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措施
1 病原
1.1 分类
胞内劳森菌属于脱硫弧菌科。
1.2 形态结构
细菌形态为弯状或直杆状,菌的两端细尖或钝圆,长为(1.25~1.5)μm,直径(0.25~0.43)μm未发现鞭毛无运动能力,严格细胞内寄生。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常用组织切片银染或抗酸染色电镜观察胞内菌。
1.3 培养特性
8%氧的存在为最佳生长条件,主要生长于肠黏膜细胞中,不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中培养,也不适应鸡胚生长。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仓鼠、大鼠、兔、雪貂、狐、马、鹿、鸵鸟等易感染。常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自然感染潜伏期为2~3周,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10d,被感染的猪群死亡率虽然只有5%-10%,但由于患猪饲料利用率比正常猪下降17%~40%,生长迟缓,被迫淘汰率升高。
2.2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2.3 传播途径
主要经口感染;自然感染潜伏期为2~3周,感染后7d可以从粪便中检出病菌: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10d,攻毒后21d达到发病高峰;感染猪排菌时间不定,但至少为10周。
2.4 流行特点
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3—6月份多发。流行呈散发式。另外一些应激因素,如天气突变、长途运输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转群混群、饲养密度过大等均可促使该病发生。
3 症状与病变
3.1 急性型
多见于4~12月龄的青年猪,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正常或升高,表现有出血性下痢和不确定的死亡率,病程稍长时,粪便稀呈焦黑色。有的猪未见症状而突然死亡,仅表现为苍白贫血状。发病率最高达40%。怀孕母猪感染表现临产症状,6d之内可能引起流产。
3.2 慢性型
临床上最为常见。多发于6~20周龄的断奶仔猪,通常有10%~15%的猪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猪消瘦,贫血,精神沉郁,生长发育不良,体重增加减慢。出现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状或水样,颜色较深,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屑片。有的轻微下痢。如果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不超过5%,但有些猪则成为僵猪而被淘汰。
3.3 亚临床型
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生长速度慢和饲料利用率低。
3.4 病理变化
慢性猪增生性肠炎病例最常见的病变位于小肠末端50cm处和邻近结肠上1/3处。肠壁增厚,肠管直径增加,重症者肠黏膜出血,有弥漫性、坏死性炎症,浆膜下和肠系膜水肿。急性病猪病变常发生于回肠末端和结肠,有的直肠有血液和粪便混合成的黑色柏油样粪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病理组织学变化为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病变肠段切片进行镀银染色法,可在增生性肠腺瘤上皮细胞的顶部胞浆中见有大量的胞内劳森菌。
4 诊断
4.1 流行病学诊断
该病主要发生在断奶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发病率0.7%-30%,无并发症的4~6周可能康复,但存在隐性感染情况。
4.2 临床诊断
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粪便变软、变稀、有的腹泻或间歇性下痢,排焦油样黑色粪便或血便,有的未见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猪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缓慢、消瘦、弓背弯腰,有的站立不稳,病程长的皮肤苍白,妊娠母猪发生流产。
4.3 病理学诊断
