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一、北方生猪的季节性发病规律
北方猪发热性疾病发生的时间极具规律性,每年的冬春、秋冬之交均为高热病、流感等发病率较高的时候。尤其是散养猪发病高峰非常明显。而在其他季节则发病率很低。呈明显的季节规律。
二、造成季节性发病规律的原因
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造成季节性发病规律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
(一)气候因素
我国北方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气温变化剧烈,四时和昼夜冷暖悬殊甚大。3~5月春季降水量偏少,降水日数也偏少,易发生沙尘暴;7、8、9月份是雨季,潮湿闷热;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10月份秋冬交接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气候的剧烈变化导致应急反应特别容易引起猪发病,发病比例上升,之后随着猪对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发病比例下降。
(二)管理因素
由于地理气候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北方大多数中小型猪场的圈舍为水泥地面,夏季半封闭,冬季暧棚式全封闭。天气最热时无法干预圈舍闷热的小环境,天气最冷时严封闭造成空气流通不畅,氨气积存,对猪呼吸器官造成损害,生火取暧又耗损氧气,造成缺氧,甚至引起煤气中毒,而春秋两季的昼夜温差更不好掌控。恶劣的小环境使猪体自身消耗增加,免疫力下降,从而引起发病。
(三)饲养因素
由于猪肉价格受消费季节影响,为获取最大效益,降低饲养成本,养殖者往往会在春季降低饲料品质,减少精料饲喂量。散养户饲养的吊架子猪(饲养周期长达一至二年)更是如此,冬春季的青绿饲料更是匮乏、饲料品种极其单调,加上饲料不易觉察的霉变等原因,造成猪只消化不良,营养不良以至抗病能力降低而感染疾病。尤其是产毒霉菌污染的饲料引起的复合性霉菌毒素中毒症构成了当代中国猪群以广泛实质脏器损伤与免疫功能低下为特点的底色病。
(四)生产因素
传统的猪肉消费习惯导致了传统的生产习惯,农历的正月、七月正是猪仔出生的旺季,因而仔猪母源抗体枯竭时多数集中在3月份和9月份。而3月份和9月份正是气候反常的时候。
(五)免疫因素
而我国北方猪瘟集中免疫时间一般在3、4月份和9、10月份,因为3月份和9月份正是散养吊架子猪疫苗免疫抗体效价最低的时期。可是要免疫时却碰上猪因季节性应急反应发病从而无法使集中免疫顺利进行。猪病后继发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另外,疫苗和免疫规范的因素及免疫抑制的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我国因病死亡的猪只占猪总数的8%~10%,其中1/3是由猪瘟引起的。非典型性、温和型猪瘟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危害更是超过了典型性猪瘟,因此猪瘟至今仍是发病最多、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猪传染病之一。”
(六)疫源因素
养猪在我国历史久远,一些猪病疫源一直存在,多数中小养殖户猪舍(尤其是散养半封闭圈舍)很少采取出栏后彻底清洁并密闭熏蒸消毒的措施。而且农村还有屠宰病猪的习惯和养殖者相互窜访喂猪时不换衣服、鞋帽的习惯。虽然现在生产技术落后的散养猪比例在迅速缩小,但农家猪肉以其独特的香味很受人们的欢迎,一定还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下去。因此,病源也会长期存在下去。
以上六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北方地区猪病发生时间的规律性。但是这些季节性猪病首先是外部环境变化和病源的存在,其次是免疫抗体不足而继发感染某种疫病,甚至混合感染多种疫病。如链球菌病、猪丹毒病、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极易混合感染。
三、季节性猪病中常发生的几种疾病
(一)猪瘟
猪瘟是高度传染性疾病,危害最大、流行最广。现在的临床症状多以非典型的温和性型为主,造成猪瘟的诊断难题。需实验室才能确诊。
1.流行特点。流行广泛,耐过猪可终生带毒、排毒。近些年以非典型性的温和性经过为主。
2.临床症状。(1)典型性猪瘟:急性型体温稽留41℃~42℃,精神沉郁,病程可持续1~2周,公猪包皮积尿、病初粪便干小,后便秘及腹泻交替进行,腹侧皮肤上有小点状出血点。慢性型消瘦、全身衰弱,便秘腹泻交替发生,颈部、腹下、耳根和四肢皮肤上有弥漫性的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耳、尾干性坏死,病程可达1个月以上,常形成“僵猪”。(2)非典型性猪瘟:母猪出现不孕、流产、产死胎、弱胎或木乃伊胎儿。新生胎儿衰弱,陆续死亡。育肥猪或无明显症状,似感冒打针即好,停针即病。
3.诊断。典型性猪瘟可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做出诊断。非典型性猪瘟需实验室方能确诊。
(二)猪传染性胃肠炎
1.流行特点。(1)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2)只要有一头发病,同舍猪及周边猪场都可感染,传播迅速,对其他动物无易感性。(3)仔猪死亡率高,成猪很少死亡。
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脱水。体温一般正常或略低,最初呕吐,之后水样急剧腹泻,粪水呈黄绿或灰白色,机体迅速脱水。成猪如加强补液,发病后1周可自行康复。
3.诊断。根据发生季节,发病急、传播迅速,先呕吐后水样腹泻,乳猪死亡率高等特点,可初步诊断。但应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进行鉴别。确诊需实验室诊断。
