猪的胎盘,对胚胎期的仔猪造成隐性感染。

1.3.3猪瘟的治疗

     确诊猪群感染猪瘟病毒后,应迅速进行全群紧急免疫。免疫的剂量为每头10头份。在使用疫苗的同时,应该使用猪用基因工程白细胞干扰素进行注射。实践证明,猪用的基因工程干扰素与猪瘟疫苗同时使用,可以加快病猪猪瘟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并且可以全面提高体液抗体的水平。

使用中药、抗生素、退热药进行猪瘟并发和继发疾病的对症治疗。推荐方案:每吨饲料添加“荆防解毒散”2kg+替米考星200g+阿莫西林300g+优质“多维”,连续饲喂5~7d,有较好效果。

1.4猪伪狂犬病

     近年来,由于病毒变异或毒力增强和机体免疫力降低,导致猪伪狂犬病日趋严重,已经成为规模猪场必须控制的传染病之一。伪狂犬病发病特点,也有所改变,典型病例不常见,而是作为原发性病原体,造成猪群免疫力下降,继发或混感其他病毒性、细菌性病原体,临床上表现双重或多重感染。

1.4.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哺乳仔猪高度易感,体温41~42℃,出现共济失调和抽搐,部分仔猪表现腹泻、口吐白沫,发病率、死亡率均可高达100%。保育期症状与哺乳仔猪发病症状相似但较轻,神经症状较少出现。70日龄以后的育肥猪,由于具有相对完善的机体防御机能,病毒突破血脑屏障侵袭大脑的难度加大,而通过肺循环、门脉循环后侵袭肝脏、胆囊、肾脏,之后继发胃肠道病变。生长育肥猪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且有流涎、震颤症状,易继发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等细菌性疾病。母猪表现出繁殖障碍等。

     剖检:扁桃体出现白色坏死灶,肝脾有疱疹样黄白色坏死点。母猪患坏死性胎盘炎,皮肤脉管炎等。

1.4.2防控措施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做好灭鼠、灭蚊蝇和日常消毒工作。禁止对公猪使用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药物,以防潜伏病毒的激活与排毒。做好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

     可选择稳定合格的Bartha株疫苗进行免疫,能够产生良好的局部、体液、细胞免疫,而且可以与野毒进行鉴别,具有安全、毒力不返强等优点。笔者推荐对1~3日龄仔猪进行滴鼻,每头1头份(1mL),8~10周龄仔猪每头注射1头份(2mL);后备种猪在配种前间隔3~4周免疫2次,每次每头肌注1头份(2mL);种猪:每年普免3~4次,每次每头肌注1头份(2mL)。

     伪狂犬病是唯一紧急接种能够取得较好效果的传染病,疫苗使用4~6h后可产生抗体,很快产生保护力。对于急性感染病例,如果注射一次疫苗后,效果不明显,可以隔5d后再注射一次,实际病例中应用效果良好。

     在疫苗控制的同时,在每吨饲料中饲料添加“黄连解毒散”2kg+替米考星200g+阿莫西林300g+优质“多维”,连续饲喂5~7d,可有效控制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临床效果良好。

2细菌性疾病及防治措施

     当前由于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影响,实际生产中猪场经常出现多种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即使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大多也是以病毒病为幕后推手。所以在诊断治疗细菌感染时,一定要与病毒病结合起来,才会有好的效果。

     由于各种免疫抑制性因素影响,猪病发生很大反常,在细菌感染方面,猪丹毒发病增多,猪肺疫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成为造成细菌继发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弓形体、附红体依然是夏季高发疾病。

2.1猪丹毒

     猪母素暴发突然,主要表现高烧,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黏液。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亚急性型会在身体不同部位出现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

     剖检表现胃弥漫性出血;脾肿大,呈典型败血脾;肾有“大紫肾”之称;淋巴结充血、肿大;肺脏淤血、水肿。慢性心内膜炎:心脏可见菜花样增生物。慢性关节炎:关节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蓄积。

