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结核病的诊断
近些年来,规模化猪场所发生的猪结核病例一直出于上升的趋势,加强对猪结核的研究,找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对于今后规划化猪场的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猪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2年7月—2013年6月,对我省67个规模化猪场(年出栏生猪9000头以上)利用提纯结核菌素(牛型)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进行猪结核病的的流行性冰雪调查。
1.1 抽样比例
67个规划化猪场中所有种公猪,繁殖母猪,以及后备母猪均按百分百的抽样比例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商品猪按照百分之二十的抽样比例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其中,种公猪为979头,繁殖母猪为19785头,后备母猪为8462头,商品猪为16523头,共45749头。
1.2 实验方法
当猪场的猪发生不明原因的消瘦、咳嗽并且出现淋巴结慢性肿胀等状况,可作为疑似本病的依据。但仅根据临床病变症状难以得到确诊,可辅以微生物学检验。
按照结核菌素所提供的试剂使用方法,在猪的耳根两侧分别进行皮内牛型结核菌素的注射与禽型结合菌素的注射。分别在注射后的48h、72h、96h各观察以此,一般在注射后的72h后进行判定。
1.3 实验判定标准
确定为PPD为阳性的标准为注射部位以及局部有明显的炎症发应,皮厚差大于4.0mm;确定为PPD为阴性的标准为注射部位以及局部无炎症发应,皮厚差小于2.0mm;皮厚差大于2.0mm,小于4.0mm则可以认定为疑似阳性反应,需观察144h。
2 猪结核病的实验诊断
2.1 细菌学实验
在有条件的屠宰场对实验判定为PPD为阳性的猪进行扑杀,取出含有病变的肺脏、肝脏、淋巴结等进行细菌学的实验诊断。把样品研磨成匀浆,按照一份匀浆样品配上2份60g/LNaOH混合,放置25min,将上清液装入小试管内,36℃放置15min,5000r/pm离心处理15min,之后用生理盐水进行洗涤,在进行离心处理15min。培养管加塞,放置36℃下培养10周,观察病菌的生长情况。在10周之后,在培养物中可见白色、湿润的菌落。
2.2 生物学实验
将菌落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接种实验鼠,在2周之后接种部位出现溃疡,有明显脓性物排出,约6周后分散至全身,实验鼠死亡。将其剖解可见,肺肝脾等诸多组织器官皆有结核结节。
3 猪结核病发生原因分析
规模化猪场因为自身饲养猪群的密度过于集中,饲养栏中氨气浓度高,使得在猪场流行性疫病的防治上有着很大的压力。须知任何细菌的感染过程,都和细菌的强势以及防御效力有关,两者之间的竞争,取决于疫情的最终结果,这点在猪结核显得更加的明显。规模化猪场的猪群对于结核菌素的防疫力一直偏低,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但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地区的猪场发病率也有所不同,这也与饲料品质不无关系。在许多地区,猪结核病的发生大多都因为牛的传染,而抛去牛传染的因素,则是禽结核感染。规模化猪场的猪一般生活周期为5~10个月不等,因时间短,所以活动性传染的资格未及形成,以猪传播的几率较小。猪结核的形成原因,最为常见的是从消化道进行感染,故而临床型病变多集中在头部以及腹腔的淋巴结部位。有时在肝脾肺也能出现病变。在本次的调查诊断规模化的猪场中,均发现了淋巴结核的病猪,形成结核结节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
猪场应当具备一套定期的消毒制度,在每年的春季可以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毒与清扫,之后每个月进行1次消毒,增强猪群的整体抗病水平。由于生猪发生猪结核,大多数情况下都与喂食有着重大的关联,所以在饲料喂食方面,可以利用营养调控机制,让猪群摄取足够量的营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猪的生产潜力,更能提高猪群免疫力,降低被结核病菌感染的风险,增加猪群的抗感染能力。如果在临床表现中,发现疑似感染猪结核病的猪,必须果断进行淘汰处理,以最大限度净化污染猪群。淘汰处理的方式可以进行深埋的无害化处理。同时,猪场的饲养员也应当进行关于结核病的身体检查,对于有传染倾向的工作人员应当避免接触猪群,进行场外治疗。
4 结束语
许多事例证明,只有形成科学化的饲养处理机制,才能让猪群免受疫病传染的风险。针对猪场猪结核疫病的发生,建立现代化生物安全体系,完善对猪场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预防病原体侵入猪群最为重要的手段。
上一篇: 我国首个无规定水生动物疫病区通过阶段验收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