(三)猪流行性感冒
1.流行特点。在秋末冬初和早春气候寒冷多变的季节易发生。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呈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发病突然,全群体温突然升高(40℃以上),厌食或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常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咳嗽、气喘,眼、鼻流黏性分泌物。无并发症时一般一周可康复。
3.诊断。根据流行特征可做出诊断。但是,近些年单纯性流感往往很少,多数并发或继发数种疾病,问题极为复杂。
(四)猪气喘病
1.流行特点。(1)仅发生于猪,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都可发病。(2)在应急或气候骤变时发病较多。(3)成猪死亡率不高,乳猪或仔猪死亡率较高。(4)呈地方流行。
2.临床症状。急性型多见于新发病的猪群,表现为呼吸次数可达每分钟100次以上,腹式呼吸,张口喘气,口、鼻流泡沫,常呈犬坐姿势,可因窒息而死亡,耐过猪转为慢性型。慢性型症状时有时无,食欲和体温多数正常,继发感染其他传染病原时才出现体温升高。许多猪呈隐性型,感染后不表现症状。
3.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材料可作出初步诊断。新发病猪场需根据肺部剖检的典型病变或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
四、季节性猪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保证良好的养殖内环境
饲养场户要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全封闭圈舍饲养,改变猪舍环境致病因素,要做到冬保温,夏保凉,春秋防气候突变,四季防湿防燥,保证空气质量。改圈舍水泥卧床为隔热地板,防止夜间地面冰冷引发感冒。改舍内生火为管道暧气或火墙保暧,注意夜间通风换气,防止氨气中毒。
(二)做好免疫预防工作
严格按免疫规程做好各项常规免疫预防工作,避免出现免疫空档,疫苗接种尽可能安排在气候变化前一周进行。
1.猪瘟疫苗应在猪20日龄和60日龄各免疫1次,也可乳前、35日龄和70日龄免疫免疫3次,繁殖母猪在仔猪断奶后或配种前半个月注射疫苗;配种或怀孕期间不要注射。每年注射2次。周围出现疫情要根据接抗体效价及时进行紧急免疫和强化免疫。使用合格疫苗,严格按要求贮运;稀释后的疫苗尽量在2h内用完。注射1头换1个针头。因为猪瘟疫苗的安全性高,一部分猪场多加倍剂量(2~5倍)使用,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
2.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应在母猪产前20~30d进行免疫,必要时在产前7d强化免疫1次。对育成猪也可以进行免疫。
3.猪喘气病使用弱毒疫苗成本低,但注射后在两个月内不能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灭活疫苗费用高,但长期效益好。
(三)搞好检疫检测和消毒灭源工作
尽量做到自繁自养,确需购入时,一定要经过严格检疫,保证猪源卫生质量。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出栏后要对圈舍及养殖设施进行彻底的清理消毒(火焰消毒、火碱水冲洗、密闭熏蒸消毒等)。对病死畜一定要采取“四不准一处理”的管理措施。定期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做好常规抗体水平检测:通过血清学免疫监测,正确评价猪群健康状态,及早发现健康问题,提供针对性解决措施与方案,同时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一些野毒感染和疫苗毒免疫的抗体鉴别诊断方法进行特定疾病的净化。
(四)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一定要科学配制饲料,避免饲料品种单调而导致营养比例失衡,严防饲料霉变和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
(五)做好四时保健预防猪的消化不良很容易导致猪发病,因此一定要做好猪的清肠健胃工作,并做好四时保健,合理预防用药。
(六)及时进行合理治疗猪流感主要做对症治疗,注射安痛定等解热镇痛药。为防止继发感染可注射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呋等。为增强效果可加注地塞米松(地塞米松怀孕母猪禁用)。
喘气病的药物治疗:可用泰乐菌素、土霉素、卡那霉素、替米考星等注射液,连用5d。还可在饲料中拌入饲喂,连续饲喂10~15日。作为预防措施,尤其在母猪产前、产后各用5d,可明显减少哺乳仔猪的感染和发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应首选口服补液盐,让病猪充分饮用,防止脱水,对乳猪要进行灌服补液。同时口服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如氟哌酸、链霉素、磺胺等;腹泻严重时可适量注射阿托品。
针对瘟热性疾病临床上勿急于注射退烧药物。引起猪只发热的病因有很多,适度的发热对抵抗病原有积极作用。在病原菌不明时最好不要滥用药物,以免引起猪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猪体康复,猪群发热要咨询执业兽医人员,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起到病除的效果。
(七)对于国家规定的不允许治疗的法定传染病,应及时报告,本着“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扑灭净化。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