     青霉素类药物对丹毒杆菌敏感。个体治疗:每千克体重注射“鱼腥草注射液”(主要成分:鱼腥草)+青霉素2万IU,间隔6~8h注射一次,必须保证青霉素要足量。育肥猪每吨饲料中添加“清瘟败毒散”(主要成分:黄连、青黛、荆介、防风等)2kg+10%阿莫西林3kg+“多维”,连用7d。

2.2猪附红细胞体

     以高热、贫血、黄疸和消瘦为主要特征,体温40~41℃,起初全身发红,俗称“红皮病”。慢性型表现出耳后、颈背部毛孔有出血点,伤口血流不止;母猪外阴乳房水肿,易造成繁殖障碍。剖检:皮肤及黏膜苍白或黄疸,血液稀薄,肝脏肿大,胆汁浓稠,脾脏有出血点。南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危害较大。

     治疗方法为每千克体重注射“贝尼尔”(主要成分:三氮脒)3~5g(孕畜禁用)。如贫血严重在注射上述药物后,肌注“牲血素”(主要成分:右旋糖酐铁)2~5mL∕头。在每吨饲料中添加“青蒿散”(主要成分:青蒿、芥穗等)2kg+10%“强力美”(主要成分:强力霉素)2kg+30%“新泰定”(主要成分:磺胺六甲)1kg,同时饲料中加入葡萄糖(防止附红体引起的低血糖症),连用5~7d。

2.3猪弓形体

     猪群表现稽留热,可达42℃以上;耳、鼻、下腹部皮肤有紫斑,出现腹式、犬坐式呼吸;尿呈橘黄色;粪便干燥;体表淋巴结肿胀;后躯麻痹;广泛性出血斑点。剖检:肺间质水肿,有坏死灶;胸腹腔积液;气管和支气管有泡沫;肝脏有出血点并有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表现溶血脾;肾脏表面有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

     猪弓形体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每千克体重肌注“赛氟欣”(主要成分:磺胺间甲氧嘧啶)0.2mL。每吨饲料中添加“青蒿散”2kg+10%“强力美”2kg+30%“新泰定(”磺胺六甲)1kg,连用5~7d。

2.4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上以败血症型危害最大。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耳尖、四肢下部、腹下出现紫红色斑,并伴有便秘、跛行、神经症状、关节肿胀及脓性淋巴结肿大。

    该病对头孢类、磺胺类敏感,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清瘟败毒散”2kg+10%阿莫西林2kg,连用5~7d。该病为条件性致病菌,栏舍应经常消毒、清扫,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

2.5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该病多引起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病和死亡,在当前多为伪狂犬病、蓝耳病等继发性呼吸道疾病。发病急性猪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咳嗽、拒食及突然死亡。剖检:以纤维素性、出血性、坏死性胸膜炎和肺炎为特征。

     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头孢、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敏感。个别严重猪每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0.1mL+30%氟苯尼考0.05mL,分针肌注。治疗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达呼宁”(主要成分:连翘、川芎、白芷、黄连、苦参、荆芥等)2kg+20%替米考星1kg或10%氟苯尼考1kg,连用7~10d。

2.6猪肺疫

     近年来,机体免疫力普遍下降,在应激等外界条件刺激下,猪肺疫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危害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体温升高至41℃以上,干性痛咳,鼻腔流出黏性或脓性鼻汁,颈部及咽喉部的皮肤红肿,触之硬而热,呼吸困难,常呈犬坐呼吸。病初便秘,后期下痢,末期排出恶臭的粪便,经3~6周后衰竭而死。剖检:全身黏膜、浆膜和皮下组织大量出血;咽喉周围组织出血性浆液浸润;全身淋巴结出血,切开呈红色;肺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并伴有水肿和气肿;胸膜有纤维素性附着物,严重时与肺发生黏连。

     猪肺疫对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替米考星敏感。治疗时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恩博来”(10%恩诺沙星)1kg+10%阿莫西林2kg+“多维”,连用5~7d。

(爱力迈动物药业,李秀生)

上一篇: 北塔区畜牧水产局送知识“进农村”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