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猪圆环病毒病的病因分析及防制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病因分析及防制措施

    猪圆环病毒(PCV)病是近几年发现的猪传染病,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猪多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PCV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已知PCV有2个血清型,即PCV-l和PCV-2。PCV-l为非致病性的病毒,PCV-2为致病性的病毒,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主要病原。

1  危害特点

    可导致母猪返情率增高,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等,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可导致仔猪出生均匀度差、断奶仔猪出现体温升高、皮下水肿,皮肤有紫红色病变斑块,间质性肺炎,生长不良,饲料转化率下降,僵猪比例高,免疫系统缺陷,猪的抵抗力下降,并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反应,对其他病原体易感,造成继发感染;消化和呼吸系统紊乱,并且抗生素使用不敏感等,使各阶段病猪死亡率提高。

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是断奶猪易感,而哺乳猪很少发病。一般发病集中于断奶后2~3周和5~8周龄的仔猪,但在实行早期隔离断奶的猪场,10~14日龄断奶猪也见有病例的发生。穿堂风、拥挤、不同日龄的猪只混养等应激条件,均可加重病情。无论在PRRS阳性或阴性猪场,均可发生本病。由于PRRS阳性场常出现细菌继发感染,因此诊断更为困难。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定,例如呈地方性流行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但急性暴发时,发病率可达50%,病死率达20%。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很长,临床上明显的症状是仔猪消瘦,体重减轻,呼吸困难。可能出现的其他症状有:水样腹泻、进行性咳嗽和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此外,约有20%的病例出现贫血、黄疸,大多数病例为慢性,或难于察觉。在PRRS阳性病猪群中,由于继发感染,还可见关节炎、肺炎等多种炎症。

4  病理变化

    因猪个体不同,表现不尽相同,为掌握较全面的病变,在每次剖检时最好能解剖3~5头猪。典型病例死亡的病尸消瘦,呈现轻微至中等程度的贫血及不同程度的黄疸,淋巴结肿大4~5倍,切面发白,腹股沟、胃、肠系膜、支气管等器官或组织的淋巴结尤为突出。肺质地坚实如橡胶样,在正常的粉红色肺小叶间,散在有棕黄色至灰白色的小叶,使整个肺脏呈现花斑状。约半数的病例,肝脏出现不同程度萎缩,也呈现花斑状。肾苍白,散有白色病灶或非常肿大,呈花斑状,脾也肿的非常大。在胃靠近食道的区域常有大片溃疡形成。盲肠扩张、水肿,有水样内容物。还常并发细菌感染,尤其是PRRS并发时,可出现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支气管炎与败血症等。病理组织学的特征是在淋巴器官和肠壁的固有层,可见T细胞区域的扩大,而B细胞滤泡消失,并为大量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取代。

5  诊断要点

    根据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表现消瘦、衰竭、呼吸困难,以及淋巴结、肺、肝、肾的特征性肉眼病变等做出初步的判断,确诊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取病料接种于PK-15细胞中进行分离病毒,PCV-2在细胞培养物中的生长不能直接检测,通常需要应用病毒特异抗体才能证实病毒复制。还可应用检测病毒特异抗原或DNA的方法来诊断PCV-2。也可用间接荧光技术或竞争ELISA检测PCV-2抗体。应用重组DNA表达载体获得的PCV抗原也可检测PCV-2病毒特异抗体。

6  防制措施

    应该合理选择养猪场的地理位置,选取地势高燥、采光良好的地方。搞好养猪场的规划、布局与设施,注意采光和通风,尽量做到冬暖夏凉。

    谨慎引种,严格卫生防疫消毒制度,做好灭蚊、灭蝇、灭鼠等工作。预防该病的发生,应加强检疫、全面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引进种猪时,必须确保无疫情才可引进。由于PCV-2非常稳定,抵抗力强,大多数消毒产品在常规推荐剂量下对其没有杀灭作用,故要有选择的使用消毒产品,定期消毒。建独立的粪尿排放系统,粪尿要发酵处理。野生小鼠可作为圆环病毒宿主或传媒,所以,要加强灭鼠工作。同时,也要注意灭蚊、灭蝇,避免飞鸟及其他动物接近养猪场,养猪场内不得养猫和狗等动物。

    加强饲养管理,控制相关疾病,减少猪群应激。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提高动物福利,保障饲料和饮水质量符合标准。完善养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减少和降低猪群之间病毒的接触感染机会。某些病原体,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猪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均等能够促进PCV-2感染并诱导发生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因此,控制相关疾病非常有助于降低发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使用高效、优质疫苗免疫,定期进行抗体监测。疫苗接种的同时,要定期采血进行猪群抗体水平监测。若发现疾病,应立即采取隔离、紧急预防、扑灭疾病等综合性防制措施。可在早发现、早确诊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使用抗病毒、抗菌药物对症治疗,也可对易感猪采用自家组织灭活苗进行预防。另外,使用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配合中草药制剂进行控制,效果较好。

上一篇: 种猪人工授精技术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