一是肉眼观察病理剖检可见小肠后部、结肠前部和盲肠的肠壁增厚,直径增加,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常误诊为水肿)。肠黏膜呈现特征分枝状皱折(横向或纵向),黏膜表面湿润而无黏液,有时附有颗粒状炎性渗出物,黏膜肥厚。增生性出血性肠病的病变同增生性肠炎,但很少波及大肠,小肠内有凝血块,结肠内有混有血液的粪便。二是病理组织学检查见肠腺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导致未成熟的肠腺上皮细胞成畸形排列的分枝状肠腺代替了正常的黏膜结构,有时充满坏死的细胞碎片和嗜中性粒细胞。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严格引种
应从猪增生性肠炎阴性猪场引进种猪,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猪回肠炎主要通过粪便接触感染,因此,应切实加强粪便的管理,改善饲养环境卫生。
5.2 管理措施
实行全进全出,有条件的猪场可考虑实行多地饲养;完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和消毒制度,建议使用非氨类消毒剂;加强灭鼠、灭蚊,切断传播途径;实行早期隔离断奶;加强粪便管理,由于母猪粪便是主要传播源,故乳期间应尽量减少仔猪接触母猪粪便,有条件的猪场应做到随时清粪并用沾有消毒水的湿布檫干地板;减少应激,由于该病多发生于各种应激条件下,故转栏、换料前给予适当的药物可有效的预防。
5.3 免疫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回肠炎活疫苗出售,在哺乳或保育阶段通过口服接种,即保护效果较好。但应注意,因为是活菌疫苗,所以在接种前后至少各7d不能使用抗生素。
5.4 药物预防
对胞内劳森菌敏感的抗生素有枝原净、爱乐新、泰乐菌素、林可霉素、替米考星等。如饲料中添加80%枝原净60g+金霉素250g,后备母猪配种前每月加药连用7~10d;生产母猪产前产后各连用7d,可有效降低仔猪回肠炎的早期感染;在断奶仔猪换料后连用10~15d,不仅能有效预防回肠炎、猪痢疾和结肠炎,而且可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细菌性病原体感染。
5.5 用药时机
当猪场流行回肠炎时,应立刻用药,这样便于通过自然感染的途径发展自体免疫。使用血液及粪便检测可精确检出猪只抗体水平或排毒时间,从而找出最适当的使用抗生素治疗时机。这样,既可以降低或限制感染猪临床症状的发生,而且能自然发展一定程度的免疫力。用药量不能过大,若在感染开始前大剂量用药,有可能使得细菌不能建立感染,一旦停药,用药的猪成为敏感猪,重新感染后,可能发生急性出血。
5.6 消毒
彻底清除猪栏内外的粪便后,用消毒药对猪舍、猪体、饲槽、用具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每两天1次,直到病猪康复为止。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猪群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猪群疫情扩大和继发感染几率。
5.7 药物治疗
抗生素对本病防治有一定效果。目前常用的抗生素有四环素、红霉素、硫粘菌素、威里霉素等。
5.7.1 拌料:抗病毒I号粉+复方替米先锋,混合后按每500g拌500kg料,连用7d。
5.7.2 饮水:猪用维多利1瓶+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7g、小苏打5g、氯化钾3g、无水葡萄糖40g,添加到2000mL水中),以防止脱水,补充营养,提高抵抗力,减轻症状或死亡。
5.7.3 重病猪肌注:恩诺沙星注射液+止泻药(654-2),按推荐剂量肌肉注射,1次/d,连用3d。
5.7.4 急性出血型发病后,对病猪肌肉注射枝原净10mg/(kg体重),2次/d,连用2~3d,也可用枝原净饮水60mg/L水,连用5d。慢性病例可用枝原净60g/(t饲料),连用15d。也可轮换选择其它药物或药物组合,如爱乐新、林可霉素、泰乐菌素等。
5.8 增强免疫力
对出现临床症状的患猪改饮常水为口服补液盐(配方为食盐350g、小苏打250g、氯化钾150g、白糖2kg、常用水100kg),以利于增加机体的电解质,保持酸碱平衡,增加抗病能力,促进生长发育。
5.9 补充维生素
经过药物治疗后,对少数猪仍机体瘦弱、贫血、食量少的,分别每头1次肌肉注射牲血素(含硒型)2.5~3mL,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4~5mL。对增加食欲,恢复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采用上述综合防治措施,猪群疫情一般可得以控制并平息。猪群中尚未表现临床症状的猪不会表现临床症状;出现临床症状的猪95%可以康复。
5.10 治疗失败原因
有时会治疗失败,究其原因有诊断不准确、用药时间太晚、用药时间太短、给药方法不当、用药量太少,或采食量低导致药物摄入量少、耐药性问题、存在混合或继发感染的问题(猪痢疾、结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等)。防治中要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上一篇: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